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2373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第72页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2、 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智力题: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

2、这是怎么回事?教师说明:人和人之间是有联系的,数和数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板书:数和数)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1、创设情境。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图,并板书:43=12 62=12 121=12教师根据43=12 揭示:43=12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揭示课题:倍 因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 62=12 121=12吗?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2、深化感知。(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同桌互说以后再指名学生叙说。(2) 你能

3、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1、设疑。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3的倍数除了12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2、交流。投影展示学生作业。讨论对不对?。讨论好不好?。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31 32 333 3+3 6+3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1、2、3写出3

4、的倍数。3、深化。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全班交流,概括规律,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1、设疑。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请写出36的因数,你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学生试写36的因数。2、组织讨论。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36 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66=36呢?36( )=( ) 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讨论多。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师板

5、书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 :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近时,也就快要写完了。最后写上句号。3、巩固深化。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5、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五、巩固拓展。1、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学生填表后,组织讨论,你是怎么填写的?指名回答相应的问题。2、猜数游戏。同学们下飞行棋时,掷筛子,在1、2、3、4、5、6中进行猜数(1)它是4的倍数。(2)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3)2和3都是它的倍数。(4)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5)它是这六个数

6、的因数。(6)它是因数。(7)它既是本身的倍数,又是本身的因数。教后反思: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入正题,

7、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教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位的生成。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

8、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习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

9、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三、活用教材,拓展学习的深度。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教材中安排36( )( )这一道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

10、的因数。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带来几点不足,其一:学生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寻找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借助乘法算式,同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利用乘法,让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岂不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吗?其二:从学情来分析,相对于除法,学生更熟练、更喜欢运用乘法。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借助( )( )36来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11、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课尾,我设计了一道掷筛子猜数练习,通过7道题,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后续的学习进行适当的铺垫。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课虽止意未尽的良好效果。纵观

12、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整节课似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但我想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的。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