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点”探究教学法:操作流程与实施建议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2221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锚点”探究教学法:操作流程与实施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锚点”探究教学法:操作流程与实施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锚点”探究教学法:操作流程与实施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锚点”探究教学法:操作流程与实施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锚点”探究教学法:操作流程与实施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锚点”探究教学法:操作流程与实施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锚点”探究教学法:操作流程与实施建议(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锚点”探究教学法:操作流程与实施建议李明刚(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225009):“锚点”探究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较好地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围绕“锚”有计划地、主动地、灵活地、有效地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锚点”,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其课堂操作流程包括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归纳总结、检测反馈、评价提升这五个环节。:“锚点”探究教学法基本内涵操作流程实施建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明确指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即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

2、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教师要从台前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我校在积极调研和充分实践的基础上,研讨、实践“锚点”探究教学法,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一、“锚点”探究教学法的基本内涵“锚点”探究教学法,是指通过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锚点”,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中,“消解”具体的“锚”,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方法。它

3、以活动为主轴,以训练为主线,突出基础,突出精讲,突出归纳,突出反馈,突出评价。“锚点”探究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其中包含三个核心概念:一是“锚”。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开展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作为其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之一的抛锚式教学,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这些真实的事件或问题被称为“锚”。二是“锚点”。为了解决“锚”中的问题,需要根据教材内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4、,将真实情境的“锚”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小问题)。每步一个探究活动(点),就叫“锚点”。这些问题和“锚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层次。学生按照“锚点”的编排顺序和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展开学习,拾级而上、有序思考。三是“锚点”探究。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直至解决所有的“锚点”。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二、“锚点”探究教学法的课堂操作流程教学过程共由5个环节组成,如图1所示。下面以苏科版初中数

5、学八年级下册“分式的基本性质(1)”一节内容为例,简述“锚点”探究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一)创设情境引“锚”课始,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与真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路程问题,并从情境中选择出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分式的基本性质,即“锚”,以引入新课,启动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二)自主合作探“锚”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自主合作”环节遵循“自学尝试合作交流展示点评”的步骤。第一步,自学尝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自学尝试可

6、以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内容进行推理、解决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学生根据学校编印的“锚点探究”课堂活动手册中的探究内容,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第二步,合作交流。在自学尝试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成果,讨论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探究学习难点、疑点和易错点,修正、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其间,教师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并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多种结论,特别关注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第三步,展示点评。根据合作交流的

7、进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强化或奖励,并促使他们作进一步的反应;对学生合作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适当提示,及时点拨;对回答不完善、不到位的问题,及时追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准确、全面、深刻理解为止。本节课的“自主合作”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重组与改造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共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其中,“探究活动一”旨在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学习,清晰地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而培养类比推理能力;“探究活动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相关的

8、分式变形;“探究活动三”则是让学生感受分式的分子、分母的符号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有时可根据需要改变,以便能够熟练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探究活动一:(1)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2)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猜想出分式有什么性质?分式的基本性质为:,用字母可以表示为:。(3)阅读课本第37页例1上面的内容,小组交流各自的猜想是否正确,要注意什么。探究活动二:(1)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可参照课本第37页例1)思考:为什么第题给了条件而第题没有给条件?(2)完成课本第38页练习1。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的注意点。探究活动三:(1)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各式

9、的分子、分母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问题1:怎样才能不改变分式的值?问题2:如何将分子、分母的系数化为整数?(2)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不含“”号:分式的变号法则及注意点:。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最高次项的系数是正数(可参照课本第38页例2):试写出你的解题思路:。(三)归纳总结悟“锚”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和我们分享,还有什么疑问需要我们共同解决?归纳总结是教师在课堂的终结阶段,旨在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它既是一堂课的总结和拓展,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精彩的总结可以激起学生的思

