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炼字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202726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鉴赏——炼字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诗词鉴赏——炼字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诗词鉴赏——炼字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诗词鉴赏——炼字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诗词鉴赏——炼字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炼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鉴赏——炼字(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古诗词鉴赏炼字专题,千锤百“炼”的智慧,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关于诗歌鉴赏的常见考察范围 2、重点了解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借以规范答题方法,掌握答题技巧。,常见题型: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比较鉴赏),试题变形: (1)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2)此诗有的版本是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 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3)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

2、什么?请分析。 (4)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 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高考链接,1.炼动词,炼动词不仅强调要用得“准确”,而且强调要用得“巧妙”。,“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叹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这是什么境界?,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本义、引申义) ,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意境)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

3、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2.炼形容词,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分),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空”在词中表达“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之意(本义),主人公伫立在玉阶,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景物),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意境),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4、使主题更加鲜明。,特别注意: 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将“红”与“绿”这两个形容词用作动词,既有鲜明的色彩,又富有动感,十分生动 (手法、本义)。通过特色的植物来表现春天的美好,反映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引申义),道出了对春光易逝,时序匆匆的感叹(情感) 。,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总结炼字的基本方法: 关注词义(数词、动词、形容词) 表现手法(修辞、以动

5、衬静、以实显虚、以乐衬哀、情景交融) 3. 结合背景、诗意、主旨、情感,诗人玉屑记载:“郑谷在袁州,齐已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未早也。不若一枝。齐已不觉下拜。”,“一枝” 先于众梅,悄然“早”开,形象地显示了早春时节孤梅独放的题旨。,前人典范,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小试牛刀,“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

6、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点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传意境) 。,参考答案 :,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步骤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

7、野望”所见的景色。 步骤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步骤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依依不舍)(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

8、的酸楚(步骤三)。,鉴赏语言类诗眼型,提问方式: (1)本首诗歌的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3)有人认为某字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最精炼传神的字或词。,答题模式,1、指出该字(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

9、,全诗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葛溪驿,在一个秋天的深夜,天边缺月,暗淡无光。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 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的早,在梦境中回到家乡,就不觉得山高水长。 因为感到岁时已晚而慷慨悲歌,从梦境回到现实,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苍茫凄凉。 蝉声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但是,鸣蝉所停的梧桐,已是树叶半黄了。,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意烦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鉴赏思想类分析构

10、思句意型,看 叶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的“意味长”包含哪两层意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看叶,百花凋零、芳草枯萎,呈娇斗艳的春天已经逝去,此刻,眼前已无缤纷的美景可供观赏,最适宜的去处,则是俯视池塘中的落影。携杖行走,年岁已高,青春风华旋成往事。时令已无繁华,人生已入老境。眼前别有一种境界,胸中别有一番滋味。枝叶纷披,茂盛而疏密有致,意味深长。,答案,一是说,这种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精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说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 通过这一包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附众人

11、的审美趣味。,练一练,1、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赏析】 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首联中“人言”一词,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上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颔联照应诗题,

12、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下句“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即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

13、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 尾联中的“造”是“至、到”之意,全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 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2)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巨境遇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3分,每点1分。),2、山居即事 王维,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

14、,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鉴赏】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 颔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松树茂盛,行人归宅,很少人来访,柴扉紧掩,弥满着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 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15、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答题思路:字的解释,写出了什么形象。),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试题】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

16、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翻译】 三万里黄河浪滔滔,奔腾东流汇入到大海,华山、泰山高又高,万丈高峰耸入云霄碰到了天。生活在金国入侵的风尘里,沦陷区人民的眼泪已哭干。向南方翘盼,满怀着希望,等待着朝廷的军队来收复失地,可是,又过去了一个年头,依然不见一兵一卒的到来。,【鉴赏】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