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训练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3913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训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训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训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训练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七章:能量守恒训练题 班级_ 姓名_ 【综合训练题】 ABv0ABvsd.如图,质量为M的长木板B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Mm)的小木块A(可视为质点)以水平速度v0 冲上长木板B的左端,当长木板B滑行s,且木块A相对长木板B的位移为d时,它们以共同速度v运动,求:木块A损失的机械能长木板B获得的机械能木块A、长木板B组成的系统损失的机械能系统产生的内能v.电动机带动水平传送带始终以速度v匀速运动,一质量为m的木块轻轻放在传送带上,若木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传送带足够长,从木块放上传送带到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的过程中,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求:(1)摩擦产生的热量为多少?(2

2、)因传送小木块,电动机多输出的能量为多少? 质量为m的滑块与倾角为的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斜面底端有一个和斜面垂直放置的弹性挡板,滑块滑到底端与它碰撞时没有机械能损失,若滑块从斜面上高为h处以速度v开始沿斜面下滑,设斜面足够长,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求:(1)滑块最终停在何处?(2)滑块在斜面上滑行的总路程是多少?.如图,光滑水平面AB与竖直面内的半圆形导轨在点B衔接,导轨半径为R ,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将弹簧压缩至A点后由静止释放,在弹力作用下物体获得某一向右速度后脱离弹簧,当它经过B点进入导轨的瞬间对导轨的压力为重力的7倍,之后向上运动恰能完成半圆周运动到达C点,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求:(1)

3、弹簧对物体的弹力做的功;(2)物体从B点至C点克服阻力做的功;(3)物体离开C后落回水平面的动能。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

4、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附加题】如图所示,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上,一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深度为d时,子弹与木块相对静止,在子弹入射的过程中,木块沿桌面移动的距离为L,木块对子弹的平均阻力为Ff,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不正确的是()A木块的机械能增量为FfLB子弹的机械能减少量为Ff(Ld)C系统的机械能减少量为FfdD系统的机械能减少量为Ff(Ld).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射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中,刚好能射穿木块,关于这个过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5、A. 木块获得的动能等于子弹损失的动能B子弹损失的动能等于子弹克服阻力做的功C子弹损失的动能全部转化为系统的内能D系统损失的动能全部转化为系统的内能总结:子弹打木块,一物块在木板上滑动等模型,系统内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之和(净功)为负值,在数值上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乘积,其绝对值等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即机械能的减少量)。即,Q为摩擦在系统中产生的热量。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

6、“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

7、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学后反思】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