10、维高潮,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所学内容,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效果。(四)检测反馈固“锚”师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简单运用,大家掌握得怎么样?请快速完成“检测反馈”的内容。教学最实质的内容在于学生得到了什么,知识和内容的掌握是学习所得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设计了适量的与本课重难点、易错点相匹配的,又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巩固性练习(具体检测内容略),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行间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共性问题集体纠错,个别问题当面辅导,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而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五)评价提升省“锚”师请同学们根据评价提升表(如表1)

11、的内容,认真自评和组评。老师也会根据课堂上的表现,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锚点”探究教学法不仅要让学生解决“锚”中的问题,更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课尾组织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自省和评价,可以帮助他们自觉调节学习行为,优化学习方式,提升认知水平和认知品质。三、“锚点”探究教学法的实施建议教学模式的建构可以“迈上高效课堂的快车道”,但实施中不能模式化,而要把握教学流程各个环节的实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并融会贯通。(一)引“锚”是首要条件激发学习情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作过这样的

12、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师要善于创设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新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进而以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二)探“锚”是核心环节培养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1.精设“锚点”,给足时间,教会方法。“锚点”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锚点”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1)切合度要高,即与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吻合、相匹配;(2)操作性要强,即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在一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规律编成一个个简洁

13、、清楚、主题性强的小问题,并明确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能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自学过程;(3)差异性要明,即要关注文本内容的差异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合理编排,分层要求。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尽可能让他们把问题搞清楚、想明白,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要求学生读课本,边读边做记号(如主要结论画上“”,加“”,重点内容打“”,主要的步骤用“1、2、3”标出,疑问处打“?”等)。当学生在座位上安静地思考,尝试完成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走下讲台,用适当的形体语言(如点头、微笑等)与学生交流,或肯定其个别行为,或鼓励其修改错误的回答。2.组建小组,确定规则,加强调控。合作交流和自学尝试是相互补充的学习策略,

14、它的根本要素是学习者之间互相促进完成任务的欲望。交流时先分享答案或相互纠正错误,然后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最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针对模糊不清的或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自我纠正、解答一部分没有完成的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学习小组的组建依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每组46人,各小组恰当分配角色,设定合作基调,确定讨论规则,以保证讨论的有序和有效。讨论规则通常包括六个方面:当你不理解时,立刻请其他组成员清晰地解释他们的观点;确保参照参考材料或课本检查你和你的同伴的答案;鼓励你的同伴继续努力向前、扩展他们的观点,超越已有的成就和期待;不管你赞同与否,让每个人不受打扰地陈述完毕;如果你不是

15、真的想改变你的主张,不要强迫自己;批判时对事不对人。交流时,组长要关注组员的讨论质态和投入程度,及时提醒,及时纠正。同时,教师必须建立一种强化和奖赏制度,以促进学生在融洽与快乐中学习,在尊重与支持中成长。当出现某些特殊情况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和干预。3.展示成果,适时点评,恰当点拨。展示点评是一节课的高潮部分。展示的对象,可以是某个学生、某个学习“对子”,也可以是某个合作小组;可以教师指定、小组竞争,也可以通过抽签等形式随机产生。展示的形式,可以是“说”(如朗读、讲述、描绘、剖析、提问等),应说得响亮、说得清楚、说得精炼、说得全面,多用“我们组的观点是”、“我们组的看法是”、“第小组的回答我认为

16、还需要补充”、“我们组不同意第组的说法”等语言,也可以是“写”和“画”(在黑板上写简要过程、思路或画图说明等),是“演”(比划、表演等),还可以是“操作”(操作仪器、教具等);既可以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互相批改,也可以呈现若干学生的答案进行比较。展示的内容,包括“探究活动”的解答、未能解决的问题、不同的见解、小组学习的体会等。展示时,要求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仔细观看、积极思考、及时记录,以补充自己独立探究时的考虑不周和见解不深,矫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和结论,并用不同颜色的笔以示区别。学生在展示之后,期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因为这不仅会激发他们立即重复榜样(教师或优秀学生)的动作,而且更加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把它迁移到新的环境中。教师的点评要注意三点:一是给予表扬和鼓励而不是批评,哪怕学生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