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一面2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5564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一面2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一面2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一面2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一面2人教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一面2人教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一面2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一面2人教新课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情分析文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鲁迅的伟大品格,本班学生阅读面窄,要启发学生深入讨论,小事中所表现出的鲁迅的伟大品格,将所见之“小”与鲁迅的人格之“大”联系起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学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从鲁迅的肖像描写中体会其性格、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可用朗读、讨论的方法体会其性格、精神。难点:归纳和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时,引导学生找出其共性,归纳出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巩固

2、。教学过程1、提问导入,板书课题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让学生齐读课题)2、了解背景,作好铺垫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阿累: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3、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理出预习提示中的三个问题。问题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问题三: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划出表明“我”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读出来。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事情的的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事情的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3)让学生将上面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联系起来,回

4、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4、深入探究,体会重难点(1)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并齐读出来。提问学生: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并加以详细分析。提示: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第一处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第三处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

5、,让学生明白: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2)在课件上展示鲁迅的相片,加深学生对鲁迅外貌的印象。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对鲁迅外貌的描写,说说这三处外貌描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明确:“瘦”。(板书:瘦)(3)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总共有几次写鲁迅的“瘦”,读出相关词句,并找出瘦的原因。明确:6处。“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

6、,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4)除了肖像描写,还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我”同鲁迅先生的对话很精彩,意味深长,由学生找出“我”同鲁迅的对话,并自找拍档一起表演对话,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5)让学生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提示:严肃慈爱/顽强战斗/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5、详析课文,加深理解(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并读出来。明确:“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板书:秋深、风大、天冷)(2)提问学生:文中对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既点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又说明了“

7、我”进店的原因;通过写天气的寒冷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鲁迅先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3)提问学生: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心情如何?哪里可以看出来?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惊喜。“毁灭?”、“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得到了保证似的”。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信任,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4)提问学生:看到鲁迅,“我”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指名让学生朗读出来。明确:激动。“那种正直而慈样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受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5)指名让学生

8、有感情地朗读第27自然段,看哪一位学生读得最好。提问学生:为什么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像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提示:1932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国民dang反动派非常猖獗,大肆捕杀革命人士,各大城市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阶段。(6)让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提问学生:“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提示: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明确:一系列动词,表现了“

9、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6、课文延伸,升华情感(1)播放关于鲁迅的视频(2)让学生结合课文与视频,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三个问题: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提示:切合鲁迅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自由发挥。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7、布置作业 找一部鲁迅写的小说来读,

10、写读书笔记。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

11、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板书设计一面环境:秋深、风大、天冷人物:鲁迅瘦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事件:赠书给“我” 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