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课件15.贫血—李渊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993259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学课件15.贫血—李渊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内科学课件15.贫血—李渊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内科学课件15.贫血—李渊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内科学课件15.贫血—李渊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内科学课件15.贫血—李渊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科学课件15.贫血—李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学课件15.贫血—李渊(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贫 血 总 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贫血(anemia),定义 是指单位容积血液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健康人正常值的下限,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数量和红细胞压积的减少。 特殊情况 降低:婴幼儿;妊娠、低蛋白血症、心衰、肝硬化 升高: 高原、寒冷;脱水、循环血容量减少,贫血的诊断标准(Hb) 平原地区,WHO标准 我国标准 成年男性 130g/L 120g/L 成年女性 120g/L 110g/L 孕妇 110g/L 100g/L,贫血的分类,两种分类方法 (一)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二)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MCV MCH MCHC

2、 常见疾病 (fl) (pg) (%) 正细胞性 8094 26 32 3135 急性失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大细胞性 94 32 3135 巨幼细胞贫血 小细胞 80 26 30 缺铁性贫血 低色素性 铁粒幼细胞贫血 海洋性贫血,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红细胞生成不足 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丢失过多,一、红细胞生成不足 (一)造血原料缺乏 铁缺乏: 缺铁性贫血 叶酸和/或VitB12缺乏:巨幼细胞性贫血 (二 ) 造血功能障碍 造血干细胞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受浸润: 白血病、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二、红细胞破坏过多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

3、 遗传性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海洋性贫血 获得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红细胞外因素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反应性溶血 机械因素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生物因素 疟疾、毒蛇咬伤 理化因素 烧伤,三 、红细胞丢失过多 急性失血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 两种分类法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常结合应用。,贫血的临床表现,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贫血程度、贫血 发生的速度、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 年龄、有无心脑血管基础病等多种因素。 贫血的临床表现是由器官组织缺氧,机 体代偿和导致贫血的原发疾病所决定, 故临床表现累及全身各器官系统。,(一)一般表现 困倦乏力 是最常见的早

4、期症状,但并非特异性症状 皮肤粘膜苍白 是最常见的具有特异性的客观体征,(二)心血管表现 症状:活动后心悸、气短。 体征:心率加快、心脏扩大、心脏杂音等 (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症状:头痛、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 (四)消化系统表现 症状: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 体征:黄疸、脾大等。 (五)泌尿系统表现 症状:夜尿增加等。 (六)其它 皮肤干燥、毛发枯干等。,苍白、困倦、乏力 活动心悸气短 重者心衰昏迷,贫血的诊断,贫血是多种病因通过不同的发病过程而引起的一个共同的病理情况,而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确定贫血本身及其程度与类型,最重要的是确定导致贫血的原因。 详细地询问病史 仔细地体格检查

5、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网织红细胞计数 血涂片 骨髓象 必要时骨髓活检,贫血的治疗原则,明确病因后,针对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铁剂、维生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输血、切脾、骨髓移植等,缺 铁 性 贫 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定 义,体内贮存铁被用尽,致使血红素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 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的代谢,健康成人体内含铁总量为3 4.5 g 分布 血红蛋白 65% 贮存铁 30% 肌红蛋白、细胞色素 、含铁酶 5% 循环血液中转运的铁仅占体内总铁量的0.1%左右。,铁的来源 内源性 自身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分解释 放

6、出的铁被重新利用,是铁的主要来源。 外源性 来自食物,含铁量较高的食物有动物的 血、肝、海带、紫菜、黑木耳,其次为肉类、豆类、绿叶蔬菜、谷类 乳类和乳制品中铁的含量很低。,吸收的主要部位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食物中的铁以三价铁为主,必须在酸性环境或还原剂作用下还原成二价铁才能被吸收 胃酸 使铁稳定于溶解状态并防止再氧化为三价铁 VitC 能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 二者均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铁的吸收,铁的运转 铁被吸收后与血浆转铁蛋白结合,被输送到骨髓的幼红细胞。 铁的贮存 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中,机体对铁的需要增加时或铁丢失时即动用贮存铁。 铁的排

7、泄 主要通过脱落的胃肠道、泌尿道和皮肤上皮细胞排泄,每日排泄铁量约0.5 1mg。,食物铁 (10-15mg),吸收 (5-10%),血清铁 (0.1%),骨髓,幼红细胞 血红蛋白铁(65%),单核巨噬 细胞 贮存铁 (30%),组织铁 在肌红蛋白、细胞色素 等含铁酶中(5%) 胃肠道、泌尿道和皮肤上皮脱落(0.5 1.0mg/日),月经丢失 (平均每日0.5 mg),病 因,慢性失血 妇女月经过多、痔出血、消化道疾病所致的慢性失血最多见,钩虫感染、反复血尿、血红蛋白尿、咯血等。 铁需要量增加 婴幼儿、青少年、育龄妇女、妊娠、哺乳等。 吸收障碍 胃切除术及胃空肠吻合术后,胃酸缺乏或慢性 腹泻,

8、长期进食植物性食物,嗜饮浓茶。,临床表现,原发病表现 一般表现 疲乏、头晕、心悸、气促、苍白等常见贫血表现。 特殊表现(组织缺铁) 粘膜组织:舌炎、口角炎、萎缩性胃炎、胃酸 缺乏、 吞咽困难。 皮肤干燥、毛发脱落、无光泽、指甲扁平、反甲等。 神经精神系统:头痛、兴奋烦躁、易激动、异食癖等。,实验室检查,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80f1, MCH27pg, MCHC0.32 血涂片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区扩大。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红系:红系增生、早幼红、中幼红,各期的幼红细胞体积均较小,胞浆量少,染色偏蓝。老核幼浆 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细胞内铁大多消失。

