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同步测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4276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二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同步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民版必修二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同步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民版必修二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同步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民版必修二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同步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民版必修二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同步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二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同步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二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同步测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

2、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

3、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

4、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4.2基础训练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

5、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A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2我国古代常采用信鸽、烽燧、驿站等方式传递信息。下列与锋燧传递信息的途径相似的是( )交通信号灯 电子邮件 轮船旗语 手机短信A B C D 3下列有关中国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A “紫光阁”铁路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条铁路B 近代中国的筑路权始终掌握在外国人手中C 轮船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D 电话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通讯工具4近代铁路、水运、航运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有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开阔

6、了人们的视野使近代中国迅速走向富强A B C D 5“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韩红演唱的天路描绘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就是2019年7月通车的A 兰新铁路B 宝成铁路C 青藏铁路D 京九铁路6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7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

7、,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于:A 维护稳定 B 调动军队C 调运快捷 D 经济交流8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 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人中国社会B 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C 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D 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26分)材料一1883年李鸿章写给醇亲王的一封信:“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

8、,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尚祈主持大计为幸。”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中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材料二铁路既修,首要的问题是确定轨距。为了省钱,有人主张采用2英尺5英寸,有人主张采用日本式的3英尺6英寸,但是英国工程师金达力主采用4英尺8英寸半的标准轨距(1.435米)。经过一番争论,金达的主张

9、占了上风。1881年6月9日,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历经磨难终于动工兴建。因清廷怕震惊了东陵的先王神灵而禁止使用机车,所以特别声明,路成之后,火车用骡马拖拉。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材料三1898年3月6日订立的胶澳租界条约便规定:“于所开各道铁路附近之处三十里内允准德商开挖煤斤等项及须办工程各事”;“在山东省内如有开办各项事务,商定向外国招集帮助为理,或用外国人,或用外国资本,或用外国料物,中国应许先问该德国商人等愿否承办工程,售卖物料。”后来又补充规定:“在三十里内,除华人外,只准德人开采矿产。”这是当时众多欺压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标准文本之一。请回答:

10、(1)材料一体现了李鸿章怎样的认识?两广总督张树声与其相比有何高见?(6分)(2)综合上述材料,试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不利因素。(8分)材料四: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3)我们错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机遇的原因?(8分)材料五:中国经济现代化曾发生两次进程中断,1937年1945年工业化水平倒退,约到1952年才恢复到1936年的水平,19601977年工业化水平倒退。-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19(

11、4)19371945我国工业化水平严重倒退的原因?(4分)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二】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

12、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口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

13、什么启示?第 3 页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通讯工具的变迁。依据所学,A是交通工具,明显与题意不符;19世纪70年代,中国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情况,故B符合题意;C是有声通讯工具,与题意不符;无线电报出现在20世纪初,时间上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B。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通讯工具的进步2A【解析】【详解】烽燧传递信息是指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通过视觉即人眼可以识别的方式,以某种物体的特定含义传递信息,与交通信号灯、轮船旗语性质相似。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14、A项。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均是通过人眼不能识别的电磁波形式传递信息,排除含有或的B、C、D项。3C【解析】试题分析: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修筑的淞沪铁路,所以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中国曾经自修过铁路,第一条自铁路是唐胥铁路。所以B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运输业的进步4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加快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交通工具的进步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未能使中国迅速地富强起来。因此,正确,错误,故答

15、案为A。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雪域高原上架设铁路说明这条铁路是在青藏高原上,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错误,兰新和宝成铁路是在文革时期架设的;D选项京九铁路是1992年开工的。6B【解析】清末黄遵宪的今别离共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表明了随着交通工具的现代化,时空距离被拉近。近代交通工具开始影响中国人的生活。7C【解析】根据材料“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精,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可知,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C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D项排除。点睛:“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精,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是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铁路的重要作用。8C【解析】【详解】材料是强调西方物质文明一开始并不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