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元杂剧概述上课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003376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8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文学元杂剧概述上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元代文学元杂剧概述上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元代文学元杂剧概述上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元代文学元杂剧概述上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元代文学元杂剧概述上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代文学元杂剧概述上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文学元杂剧概述上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代杂剧,元杂剧概述,一.元杂剧的概念与数量 杂剧元代兴盛于我国北方的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戏剧形式,它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了宋金以来的音乐、舞蹈、歌唱等讲唱文学形式形成的。 元杂剧是“表情、表声、表事”的综合,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进入了“黄金时代”。,元杂剧概述,元代戏曲史家钟嗣成录鬼簿记录元杂剧作家152位,作品150部。 明初戏曲学家朱权太和正音谱收元明两代杂剧作家191人,作品689部。 此外,据明代李开先、汤显祖记载,元以来杂剧作家有200多人,作品约700多部。 元杂剧流传至今,仅存162部,明代臧懋循元曲选保存100部,近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保存62部。,元杂剧鼎盛原因,

2、二. 杂剧在元代鼎盛的原因 1.元杂剧的兴盛繁荣,是古代戏曲形成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杂剧已发展到唱念做打高度综合的阶段。唱念做打戏曲表演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元杂剧鼎盛原因,2.女真族入主中原之后,统治者及其臣民对戏剧的喜爱,对杂剧的发展和成熟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元杂剧鼎盛原因,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编。 元.杨维桢宫词 江南名妓号穿针,贡入天家抵万金。莫向人前唱南曲,内中都是北方音。 尸谏灵公演传奇,一朝传到九重知。奉宣赍与中书省,诸路都教唱此词。 明朱有燉元宫词(二首),元杂剧鼎盛原因,蒙元统治者文

3、化素质不高,厌诗文,喜热闹。元杂剧载歌载舞,滑稽调笑,有的还间有蒙古语,自然可以得到统治者的欢迎,在某种意义上讲,官方的推崇无疑推动了元杂剧的空前普及。,元杂剧鼎盛原因,3.文人地位卑贱。 蒙元一代文人,确有一批如赵孟頫、虞集等名儒文臣,但他们除少数人有散曲创作之外,与元杂剧并不相涉,而且绝不能代表蒙元一代文人的主流命运。,元杂剧鼎盛原因,元代文人的卑贱,形成了元杂剧的主流作家队伍,元代文人的不幸,造就了元杂剧的兴盛繁荣。,元杂剧鼎盛原因,此外,大批职业技艺优秀演员的出现,也推动了戏曲演出艺术的提高发展。文人创作与演员演出的结合,相互促进提高,从而促使元杂剧的兴盛繁荣。,元杂剧鼎盛原因,4:蒙

4、元社会黑暗。 毫无疑问,元曲家是被迫选择杂剧事业的,然而当他们放下尊严走入社会底层时,他们真实感受到了蒙元社会民族压迫的残酷,阶级矛盾的激烈,弱势群体的悲哀,灵魂受到了巨大冲击。,元杂剧鼎盛原因,无力进行武力反抗的元曲家,转而在杂剧创作中寻求宣泄,他们通过控诉对蒙元社会的愤怒,抒解自身不平与失落,展示胸中才华志气,反映出元代社会的真实,寄托了平民百姓的愿望。也成就了一代戏曲的辉煌。,元杂剧鼎盛原因,5 宋元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市瓦舍勾栏乐棚以及农村神庙戏楼舞台的出现,促使戏曲演出的固定化、舞台化,尤其是戏曲演出的社会化、商品化,推动了戏曲演出的竞争和创作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繁荣提供了有利

5、的社会条件、充分的物质基础和浩大的观众队伍。,元杂剧鼎盛原因,元杂剧前期四大活动区域山西平阳、河北真定、山东东平、大都 蒙元入主中原,在走向统一的同时,也给予中原社会以极大破坏。对于元杂剧这一综合艺术来说,它的形成发展兴盛繁荣,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元杂剧是综合艺术,需要作家、演员、舞台、观众等,战争的废墟上,产生不了元杂剧艺术。,元杂剧鼎盛原因,蒙元初入中原,曾招降一批金代汉族世侯,授他们以显职重任,并允许他们世袭各自领地。 元杂剧活动四大中心之平阳、真定、东平,恰是这些汉族世侯的领地。元杂剧的兴盛繁荣,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这些金元汉族世侯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对杂剧作家、艺人的保护。,临汾魏

6、村牛王庙元代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临汾东羊村元代戏台,建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元杂剧鼎盛原因,以平阳为例:河东万户李守贤家族涵养民力,发展经济,为元杂剧的形成发祥提供了适宜的综合社会条件。 元史李守贤传载: 风闻蒙古骑兵每克一城必掳掠屠城的河东百姓在得知李守贤将为父母官后,“人皆曰:吾等可恃以生矣!”,元杂剧鼎盛原因,“盖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 朱权太和正音谱,元杂剧鼎盛原因,6.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冲撞融合。 杂剧大家多生活于北方,自晚唐五代以来,北方相继陷入辽金元的统治,草原文化对北方社会的影响潜移默化,元曲家的人生观念、性格追求,也自然而然地受

