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高三历史限时练:1.2汉代儒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4223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三高三历史限时练:1.2汉代儒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民版必修三高三历史限时练:1.2汉代儒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民版必修三高三历史限时练:1.2汉代儒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民版必修三高三历史限时练:1.2汉代儒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民版必修三高三历史限时练:1.2汉代儒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三高三历史限时练:1.2汉代儒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三高三历史限时练:1.2汉代儒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单选题1西汉宣帝年间曾发生一次日食,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大一统C 天人感应D 君权神授2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其本质是( )A 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消沉 B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C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空间 D 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3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4除西汉开国

2、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这表明汉代( )A 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 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C 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 D 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5(题文)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 )A 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B 儒学是天文历法发展的主要原因C 汉代儒学推动古代科技体系形成D 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6西汉流行的儒家经典是靠经师口授,用隶书写成,被称为“今文经

3、”;后来在孔府旧宅等处发现的使用前代文字书写的经书,被称为“古文经”。但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其主要原因是( )A 秦代焚书,古代典籍真假难辨B 时代变迁,阅读隶书已成习惯C 传承断绝,五经内容差异甚大D 儒学独尊,利禄之争日趋激烈7汉武帝时,创用了年号纪年法,天下太平无事年号就照旧使用下去,如有天灾人祸,就会着手改元易号。影响汉武帝这一做法的是( )A “天人感应”学说B “为政以德”学说C “大一统”的主张D “三纲五常”学说8唐中期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这表明作者认为唐

4、朝进士科的弊端在于( )A 重视学识,轻视德行 B 重视诗赋,无法选才C 注重门第,多不称职 D 脱离现实,学不致用9自汉武帝宣布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花园中秋天便来临了。春秋战国时期那些竞相争荣斗艳的百花纷纷凋零,只有儒学一颗硕果沉重地挂在枝头。这段材料旨在( )A 怀念春秋战国思想活跃的局面 B 说明理学开始取得了正统地位C 论证实行政治大一统的合理性 D 强调文化专制不利于思想繁荣10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汉宋中医( )A 理念发生根本变化B 深受主流思想

5、影晌C 具有强烈迷信色彩D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11据汉书儒林传“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A 汉政府的大力提倡B 儒家学者对儒学的新发展C 儒家学派重视教育D 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12从汉朝起,历年二千,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其间或兴或衰,却没有一个学派或宗教,能夺取它的正统地位。儒学的不败原因有( )A 严格拥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B 其它学派缺乏特长C 统治者历来尊重儒学D 儒道佛鼎立,儒守中立13费正清先生说:“朝贡制度是儒家主张用于对外

6、事务的一种办法,根据他们的主张,中国君主行使政治权力是有伦理依据的,正如仁君之能以德感召中国人民一样,他也必然会吸引外化的夷狄到中国的朝廷上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今天的外交不应该借鉴朝贡制度中的做法B 朝贡制度中的伦理性因素要多于军事因素C 有利于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D 与现代西方的强权政治相似14“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 以刑辅德B 世事无常C 以法治国D 选贤任能15“无为而治” 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出现诸侯

7、“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七国之乱。针对这种状况,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立刺史 B 颁布推恩令C 设立中朝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思想中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轻民贵”C“大一统” D“人道有为”17钱穆先生在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一文中说:“汉儒乃一代之新儒,以传经言治为业,与先秦诸儒之以明道作人为唱者,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先秦儒在汉儒心目中,亦属百家言。汉儒传经,乃即所谓王官之学,一则主张于朝廷,一则兴起于田野,其为不同,显然可知。”对于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先秦儒学以个人修为的道德规范为追求目标B 汉代儒学以传经治道

8、为自身的政治理想C 儒学逐渐由民间思想向官方哲学发展演变D 汉儒抛弃了先秦儒学对个人修为的关注18汉武帝以后,有一类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这一类官吏( )A董仲舒的门徒B太学的生员C儒生出身的官吏D维护三纲五常的人19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 D 黄老之术到霸

9、王道杂之20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 宣扬“君权神授”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B 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

10、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C 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 新儒学从根本上脱离“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主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法律加以详细的规定,法律是专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而制定的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材料二到西汉中期

11、,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急功近利,一反其先辈“清静无为”的方针,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外事四事,内兴功利”。在这样形势下,主张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的董仲舒新儒学便应运而生,而以新儒学为特征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也开始形成。(1) 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家的这些原则”是哪些原则?为什么秦统治者采纳“法家的这些原则”?(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建立新儒学的?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

12、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答案1C2B3C4D5D6D7A8D9D10B11A12A13B14A15D16C17D18C19A20C21(1)原则:主张以法治国,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为法家的这些原则符

13、合君主专制的需要,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2)仲舒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五行学说来改造儒学;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权神授”,加强了君权;还提出了“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的程序。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