9、,生化检查 血清铁(SI) 是循环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可粗糙反映骨髓幼红细胞造血用铁的多少。国内将成人血清铁50g/dl作为缺铁诊断标准。 总铁结合力(TIBC) 血浆中能够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总量称为总铁结合力。缺铁时肝脏合成转铁蛋白加速。国内将总铁结合力360g/dl作为缺铁诊断标准。 转铁蛋白饱和度(Tf) 是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比值,正常为20%50%,缺铁时15%。,血清铁蛋白(SF) 与组织中贮存铁呈正相关,是一项能正确反映体内贮存铁多少的敏感指标。 正常值20200g/L,12g/L作为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FEP) 缺铁时由于不能利用原卟啉合成血红素,而使

10、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含量增高。 通常0.9mol/L。,临床分期,铁减少期 贮存铁 无贫血之缺铁期 血清铁 转铁蛋白饱和度 总铁结合力 铁粒幼红细胞 缺铁性贫血期 血红蛋白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诊断要点 有导致缺铁的病因。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特点。 铁缺乏的实验室检查依据,如血清铁、 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增高,骨髓铁染色细胞内、外铁减少或消失等。 铁剂治疗有效。 病因诊断更复杂。,鉴别诊断,慢性疾病性贫血 慢性疾病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铁的摄取速度增加,而释放到血循环的铁减少,故表现血清铁蛋白和骨髓细胞外铁增高,而血清铁减少,总铁结合力降低。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是铁失

11、利用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铁染色时出现环状铁粒幼细胞(15%),血清铁和铁蛋白升高,总铁结合力降低。 海洋性贫血 是珠蛋白合成障碍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出现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表现溶血性贫血的特点。血清铁、铁蛋白和骨髓可染铁均增加。为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并有血红蛋白电泳异常等。,治疗,病因治疗 铁剂治疗 (一)口服铁剂 安全方便,故作为首选给药方式。 常用药有:硫酸亚铁、速力菲、福乃得、富马酸亚铁等。 茶水、牛奶、碱性药物如氢氧化铝等均影响铁的吸收,应避免与铁剂同服。,最早的治疗反应是自觉症状改善 网织红细胞升高(5 10天),7天达高峰 血红蛋白升高(2周),完全正常(约2个月

12、) 补充贮存铁(3 6个月),(二)注射铁剂 适应证 因胃肠道疾病口服铁剂不能吸收者。 对铁剂有严重胃肠道反应不能口服者。 慢性失血多,通过口服不能补偿。 妊娠晚期合并严重缺铁性贫血时。 副作用 局部疼痛、淋巴结疼痛、头痛、发热、关节疼痛、荨麻疹,甚至偶发过敏性休克等。 使用注射铁剂时应特别注意避免过量,肌注右旋糖苷铁50100mg/日 计算公式 (15患者Hb g/dL)300 +5001000mg = 肌注铁剂总量 首次肌注50mg,若无反应,第二次可用100mg,2-3次/周,预 防 大多数可以预防。 重视营养及妇幼保健,改进婴幼儿喂养、 妇女经期、哺乳期适当补充铁。 注意卫生、预防寄生

13、虫,如钩虫感染 治疗慢性胃肠疾病,如胃炎、溃疡病等,再 生 障 碍 性 贫 血 Aplastic Anemia,定 义,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种综合病征 临床上以进行性贫血、出血及感染为特点,病 因 约半数以上找不到明确病因原发性AA (一)化学因素 氮芥、阿糖胞苷、甲氨喋呤、柔红霉素、阿霉素等抗肿瘤药,氯霉素、磺胺、苯、有机砷、染发剂、有机溶剂等。 (二)物理因素 X线、放射性核素、电离辐射 (三)生物因素 肝炎病毒、HIV、风疹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人类 微小病毒B19、严重感染,发病机理,造血干细胞损伤 造血微环境异常 免疫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全血细

14、胞减少引起 贫血 出血 感染,分 型,重型再障(重型再障型) 少见,起病急骤,出血与感染的表现突出,病程短。 中性粒细胞 0.5 109/L; 血小板 20 109/L; 网织红细胞 15 109/L。 慢性再障 常见,起病缓慢,多以贫血起病,出血很轻,合并感染者少见,病程长。,实验室检查,血象 骨髓象 多部位多次穿刺 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明显增多。如增生良好时红系中常有晚幼红细胞比例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骨髓活检 主要病变为红髓脂肪变。,诊 断,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无脾肿大。 骨髓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需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

15、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鉴别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低增生性白血病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脾功能亢进 骨髓纤维化 恶性组织细胞病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恶性肿瘤侵犯骨髓,MDS 骨髓增生活跃,Ret可 三系或二系细胞有病态造血表现 外周血可出现幼稚红细胞或白细胞 可有肝脾肿大、ALIP PNH 为一种获得性干细胞疾病 常有黄疸、脾大及血红蛋白尿 Ret可 酸溶血试验(Ham试验)、糖水试验、热溶血试验、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 CD55、CD59双阴性细胞10%(正常5%)。,巨幼细胞性贫血 三系巨幼样变、血清叶酸、VitB12降低 外周血白细胞不增多的急性白血病 胸骨压痛,淋巴结、肝、脾明显肿大 骨髓示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原始(或+幼稚细胞)30% 恶性组织细胞病 多有高热、出血严重,晚期可有肝、脾肿大、 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