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38765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了解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养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论从史出情境再现问题探究概括阐释独立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那种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

2、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的教育.红军的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教学重点】武装起义、遵义会议【教学难点】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歌曲、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导入新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

3、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2019年10月10日,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人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思考与判断: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1武装起义背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

4、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概况:(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领导者:周恩来、贺龙、过程:南昌起义,由于国民党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从南昌南下,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1928年4月进入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汇合。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继续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特点: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

5、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结果:秋收起义最初仍以夺取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由于反动军队的力量远比起义军强大,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认为当时占领中心城市已不可能,主张放弃会攻长沙的计划,提出把余下来的起义部队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和农村,以保存革命的力量,再图发展.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于是部队沿着罗霄山脉向井冈山进军.秋收起义的队伍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2土地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毛泽东就领导井冈山军民进行土地革命.电影闪闪的红星

6、中的一首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就是产生于这种背景下.胡汉三就是一个大土豪.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这是因为土地革命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使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农民掌握了农村的革命政权;在经济上农民分得了土地和粮食,生活得到改善,推动了根据地生产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为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民阶级知道这一朴素道理,保卫红色政权就是保卫自己的土地.3根据地建设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展游

7、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到1928年春,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到1930年夏,全国正式红军共十几个军,约10万人;开辟根据地大小十几块,遍及10多个省的300多个县.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此后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充分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4、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中共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时候(1927.1至1930夏),北方在进行北伐及其后的新旧军阀混战.在中原大战后,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

8、红军.此时,围剿和反围剿战争,成为中国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战争的主要形式.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都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取得的.在战争中,发展了井冈山时期红军游击战(毛氏游击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红军作战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采取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当敌人大规模围剿到来时,红军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内部作战(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跑).这种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兵力,待机破敌.集中优势兵力,是瞬间改变敌我之间进退、攻守、外线内线形势的关键步骤.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军事科学上的具体运用.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

9、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漂亮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订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样,中国领土上存在着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二、红军的长征1长征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左倾错误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以其中的50万兵力用于直接围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敌强

10、我弱的基本状况与以往相同,如采用前四次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战术,取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此时毛泽东正确的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军事思想完全被临时党中央否定,博古(秦邦宪)、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抛弃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力量、集中红军优势兵力在运动中迅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正确作战方针,机械地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用阵地战代替运动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的必然结果.2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934年10月,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苏区的腹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军长征初期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

11、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引起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怀疑、不满;突破湘江封锁线,红军锐减到3万多人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 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前提.提问: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见为什么能够得到中央大多数领导的肯定?(避免了红军覆灭)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

12、则,.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提问: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进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3长征经过:遵义会议后红军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渡赤

13、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安然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跳出敌人包围圈.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冰封雪盖的夹金山,穿过布满沼泽泥潭、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决定把陕北作为长征的落脚点.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4、红军长征的意义;可让学生看书后指出: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4、长征宣告了敌人围追堵截的破产,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人民解放的道路;到处播下革命种子,到处发芽、结果.第三,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长征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不足3万人的红军队伍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主力红军转移到西北,在接近抗日前线的西北建立新的革命大本营,有利于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学习探究】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全部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井冈山精神所蕴涵的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把马列主义普遍原

15、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是依靠群众,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以及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井冈山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与发扬的。你认为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怎样才能学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思路】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复杂的矛盾要处理,繁重的工作要做,都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继承这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井冈山精神的光荣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更应该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弘扬下去,为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本课小结】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对峙的开始. 30年代初,国难日益深重,中日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