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3.2 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42202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三3.2 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民版必修三3.2 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民版必修三3.2 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民版必修三3.2 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民版必修三3.2 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三3.2 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三3.2 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 新文化运动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在青年杂志创刊时,陈独秀向读者声明:“批评时政,非其旨也。”其创办刊物旨在( )A推动思想启蒙B鼓吹政治革命 C倡导文学革命 D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A【解析】据材料提到,在青年杂志创刊时,陈独秀向读者声明:“批评时政,非其旨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宗旨主要是思想启蒙,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但没有鼓吹政治革命,不选B项。倡导文学革命属于胡适的主张,不选C项。宣传马克思主义是运动后期的表现,不选D项。【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主张2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

2、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可知,李大钊认为儒家学说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社会现实和需要,故选C项。由“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可知,李大钊并没有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不选A项。李大钊全面

3、分析了孔子地位,B项说法错误,不选B项。D项说法与题意相悖,不选D项。【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李大钊的思想3“西洋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西洋人在思想领域里拥护德、赛两先生的重大事件是指A 文艺复兴运动B 启蒙运动C 宗教改革运动D 新文化运动【答案】B【解析】德赛两先生是指民主与科学;材料“西洋人在思想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是欧洲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B项正确;A项提倡人文主义,排除;C项是反对天主教会,排除;D项是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点睛:首先明确“德赛两先生”的含义;

4、然后结合“西洋人在思想领域”就可以得出答案。4胡适之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主张:戏曲应“废唱而归于说白”,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二人对打,多人乱打:中国文戏、武戏之编剧,不外此十六字”。这反映出A文学革命侧重于戏曲领域 B传统戏曲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C胡适等人对传统戏曲态度激进 D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化倾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废唱而归于说白”与“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二人对打,多人乱打:中国文戏、武戏之编剧,不外此十六字”可以看出当时是全面否定中国戏曲的,故本题选C,A、B、D不符合题意。考点

5、: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5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一份出版物”、“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起了新文化运动;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胡适和陈独秀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这份刊物能激发新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

6、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是一份激进的刊物,B项符合题意;A项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C项同盟会的报刊;D项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份商业报纸。由此分析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6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采取“兼容并包”方针在当时的积极效果是A使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B吸收消化尊孔复古思想C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 D缓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矛盾【答案】C【解析】蔡元培倡导此思想的实质性目的就是让新思想在北大得到传播。在中国近代史上,陈独秀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回答下列各题。7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后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

7、情是A提倡学术自由,反对文化专制 B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C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运动 D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8当今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大革命后期,作为中共领导人的陈独秀犯了A右倾投降主义错误B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左倾机会主义错误D托陈取消主义错误【答案】7D8B【解析】略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青年创刊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学说等,都先后传入中国。可以说,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的创刊以及由此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

8、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材料二“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

9、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转型是与反省激活传统文化相联系的,并不是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应当承认它对于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开启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文化运动中,不只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所接受、认同,而且已经萌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思想端

10、倪。新文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文化。而创造新文化的最终目标指向,不只是文化上的,更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关,是推动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保守走向进步、从落后走向昌盛。陈卫平走出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误区材料三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

11、化发展的新起点(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前后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转型的运动”。【答案】(1)原因: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转型的运动: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新文化运动通过反省激活了传统文化,如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学术殿堂等;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利用西方现代文化(民主、科学)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提供了可能。评分要求:第一

12、等(1410分):观点方面:理解准确,即提及四个方面。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第二等(95分):观点方面:理解基本准确。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合理论证。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欠当。第三等(40分):观点方面:不够准确。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略不当。【解析】(1)原因,新青年创刊即1915年前后,结合所学,根据时代背景,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几个角度即可得出,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论证,据材料一中得出新文化

13、运动推动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得出新文化运动通过反省激活了传统文化,如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学术殿堂等,据材料二“已经萌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思想端倪。新文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文化”得出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据材料三得出利用西方现代文化(民主、科学)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提供了可能。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评价10(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

14、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潮,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答案】论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阐述: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在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实行西方民主政治;以及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改变着几

15、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掀起了新陈代谢的新的一页。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