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电子教案概述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988636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气象电子教案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农业气象电子教案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农业气象电子教案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农业气象电子教案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农业气象电子教案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气象电子教案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气象电子教案概述(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气象学,概述,农业气象的基本概念,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第一节 农业气象的基本概念,一、气象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大气:地球表面被一层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层气体通称之为地球大气,简称大气。 气象: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 这些现象统称为大气现象,简称为气象。 气象要素:用来表示大气中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及大气状态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一)、气象与气象学的定义,大风、飑,常见天气现象:,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霰、米雪、冰粒、 冰雹、冰针,雾、轻雾、露、霜、雨淞、雾淞,吹雪、雪暴、龙卷、积雪、结冰,

2、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霾、尘卷风,雷暴、闪电、极光,天气:是指一个地区在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态。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研究任务:,观测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 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 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气候, 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模拟人为天气过程、人为 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气候提供科学依据。,(二)、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及

3、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对象:,大气圈及大气圈与水土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 作用。,气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气象与农业,气象与林业,气象与工业,气象与渔业、海盐生产,气象与飞行,气象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气象与军事,(三)、气象学的主要分支学科(11个分支学科),普通气象学: 研究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般问题;,大气探测与遥感学: 研究观测方法与观测数据计算,应用各种气象仪器设备和技术对地球大气层及地表浅层进行观测与探测,包括定期观测、运载仪器、常规观测仪器、地基遥感、空基遥感等;,大气物理学: 研究大气结构、大气热力学特征、大气光电声现象、云物理及人工影响天气等;,大气化学: 研究酸雨、气

4、溶胶、碳循环、降水化学、大气成分、大气中化学过程等;,气候与气候变化学: 研究区域气候、历史时期气候、近代气候变化、气候系统年际变化预报、地球物理因子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影响、气候与气候变化预测方法等;,天气与天气预报学: 研究短期、中期、长期预报,一般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天气诊断等;,动力气象学: 研究数值预报、大尺度大气动力学、气候数值模拟、非线性动力学等;,边界层气象学: 研究海上边界层、陆地边界层、大气湍流、边界层数值模拟、大气扩散与空气污染等;,大气环流学: 研究中高纬度系统、热带大气环流与季风、海气相互作用、大气环流与遥相关等;,应用气象学: 研究农业气象、林业气象、水文气象、医疗气象

5、、 局地气候与小气候、应用气候等;,灾害气象学: 研究灾害性天气(气旋、台风、雷暴、阵雨、暴雨、 龙卷、旋风及积云对流、锋、飑线、中尺度对流等其他 扰动)、灾害性气候及其损失评估等。,二、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对象,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农业气象学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研究,农业气象观测、情报

6、、预报方法的研究,农业气候区划与农业气候资源研究,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的研究,农业小气候研究,研究方法,分期播种法,地理播种法,田间实验法,植物人工气候室法,气候分析(统计学方法),数理模拟方法,遥感法,平行观测(也称联合观测)的原则:即在进行各项气象要素观测的同时,也进行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及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等。,三、农业气象学的发展概况,两个重大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从有文字记载年代开始至十七世纪末),古代农业气象经验与知识积累时期。,第二个时期(从十七世纪末至今),近代农业气象学时期。,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预报、旅游预报服务、高考气象预报等,1、干洁大气,一、

7、大气的组成 地球大气由三个部分组成:,干洁大气的定义及其成分变化:,定义: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 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干洁大气(即干空气) 水汽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成分变化:,090km,主要成分和含量比例基本保持不变。,90km以上,氮稍有减少,氧稍有增多,氩和二氧化碳 明显减少,其中氧分子和氮分子开始离解 。,各种成分介绍:,各成分总体状况:,干洁大气的成分(高度25km以下),氮气(N2):,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氧气(O2):,作用:,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

8、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 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 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臭氧(O3):,时空变化:,时间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空间变化:,水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垂直: 5560km,含量极少。 2025km,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12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 从10km向上,逐渐增加; 近地面,含量很少;,这幅地图显示的是臭氧洞。1986年,南极的臭氧量仅是30年前的一半。 1988年,曾发现北半球上空臭氧层已比20年前要薄百分之三。这种变化足以使皮肤癌的病例增加。,作用:,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

9、增温作用。,二氧化碳(CO2):,来源:,生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有机物质的燃烧和分解、火山喷发作用等。,时空变化:,时间变化: a) 白天、晴天、夏季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 黑夜、阴天、冬季。 b) 工业革命前小于工业革命后。,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垂直: 020km,含量最高; 20km以上,含量显著减少。,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 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模式图,2、水汽,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时间:夏季多于冬季,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

10、下层多于上层。,时空变化:,作用:,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 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3、大气中的杂质,气溶胶粒子:,定义:,分类:液体质粒、固体质粒,固体质粒的来源:,有机质数量较少,大多为植物花粉、微生物和细菌等;,大气中沉降速率极小、尺度在10-4m到100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无机质数量较多,主要来源于:尘粒、烟粒、海洋中浪 花飞溅的盐粒,流星飞逝后留下的灰烬,火山尘埃等。,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 面的

11、太阳辐射;,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 失去的热量;,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定义:,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分布:,空间,垂直:主要集中在3km以下的低层大气中。,水平:城市多,农村少;陆地多,海洋少;,时间:冬季多,夏季少;清晨和夜间多,午后少。,火山爆发、风吹扬沙和沙尘暴、雷击森林失火等。,来源:,自然过程形成。,人为过程造成。,工业和交通上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使用,农业上化肥、农药的喷施,生活上制冷采暖的排放与泄漏等。,二、 大气的

12、铅直结构,对流层:,厚度变化,空间:随纬度增加,厚度降低。,低纬地区:平均厚度为1718km; 中纬地区:平均为1012km; 高纬地区:平均为89km;,时间:夏季大于冬季。,特点:,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高度每升高100m, 气温下降0.65。),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分层:,下层、中层、上层、对流层顶。,下层(摩擦层或行星边界层):0-2km,摩擦作用、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最强烈;,在接近地面约3050m高度以下的气层称为近地气 层,常有雾形成。,中层:2-6km,空气运动以对流为主;,有中云和直展云出现,由

13、云滴增大成雨滴的过程 多在此层进行,因而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气层。,上层:6km至对流层顶,受地面影响更小,气温常在0以下,水汽含量少, 各种云均由冰晶或过冷却水滴组成。飞机飞行在此 气层常出现结冰现象。,在中、低纬度地带,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ms-1 的强风带,即所谓高空急流。,对流层顶: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1-2km的过渡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甚至成为等温状态。,由低层上升而至的水汽和尘埃等多聚集在这里,使 能见度恶化。,平流层:对流层顶55km,25km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显著升高。,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

14、,大气透明度好,气流 比较平稳,适宜于飞机航行。,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下降,顶部气温可降至-83以下。,空气有强烈的垂直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热成层(热层、暖层、电离层):中间层顶800km,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空气质点在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作用下,产生 电离现象。,散逸层:,这一层中的大气物质具有向星际空间散逸的特性,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电离层,外大气层,中间层,大气上界,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大气上界的高度为1,0001,200km。,另一种是以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密度的高度作为标准,大气上界约在2,0003,000km高度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