7、其影响,日渐背离了中原传统的道德观念。可以说,胡、汉两种文化在他们身上都有体现。,元杂剧鼎盛原因,此外,蒙古统治民族文化落后,缺少文字观念,文化气氛较为宽松。这给前期元曲家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他们自由大胆地创作出一批富有反抗精神、具有挑战精神的元杂剧,毫无顾忌地向蒙元社会的黑暗不平进行猛烈的抨击、反抗。由此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 可以说,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冲撞融合,推动了元杂剧这一特殊的艺术走向兴盛繁荣。,元杂剧鼎盛原因,比较:草原文化的传入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繁荣,可以与同时期南戏之命运作一比较。 元曲家在草原文化鼓舞下得以自由大胆地进行杂剧创作,并取得辉煌成就之时,中原传统文化在南宋继续发

8、展,在武力上不能抵御草原骑兵的南宋王朝,却强有力地以严密的文网,查禁刚刚兴起的南曲戏文。,元杂剧鼎盛原因,在元代文人生存无路,纷纷走入瓦舍书会,创作不朽杂剧之时,南宋文人依然埋头典籍,倾心科举。 因此,当元杂剧已兴盛繁荣时,形成远早于元杂剧约一百年的南曲戏文,还没有名人题咏,还停留在村坊小曲的初级戏曲阶段。,元杂剧鼎盛原因,直至南宋灭亡,科考中断,元杂剧创作风潮南移杭州,南宋文人才步北方元曲家后尘,参加南戏创作,南戏由此方出现兴盛。,元杂剧鼎盛原因,7. 全真道教兴盛 元杂剧是特定时代的文学作品与戏曲艺术,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甚至宗教思潮,都会对它产生影响。宋金元时期,不仅古代文学发展出现变革与

9、转折,古代哲学也以理学的形成而发生变革与转折,传统道教也同样发生变革与转折,即全真道教的形成与盛行。,元杂剧鼎盛原因,全真道教是金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一个革新的道教教派。宋元时期,传统道教之正脉,主要流行于南方。王重阳于宋金之际创立全真道教之后,至金元时期,他的七大弟子各成流派,在各地广传教义,广收教徒,影响日盛。,元杂剧鼎盛原因,以长春真人丘处机拜会元太祖成吉思汗为标志,全真道教确立了在元代社会的特殊地位,迅速走向全盛,对元代文人,以及整个元代社会文化,都发生了深远影响。 马致远被称为“万花丛中马神仙” 。 乔吉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自称“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元杂剧鼎盛原因,

10、元代文人地位的卑贱(四道、九儒),加上全真教义在精神思想方面对元代文人的极大吸引力,使得神仙道化剧是元杂剧一个重要题材,现存一百多部元杂剧中,有二十多部神仙道化剧,所以全真道教的盛行,无疑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繁荣,并影响了明初杂剧的创作。,元杂剧鼎盛原因,8.正统文学衰落 元杂剧的兴盛繁荣,与元代正统文学的衰落,亦有关联。 古代文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至宋元之际,发生重大变革与转折。即一直处于古代文学发展主流的诗词文赋之正统文学,开始衰落,明清两代虽有所复兴,却再也没有出现唐宋时期的辉煌,也根本无法与日益兴盛发达、成为文学发展主流的小说戏曲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元杂剧鼎盛原因,古代文学史上这一变

11、革与转折,是从元代开始的,可以说,以平民化、通俗化为特征的元杂剧掀开了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文学史上古代戏曲的新纪元。,元杂剧结构,三.元杂剧结构 古代戏曲主要有三种形式南戏、杂剧、明清传奇。它们除在音调上南北曲风不同外,结构上亦有差异。,元杂剧结构,1.元杂剧结构通例:一本四折,一个楔子,四个宫调,一角主唱到底(旦本/末本)。 折:“目”的意思(四折起源、发展、高潮、结局) 楔子:序幕或过场戏,一般安排两只曲,很短。 例外:赵氏孤儿五折,西厢记四本二十折,元杂剧结构,2.一般安排: 楔子四折戏题目正名 题目正名:一般是用两句或四句韵文概括全剧 思想,又称“下场诗”。 3.四个宫调,各为一

12、个套曲,不论长短,一人主 唱,一韵到底。 例外:西厢记上场角色均有唱词。,元杂剧结构,4.元杂剧角色根据剧情需要安排,一般分为四类: 旦女演员,女主角为正旦。 末男演员,男主角为正末。 净花脸,主要为反面角色。 杂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细酸(读书人)等等。,学期作业(3000字左右)(10.1012.25),从以下六部元明清戏曲中任选一部,认真研读,写出心得。 元秦简夫东堂老 杨显之潇湘雨 明孟称舜娇红记 沈璟义侠记 清李玉清忠谱 李渔风筝误,学术论文基本格式,论文题目 内容提要:(500字以内) 关键词:35个,分号隔开 正 文 参考文献: 例: 1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