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2114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

2、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课前谈话,感知规律: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寻找规律: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

3、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探究规律: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两端的物体数目中间的物体数目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汇报。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动手操作: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集体交流:

4、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列举规律: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应用规律:(1)基本练习:出示一组排列。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 )比()多个。这根绳子被打了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2)变式练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19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

5、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圆周问题: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b:探究规律:你

6、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d:对比联系: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机动练习: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

7、,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五、总结评价: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六、板书设计:(略)教后反思:这节课是我执教的一节市级分片公开课,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转变学习方式,加强有效学习。而转变学习方式主要是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方面转变。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到实际教学,我对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习呢?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渗透探究性学习。第一

8、: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1、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3、巧设质疑,创设探究情境。“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

9、“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例如:在练习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时,让学生来猜猜桃树的棵数,这样学生产生矛盾、质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所需的材料(小棒、圆片、纸、笔等),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第二、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1、自主探索,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得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要使全

10、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2、合作探究学习,强化探究效果。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同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本节课中安排了这样三次探究活动: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在这三次探究活动

11、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主要体现自主探究,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更加体现了合作探究。第三、实践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运用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后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那在课堂中怎样渗透其运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1、挖掘教材潜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

12、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2、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在本节课中,锯木料的问题和沿圆周栽桃数和柳数只是教材中安排的练习题,但我把它们设计成两组的探究性学习环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又如:我安排的机动练习中,摆放蓝花和红花的问题。学生设计出了三种摆放方法(两头蓝花、两头红花、头尾不同),甚至还有学生提出沿

13、教学楼摆放一周的情况,可见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应用的能力非常强,更加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要把学习能力、成绩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第二: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

14、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第三: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一是在学生学习遇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二是意见不一或答案多样时也是合作的好时机。第四:加强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传统的课堂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结果评价为主;新课程下课堂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要

15、注意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除了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等变化。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