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地球的内部 苏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47734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地球的内部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地球的内部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地球的内部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地球的内部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地球的内部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地球的内部 苏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情感与态度: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教学难点: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暗盒、沙子、玻璃球、泡沫、熟鸡蛋、橡皮泥等。 学生准备:橡皮泥。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暗盒 1、(出示书上的问题)老师要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讲台上有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了沙子、玻璃球、泡沫,不打开

2、盒子,你们知道每个盒子里装了什么吗?请几名学生尝试分辨。(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什么,并不容易,前几个同学只能猜测,于是我多请了几个同学,并提示允许他们将盒子拿起来,而且把钻孔的钉子放在旁边,学生很快便通过摇晃、钻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2、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 3、提示:其实我们刚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老师请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的环节,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了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做准备。 (二)讨论,认识地球内部构造 1

3、、提问: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2、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人类无法深入到地球深处,科学家是怎样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 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提示钻井、地震波等也是进行地球内部探测的方法。并把刚才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上。 3、预测。 学生根据以上的现象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并画在记录表格上。 设计意图:这部分我教学以后调整了一下顺序,把第2、3两步对调了一下,原来的第2步让学生毫无根据漫无目的的进行预测没有必要,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先让学生看火山等图片,因为这些学生很少见到,再用上面研究暗盒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来推测,更能训练学生

4、的思维,由现象到本质,也符合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下面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将科学家的预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不足的可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反思,一致的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提问: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第21页的内容,形成简单的认识。接着出示图片,让学生 形象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 补充材料: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下面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腾堡发现地下2900多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分别将其命名为

5、“莫霍面”和“古腾堡面”。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 名称 范围 物质的组成 厚度与特征 地壳 地表到莫霍面 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 平均厚17千米 大洋底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最薄处不到5千米;大陆较厚平均40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青藏高原) 地幔 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 铁、镁、硅酸 厚为2900千米 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围内温度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层,它是岩浆活动的发源地。 地核 古腾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铁 厚3478千米 内核:1278 外核:2200 5、师:其实地球内部就像一个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

6、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作大胆的预测, 接着通过阅读书上的资料和观看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录像材料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庐山真面目,整个过程虽然有许多的知识讲解,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他们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并通过主动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完善认知结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老师适时补充了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丰富了课堂资源,学生兴趣盎然。 (三)拓展,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出示教材插图)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知道了地球的构造,你能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吗? 2、(出示老师做好的模型。)这就是老师做的,你们想做吗?你打算怎么做?

7、小组可以讨论。 3、讨论交流方法,确定方案。(重点说清作时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的确定、各部分的厚度关系等) 4、分组合作。(提示如果小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够,可以和周围小组调换颜色) 5、指导切开模型,展示评价。(主要从外形、内部颜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几方面来评价) 设计意图: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而且还要通过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学生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计算各部分的厚度),然后学生分小组制作,最后切开评价。从理论到实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既培

8、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巩固了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总结,课后延伸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

9、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总结:人类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结合板书,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 2、作业 课后请大家查找资料,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

10、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设计意图:我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们都是科学家。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

11、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教学反思: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出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时我设计了一个解暗盒的活动:解暗盒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对它并不陌生,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三个不透明的盒子,让他们在不打开的情况下,用他们所知道的方法猜测盒中的物体,通过这个活动一下子就吊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明确地球也像暗盒一样,刚刚的活动跟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做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大家刚刚都做了一回小小科学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接着出示一些地表现象,启发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掌握地球信息的?从而认识地球内部分层。这一块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谁都没到过地球内部,对地球的分层只是根据地表现象和地震波来判断的,而且在科学技术的制约下,这是我们对地球内部所能做出的最合理的判断。或许过了几百年,会有一个对地球内部的更合理的解释。让学生明白一个科学理论的产生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最后指导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动手实验是学生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但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个环节,学生往往在实验过程中会不小心弄出一些意外,在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要求,这个活动我以竞赛的形式展开,比比哪个小组做的外观最美,比例最恰当,最形象,最认真。 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