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压强”教学实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2116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体的压强”教学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液体的压强”教学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液体的压强”教学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液体的压强”教学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液体的压强”教学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体的压强”教学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体的压强”教学实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液体的压强”教学实录【设计理念】1.本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的要求。但这一节课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的方法。先把液体看成大量密集的小液滴组成,然后,用“大量、密集”的,搜寻生活中的实例,把液体类比成“大米、苹果”等。针对一袋子大米,进行拟人类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粒大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讨论,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然后再利用象征类比,把“大米”感受的“无奈”,关联到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学生最熟悉的。对学习状况的研究得出:学习的感受与给学生的压力有关,与自己的“名次”有关,与所在的集体有关。

2、根据这些类比,可以建立液体压强规律的假说。然后,用实验验证假说,得出正确的结论。【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计测量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教学重点探究式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教学难点运用“综摄式”教学模式的熟练程度教学方法透镜式教学法综摄式教学模式教具和媒体多媒体,压强计,自制“可乐瓶”烧杯,水,刻度尺注:综摄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程序:提出问题(思维聚合)引导类比(思维发散)

3、适应问题(思维聚合)找到方案或形成假说(思维发散)检验论证(思维聚合)【教学过程实录】一、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咱们一起看这样一个实验。(教师演示,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生:观察,思考。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说明什么?生:讨论,回答。水对底部有压强。师:请大家继续看。(教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生:观察,思考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这又说明什么?师:讨论,回答。水对侧面有压强。(说明:现在生活中,时常用塑料袋子装液体,如在青岛用塑料袋子盛啤酒、豆浆等。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得到启发,设计的实验更加贴近生活,学生会觉着亲切

4、,学生更加乐于思考,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师:刚才,咱们一起通过实验,学习了水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如果塑料袋子了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会不会不同?生:不会。师:那么,我们的结论应当是: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大家同意吧?生:同意。师:那么,再请大家思考一下:液体为什么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生:讨论,回答。因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跟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说明:设置一个小的问题,就从研究的水转移到普遍的液体上。这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让学生讨论液体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习惯,更是为了学生在接下

5、来的学习中,能够敢于大胆的想象,为解决液体内部压强做个铺垫。)二、进行新课师:大家想过没有,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大家想一想生:有师:为什么说有呢?生:师: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提出问题师:大家想过没有,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说明:师生一起提出要研究探索的问题。由于中学物理知识的简单性及单一性,因此最终问题的确定不必像综摄法的操作那么复杂。大部分问题可直接提出,

6、个别复杂些的问题也可在此环节中转化成一些更简单、更直接、更具体的问题。) 引导类比师: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组成,(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生:同意师:在这个描述中,是什么?生:讨论,“大量、密集”1.直接类比。师: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的多告诉我。生: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师: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2.拟人类比。师: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生: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3.象征类比。师: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的承受。现在以“

7、无奈的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生:人在社会中、羊在圈中、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师: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熟悉的学习是如何无奈的承受?生: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师生一起得出: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创造工程类比法将研究的问题与自己想到的日常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次运用直接类比、拟人类比、象征类比及幻想类比。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学生的想法很多很多

8、,有的难免有点不着边际,但是老师应当给予适度的评价,切不可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创造性习惯。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太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适用问题师: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液滴的感受?生: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滴所在的环境(液体的种类)有关。(说明:将对熟悉问题的探索结果再

9、类比到原先的研究问题上,类比出该研究问题的对应内容,从而使熟悉的问题再变成陌生的问题。) 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师: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生: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说明:将对研究问题的探索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形成假说。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比较高的素质,把研究熟悉的问题所得的体会,一一对应到原来的问题上,形成新的假说。找到研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强调事物的类似效果。学生对熟悉事物的研究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自己的假说深信不疑,这时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假说仅仅是假说,我们还得进行下一步。) 检验论证师:如何

10、证明假说是否正确?生:通过实验。师: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这样,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型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一看到“U”型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那我们想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这个压强计如何使用?生:讨论。师:我给大家准备了大的可乐瓶子,用它来装水,这样就能使水足够深,研究起来方便。下面就请大家一起讨论试验方案。生:学生讨论,找到实验方案。师:咱们一起交流你的实验方案,看其他同学的想法是否跟你一样,有没有你想不到的,有没有更好的想法是你想不到的。生:交流。师: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用你认为好的做法,去实验,验证咱们的假说。生:进行

11、实验。师:巡视,指导: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注意开始使“U”型管中的水面高度一样。师:你的实验能得出结论吧?生:能。师:大家交流一下你得出的结论,看别的同学是否跟你的结论一样。生:讨论,得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不同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说明:这一环节,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验证,热情很高,实验方法比较好。在以前的实验时,使用的烧杯太浅,实验时很不方便。自制的教具,用剪刀从大可乐瓶的颈部剪掉,用其装水,这样水就较深,在实验时,很容易完成。小组合作也很到位,一学生动手做,另一学生提醒、观察、记录这都较好地体现了合作精神。) 评估

12、师:尽管大家意犹未尽,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1)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2)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3)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生:(分组讨论、总结、交流)(说明:评估这节课,不仅仅局限在得出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过程的回顾、体验,从过程中,得出方法之类的东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着运用这些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本节课,最重要的是学会用类比的方法,把一些新的问题先分析,找到的特征,然后,类比到熟悉的事物,从熟悉的事物当中找到一定的规律,用这个规律类比出新问题的规律,形成假说。然后,想方设法验证假说,得出规律。) 知识应用

13、师:我们这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液体压强的规律,下面让我们一起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请看课本,边阅读,边讨论。生:阅读、讨论。师:哪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什么是连通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生:回答,举例,补充。师:除了书上举的几个例子外,你们能否通过讨论后,举出更多的例子。生:(说明:根据规律的有关内容,学生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大量举例。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小结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都有哪些收获?生:回顾,讨论师:哪位同学说说看,请大家交流交流生:【板书设计】注:本课于2019年2月举行青岛市公开课,之后被选为青岛市优秀教学法的录像课。在课堂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很乐于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