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经济学吴晶妹林钧跃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002632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X 页数:170 大小:93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用经济学吴晶妹林钧跃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信用经济学吴晶妹林钧跃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信用经济学吴晶妹林钧跃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信用经济学吴晶妹林钧跃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信用经济学吴晶妹林钧跃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用经济学吴晶妹林钧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经济学吴晶妹林钧跃(1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用经济学,主编 吴晶妹 林钧跃 副主编 林江鹏 丁远一,1,全国信用管理专业统编教材,第一章 信用经济学说,2,第一节 古代的市场信用交易活动 一、外国古代的市场信用交易活动,在世界上各大古代文明的文献记载中,均出现过对信用交易的描述,以及对诚信道德的推崇。 在公元12世纪前后,欧洲市场上的商业信用交易活动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其间形成了最初的信用交易习惯和规则。 公元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促使欧洲市场上的信用交易规模迅速扩大。 公元19世纪初期,英国开创了会计审计制度,征信机构也在伦敦诞生,发展金融信用的条件趋于完备。,3,第一节 古代的市场信用交易活动 一、外国古代的市场信用交易活动,北美大

2、陆很幸运地没有经历过封建制度,信用交易是伴随着欧洲殖民者开发北美新大陆的过程发展起来的。 在北美经济发展史上,太平洋铁路的建设是一个重要事件,它也是早期使用信用交易方式的经典案例。 北美的经济学家曾经说过,如果当年没有“信用交易”在铁路沿线各地区蓬勃发展,横贯北美的太平洋铁路是无法建成的。,4,第一节 古代的市场信用交易活动 二、中国古代的市场信用交易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商业信用活动是从西周时期开始的,“赊”和“欠”等汉字出现在周朝的甲骨文残片之中。 在战国时期,民间的借贷活动已经十分普遍。 在经济发达的宋朝,市场上的商业信用形式和规模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点。 据史书记载,我国的钱庄和银号最早出

3、现于明朝中叶,钱庄和票号是同类机构,是准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只是南方人习惯称之为钱庄,而北方人管它们叫票号。,5,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一、早期经济学家定义的信用及其分类,虽然现代经济学诞生已有三、四百年了,由于一直没有出现信用经济学分支,经济学界始终没能形成对信用(仅局限于“经济信用”)的“权威定义”,更没有对信用的内涵和外延形成统一观点。 对于信用概念,有从银行信用视角观察信用的经济学家,他们将信用狭隘地定义为借贷关系。也有从商业信用视角观察信用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货币借贷只是信用形式中的一个种类,除货币借贷之外,还有商品赊销、货款预付和实物租赁等形式。,6,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

4、用观 一、早期经济学家定义的信用及其分类,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他著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说道:“究竟乙有多少信用,要看人们对他偿付能力的评价。” 有法学素养的经济学家以法律为准绳,他们对信用的种类进行逐层细分,并分别给出定义。他们对信用的一般定义为:“以协议或契约为保障的不同时间间隔下的经济交易行为。”,7,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一、早期经济学家定义的信用及其分类,从经济学界对信用问题研究的历程看,以18世纪为界,在18世纪之前,经济学家对经济信用的研究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点,探究经济信用的本质。在18世纪起截至当今,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金融信用成为经

5、济学界集中关注的研究对象。 研究经济信用问题的经济学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信用媒介论、信用创造论(含信用扩张论)、信用调节论、信用控制论等。,8,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二、早期经济学家对信用功能的不同看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马西(Joseph Massie)提出了信用是让渡了使用价值的见解。 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认为,货币借贷形式的信用是把非生产性财富转化成为生产性财富。 法国古典自由主义学派经济学家、经济浪漫主义奠基人简查尔斯西斯蒙第(Jean Charles Lnard Simonde)定了信用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9

6、,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三、信用媒介论观点,“信用媒介论”认为信用的作用是形成产业资本的媒介,持这种观点的早期经济学家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 亚当斯密明确提出,银行的金融信用不能增加一国的资本,只是将死资财转化为活资财。也就是说,信用不过是将使无用的资金转化成为资本的媒介。 大卫李嘉图认为信用不创造资本,只起到改变资本用途的作用,而且资本用途的改变不见得是有益的,有可能是有害的。,10,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三、信用媒介论观点,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认为信用本身不是资本,推广信用也绝不等于创造资本,信用只是使用别人资金的许可。信用能将“现存资本”转化为“现用资

7、本”。也就是说,信用不能增加现存资本,但能增加现用资本。 “信用媒介论”有三项明显的理论缺陷。一是“金本位制”条件,即银行发行货币是有等值黄金储备的。二是不允许银行创造“虚拟资本”。三是强烈反对信贷消费。,11,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四、信用创造论观点,“信用创造论”认为拥有信用等同于掌握了货币,因而信用能创造出产业资本。他们主张扩大信用供给,而且主要由商业银行来配置信用这种资源。 最早提出“信用创造论”观点的是一位苏格兰裔的金融家和投机者约翰劳(John Law)。他认为要使国民经济从“金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可以借助于信用,信用可以创造出货币来。 他的观点是“信用既是货币,货币既是

