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2解比例 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50477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2解比例  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2解比例  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2解比例 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2解比例 人教新课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例3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3让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建立解比例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什么叫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2)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6:3和8:4 12:9 和8 :10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取个别学生的答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3)填空。3.692.46()(

2、)()()二、导入新课教师: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各是几?(学生试说)14212()1.25()2.54教师:在一个比例式中,共有四项,如果已知其中的任何三项,要能很快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就要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三、探究新知2、自主学习例2。出示思考题:(1)把未知项设为X。(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弄清知道哪三 项,求哪一项。(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5)这变成了原来学过的什么?(方程。)(6)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整。小结: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

3、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所以解比例也要写“解”字。 3、教学例3。出示例3思考:(1)“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2)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从上面的过程可

4、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三、目标检测: 1、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2、博物馆展出了一个高为19.6cm的秦代将军俑模型,它的高度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10,这个将军俑的实际高度是多少?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五、作业:练习六第7、8题.【板书设计】解 比 例例2: 例3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解:1.5x2.56x : 3201 : 10 1.5x1.5151.5 10 x3201 x=100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

5、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x 32010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x 32答:这座模型的高度为32米。 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