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与说明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2101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与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与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与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与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与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与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与说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与说明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与说明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6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2.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 谈话引入。谈话:

2、(出示苏州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其中的一些物体是怎样运动变化的。播放录像:苏州乐园中小火车、缆车、观缆车、青蛙跳等游乐项目的动态画面。谈话:(同时出示4个静态的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画比画。学生用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谈话:你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反馈: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交流分类方法及分类的理由)2. 揭示课题。讲解:像缆车、小火车和青蛙跳等三个游乐项目,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

3、像观缆车这一游乐项目,运动方式称为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板书:和)。3. 练一练。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提问: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再问: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学生交流。(略)二、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 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 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边叙述边出示小兔搬家图)看,来了三只小兔子。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平移)是向哪边平移的?(右边)小兔子们觉

4、得有些累了,就停下来休息。(分别播放3段录音)第一只小兔子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第二只小兔子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第三只小兔子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谈话: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学生的意见可能三种情况都有。(2) 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这里的房子图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同上图),在左边的房子图上任意找一个点,再到右边的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数一数,看你找的这个点向右平移了几格。反馈:你找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向右平移了几格?再问:还有谁和他找的点不一样?(指定三四名学生

5、汇报,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追问: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谈话: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电脑演示:小房子图向右平移的动态画面。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 ,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边说边完成下面的板书)板书: 点平移几格图形(3) 练一练。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谈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先在书上填一填,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并用电

6、脑进行动态演示。2.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1) 画平移后的线段。提问: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画出下面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谈话:这是一条线段,你能按要求画出这条线段平移后的图形吗?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怎样画,再画一画。学生先尝试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2) 画平移后的三角形。出示: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学生完成后,汇报是怎么画的。(3) 比较。提问:刚才画三角形平移时,与前面画线段的平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归纳:画平移后的线段和画平移后的三角形,都是先找到图形的端点或顶点平移后的位置,再根据平移后的点画出图形。(4) 练一练。出示: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

7、图形。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3. 游戏:走迷宫。谈话: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很多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一画。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反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设计的路线?(提示学生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问:有不同的走法吗?提问: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汇报。三、 课堂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设计说明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平移和旋转的含义,难点是平移的方向

8、和距离。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但对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及其特征尚未清晰了解。教材在编排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研究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我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材料做了适当重构。以苏州地区学生十分喜欢的苏州乐园的游乐项目为背景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观察运动方式、比画运动轨迹、讨论运动特征、比较两者异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初步建立两种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本课的学

9、习难点是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托教材的编排思想,在教材方格图的基础上重构学习情境。通过小兔搬家的故事情节,特别是三只小兔的争论,引出认知难点小房子到底平移了几格?这样的预设,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热烈讨论。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选取图上小房子的某个点进行描画、数数、验证,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平移的距离。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教学的有效与快乐。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

10、“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师”之概

11、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

12、”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通过这个课例,笔者体会到,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理解编排意图之后,根据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教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重新组织教学材料,重新建构教学过程,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