8、资本,资本就是财富。”,12,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四、信用创造论观点,英国财政经济学家亨利桑顿(Henry Thornton)将票据信用的载体分为两类进行讨论,分别是“商业票据”和“银行票据(银行券)”。他认为银行票据能替代金币,像货币那样流通。 苏格兰经济学家亨利麦克劳德(Henry Dunning Macleod)从经济学角度指出:“货币的本质不过是向他人要求生产物与劳务的权利和符号,从而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在法律上,授信和受信之间有着跨期交易的契约关系,因此信用是一种债权,具有交换性或购买力。,13,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四、信用创造论观点,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9、Joseph Alois Schumpeter)认为应该由实体经济的资本需求来决定银行信用供给。 德国金融理论学者阿伯特韩(Albert Hahn)强调银行授信业务的重要性,认为银行应该积极创造信用,银行开出的货币兑换凭证等同于货币本身,因而信用就是货币。他的“信用创造论”的核心思想是,资本的形成不是储蓄的结果,而是信用供给的结果。,14,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四、信用创造论观点,自20世纪20年代起,“信用创造论”偃旗息鼓了近百年。经济学界对“信用创造论”观点批评声不断。 有经济学家指出,银行信用不能等同货币,信用不是一般等价物。 也有经济学家指出,信用可以是流通工具,但不是价值体,

10、因而不能被定义为资本。 还有经济学家认为信用创造论过分夸大银行在资本形成方面的作用,主张通过信用扩张来发展经济,实际是在制造通货膨胀,,15,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五、信用调节论观点,“信用调节论”是在批评性地吸收了“信用创造论”观点的基础上产生的。基本主张是,在经济危机时扩张信用,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曲莱(R. G. Hawtrey)、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阿尔文汉森(Alvin H. Hansen)、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英国货币金融学家霍曲莱把现金与信用统称为货币,认为经济周期变动的规模

11、与长短是由信用供给量和方式决定的。,16,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五、信用调节论观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他企图用调节银行信用的方法,通过扩大银行信贷投放量来抗击经济危机。 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在宏观层面上,主张信用调节与直接信用管制相结合;在微观层面上,主张选择性信用控制与间接信用管制相结合。 保罗萨缪尔森进一步强调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节中的信用,认为中央银行主要职能是“控制社会的货币与信用的供给”。,17,第三节 构建微观信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一、信用经济学范畴及相关的研究和工具,严格地按照学科分类,对信任和信誉的研究属于社会学范畴;对诚

12、信和公信的研究属于伦理学和政治学范畴;只有对经济信用和商誉问题的研究才属于经济学范畴。 在使用的数学工具方面,除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被经常使用之外,应用数学中的运筹学被成功地运用于信息和信用经济的分析之中。 可以预见,偏微分方程、运筹学其它分支、变分法和工程数学中的积分变换方法均有可能被应用于信用经济学研究。,18,第三节 构建微观信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模型,美国的制度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教授建立的机会主义模型可用于说明市场主体的经济失信原由,从人性(内核)和制度约束(外围)两个方面解释了经济失信出现的客观条件,从而为建立有效的失

13、信惩戒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19,第三节 构建微观信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三、微观信息经济学方法,微观信息经济学又被称为“理论信息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价格,并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论来修正传统的市场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确知的假设,重点探讨运用信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种种机制。 信息经济学研究揭示了因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用风险,给出了在此状态下制订契约和让授信人规避风险的方法,即交易双方如何利用在这种信息不对称条件达成各自市场目标的方法,包括配置信息资源和做出最优信息经济决策。,20,第三节 构建微观信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四、作为研究工具的博弈论,博弈论(game theo

14、ry)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运筹学的一个门类。 经济学家所引用的博弈论,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 在经济博弈论中,非合作博弈可分为四种状态下的博弈,分别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上述四种博弈相对应的均衡概念为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21,第四节 宏观信用经济学相关研究的脉络 一、信用经济状态模型,德国经济学家布鲁诺希尔布兰德(Bruno Hildbrand)是最早使用“信用经济”这一词汇的经济学家。他根据市场交易方式的不同,把社会经济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以物易物交换方式为主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15、阶段;以货币作为主要交换媒介的货币经济阶段;以信用交易为主导的信用经济阶段。 克尼特维克塞尔是经济学瑞典学派的开山鼻祖,比较了“纯现金经济”、“简单的信用经济”、“有组织的信用经济”和“纯信用经济”四种状态下货币流通速度和票据信用的效能。,22,第四节 宏观信用经济学相关研究的脉络 一、信用经济状态模型,克尼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是经济学瑞典学派的开山鼻祖,比较了“纯现金经济”、“简单的信用经济”、“有组织的信用经济”和“纯信用经济”四种状态下货币流通速度和票据信用的效能。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在克尼特维克塞尔的“纯信用经济”说法基础上,提出了信用经济的两

16、种模式,即“单中心模式”(mono-centric)和“多中心模式”(poly-centric)。,23,第四节 宏观信用经济学相关研究的脉络 二、信用总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两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都认为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对国民经济是有影响的,而真正对此问题做出量化分析,并将信用因素纳入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人是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其中,本杰明弗里德曼(Benjamin M. Friedman)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 本杰明弗里德曼发现,若要反映信用经济因素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简化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应该是:X=F(P,M,C)。其中,X代表产出;P代表物价水平;M代表货币总量;C代表信用总量。,24,第二章 信用经济的产生与发展,25,第一节 信用与信用经济 一、信用的内涵与特征,(一)信用的内涵 信用(Credit)是获得信任的资本。信用是其拥有者社会关系与经济交易活动的价值体现。信用由意愿、能力与行为结果构成。 (二)信用的特征 信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不仅仅是一种交易方式,它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