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十一课练习题(含答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41151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十一课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十一课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十一课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十一课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十一课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十一课练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十一课练习题(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1、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滥用民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修建( C )阿房宫 大运河 秦始皇陵 都江堰 A. B. C. D.2、从修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阿房宫等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 B )A. 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 C、可怕的殉葬 D.残酷的刑法3、“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长城路,实难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该故事反映的历史背景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 B )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 C.严刑酷法 D.繁重的兵役4、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B )A. 秦朝统一全国,生活安定 B.秦朝法律残暴 C.当时市场竞争

2、激烈 D.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礼貌5、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囫囵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B )A.社会治安混乱 B.刑罚严酷,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处治 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 D.国民素质不高6、“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了。这句话指的是秦朝时期( A ) 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 C.严刑酷法 D.繁重的兵役7、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C )A.秦始皇焚书坑儒,引起知识分子的不满 B.民族矛盾尖锐 C.秦统治者的暴政 D.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8、陈胜、吴广

3、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B )秦朝的徭役繁重 秦朝的赋税很重 秦朝统一度量衡 秦朝的刑法残酷A. B. C. D.9、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 B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09年 C.公元前207年 D.公元前202年10、人们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来比喻武装起义,秦末为反抗秦的暴政,首创农民起义之风的两位农民运动领袖是( B )A.刘邦和项羽 B.陈胜和吴广 C.韩信和张良 D.陈胜和项羽1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

4、可吞吴。”此联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B )A.春秋及战国 B.秦末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12、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起决定做用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 B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涿鹿之战13、刘邦和项羽争夺地位的战争。历史上称作( D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马陵之战 D.楚汉之争14、象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B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肥水之战15、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的原因( D )注意收揽人心 善于用人 项羽骄傲自大 项羽纵兵烧杀,失去民心A. B. C. D.1

5、6、秦朝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最能说明( D )A.刑罚不能太严酷 B.强者定能胜弱者C.为人处事不能骄傲 D.得民心者得天下二、材料题材料一: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 秦朝民谣材料二: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资治通鉴(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末年什么样的政治情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秦朝实行暴政;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徭役;残酷的刑罚;秦二世更加残暴。(2)材料二认为秦朝“旋踵而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这种观点正确吗?请简述理

6、由。商鞅变法;不正确;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与商鞅变法无关。(3)你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统治者应该怎么做?施仁政于民,轻徭薄赋,让利于民。材料三: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就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的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材料四: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1)这次起义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发生在哪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遇雨失期;公元前209年;大泽

7、乡(2)这两位小队长是谁?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陈胜、吴广;标志着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3)这次起义提出了什么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有人认为“如果他们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不同意;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遇雨失期只是战争爆发的偶然因素,因此,即使没有陈胜吴广遇雨失期,起义也会爆发,只是时间早晚而已。(5)这次起义最终的结果如何?原因是什么?被秦朝镇压;秦军力量强大(6)请试着分析这次起义有何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他的革命首创精神激励着后来的人们反抗残暴统治。材料五:竹帛烟

8、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秦始皇)居。坑灰未冷山东(崤山以东,指东方六国)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1)“竹帛烟销”是指什么历史事件?秦始皇“焚书坑儒”(2)“刘项”指谁?他们在推翻秦朝的统治中有什么贡献?刘邦、项羽;项羽在巨鹿之战击败秦军主力;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一、选择题1、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都城分别是( A )A.公元前202年 刘邦 长安 B.公元前202年 项羽 长安C.公元202年 刘邦 长安D.公元202年 项羽 长安 2、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B ) A.王国问题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C.人口问题 D.王权问题3、史书记载“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

9、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反映的哪个朝代的社会生活( A ) A.汉朝 B.秦朝 C.西周 D.春秋 4、“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诗中“汉祖”的最主要功绩是( C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

10、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A.分封诸侯 B.打败项羽 C.建立西汉 D.开创盛世 5、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D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减轻人民负担C.发展生产 D.巩固封建统治6、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吸取秦亡教训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D.秦末农民战争使得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7、今天我们强调要“以德治国”,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B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武帝时期 D.昭宣时期 8、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其客观原因是( C ) A.秦亡教训 B

11、.文治天下 C.经济萧条 D.居安思危9、下列哪些是汉高祖采取的休养生息的办法( A )“兵皆罢归家” 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轻徭薄赋 “以德化民” A. B. C. D. 10、下了关于“文景之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社会比较稳定 B.阶级矛盾相对缓和C.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D.劳动人民摆脱了剥削 11、汉初以节俭著称的皇帝是( D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景帝 D.汉文帝 二、材料题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材料二:(文帝十二年)诏曰:“民有饥色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材料三: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12、。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汉景帝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材料四: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

13、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材料五:汉武帝之初,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

14、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