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资料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21142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资料教学目的:1、认识钟面及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理解1时=60分。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学会认读钟面上的时刻。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4、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重点、难点:读写几时几分的时刻。教具准备:课件一套,学生每人准备1个钟面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大风车节目画面。师: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你们最喜欢看的什么节目来了?有谁知道这节目是在下午什么时候播放?随着学生的回答点击出现时刻下午6:10,晚上7:00中央电视台播放什么节目?有谁愿告诉老师你什么时候起床,什么

2、时候睡觉?(电脑分别显示时刻)看来,时间和我们的生活、学习关系十分密切。而钟表可以告诉人们时间),帮助我们利用好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时间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学生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二、探究新知1、认识钟面(电脑出示一个钟面)(1)学生看书自学,观察钟面上有些什么?(自主探索、小组讨论)(2)汇报交流,课件演示并填空。钟面上有 -_针、_针、_ 针。钟面上有 _个数字,按从112顺时针方向排列(点击顺时针方向)。有_ 个大格、_个小格,并演示时针分针的走动方向。分针走1小格是 _分,走1大格是_分,走1圈是 _ 分。 时针走1大格是_分

3、,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_ 圈。2、认识时、分(1)认识分观察分针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的,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体会1分有多长。学生分别做口算题、写生字、拍皮球、踢毽子、跳绳。老师计时。师:你用1分钟做些什么?让孩子们说出自己1分钟做的事。其实1分钟能干很多事情,老师让你们搜集资料的,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知识告诉大家?学生充分发言后,然后老师将自己搜集到的知识出示在屏幕上:银行点钞机每分钟点1500张人民币,中央电视台播音员每分钟播180个字。师:1分钟很短,充分用好它却能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2)认识时,知道时、分的关系师:时针是用来表示时的,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

4、针走1圈是60分,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师: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1时,板书 1时。 1时和60分有什么关系?随着孩子们的回答板书1时=60分。1时有多长一节课 _ 分,课间休息 _ 分,再加 _ 分就是1小时。(3)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比较各种动物每天睡眠时间的长短。3、时刻的读写(1)读写整时的让学生尝试说出下列钟面的时刻。(电脑出示)随着学生的回答,用读法、写法将时刻点击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整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认识整时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练习:学生在钟面上拨出7时、9时、12时、6时。(2)读写几时几分的(课件演示)从1

5、:001:15,现在是1时还是1时多,为什么?(因为分针不在12上,)时针有什么变化?(先看时针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到底多多少分呢?(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格,算出多少分)老师拨出9时多,小组讨论:拨的是不是9时多?多多少?该怎么看?全班交流。说出下列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屏幕显示)主要练习几点差几分的和几点多几分的。师生共同归纳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操作:老师报时,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有意练习几点多几分和几点差几分的三、巩固练习1、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老师带孩子们出去旅游,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显示在课件的钟面上,请小朋友们分别读写出来。2、游戏:小小邮递员动物王国里有许多的小动物,可它们的时间安排各

6、有千秋,下面请小朋友们拿着手上的时间的写法卡片,投递到相应的小动物的时间的读法卡片的信箱里里。小朋友们,谁最最棒,出发吧。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外作业: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

7、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小朋友们,回家用一张硬纸壳、水彩笔、两小

8、张条形纸(时针、分针)、一个按扣作一个钟面模型。要求:钟面美观、数字清晰,时针、分针可以活动,形状、颜色、自己设计。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