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空间结构与组织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986033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空间结构与组织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空间结构与组织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空间结构与组织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空间结构与组织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空间结构与组织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空间结构与组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空间结构与组织(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8,CUEB 陈飞,1,第6章 区域空间结构与组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 陈飞 Email: ,2010-8,CUEB 陈飞,2,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与空间组织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第三节 区域差距与产业空间转移 第四节 空间布局与区域空间一体化,2010-8,CUEB 陈飞,3,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和空间组合形式。,2010-8,CUEB 陈飞,4,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一、区域空间结构的要素与类型 (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1、点: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2、线:是指某些经济活动

2、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 3、网络: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是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 4、面:是由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2010-8,CUEB 陈飞,5,(二)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类型 1、极核式空间结构 增长极(growth pole)理论 (1)佩鲁(F.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是指在一个地区中,围绕推动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它不仅本身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 (2)布德维尔(J.Boudeville)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增长极指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的城镇,并在其影

3、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2010-8,CUEB 陈飞,6,2、点轴式空间结构(图6-1) 3、网络式空间结构,2010-8,CUEB 陈飞,7,图a,图b,A,B,A,B,A,B,图c,图d,点轴系统的形成(图6-1),2010-8,CUEB 陈飞,8,这是什么空间发展模式? 有什么特点 ?,2010-8,CUEB 陈飞,9,这是什么空间发展模式? 有什么特点?,2010-8,CUEB 陈飞,10,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1、初始的均质结构阶段:少数的农业区域上

4、,散布着一些农村居民点。 2、早期发展的集中化阶段:人口高度集中在比较狭小的地域空间城市,高度密集地经营着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活动。 3、集中后的分散化阶段:首位城市的郊区化与区域次位和第三位城市等次级中心的兴起。 4、分散后的地方中心增长阶段: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空间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完全融合为有机的整体,整个空间结构系统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2010-8,CUEB 陈飞,11,在空间上表现为: 均质分布集中集中后的分散分散后的小集中 在城市规模等级增长率上表现为: 首位城市高速增长次位和第三位城市等次级中心高速增长小城市和小集镇等地方中心高速增长。 空间增

5、长的均衡过程(图6-2),2010-8,CUEB 陈飞,12,增长率,城市规模,(1),(2),(3),(4),(5),(6),(7),(8),在 发展初期城市规模越大,由于聚集经济,其增长率较高。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其扩散效应也不断增加,区域承载力的限制使首位城市发生增长瓶颈,产生聚集不经济。因而,首位城市增长率下降,次级和地方中心增长率上升。至成熟阶段,不同等级城市的增长率差距不大,空间增长趋于均衡。,0,图6-2空间增长的均衡过程,2010-8,CUEB 陈飞,13,二、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原因(图6-3) 1、区位指向性 2、交通运输条件 (1)交通运输网络是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

6、。 (2)许多城市和工业区的兴起大都与交通运输条件有关。 (3)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将引起工业布局形式的变化。 3、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 4、体制和政策因素,2010-8,CUEB 陈飞,14,扩散效应,净溢出效应,聚集效应,t0,t1,强度,O,时间(t),图6-3聚集与扩散效应随时间的变化,在城市发展初期,聚集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扩散效应被聚集效应抵消后的净溢出效应为负值,在时间t0时达到最低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扩散效应逐渐增强,聚集效应逐渐减弱,并在时间t1时两种效应相互抵消,净溢出效应为0;以后扩散效应开始超过聚集效应,净溢出效应为正值。,2010-8,CUEB 陈飞,15,三、我国区域

7、空间结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 (一)我国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1、经济活动和人口集中于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由东向西梯次降低。 2、工业布局呈现出“南轻北重”的特征。 3、资源分布空间结构失衡,2010-8,CUEB 陈飞,16,(二)我国空间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2、我国在空间开发秩序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 3、区域分工模式不明确 4、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还不够顺畅 5、某些区域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2010-8,CUEB 陈飞,17,第三节 区域差距与产业空间转移,一、区域差距 1、含义:区域经济规模差距GDP

8、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人均GDP 2、影响因素: 要素投入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包括自然资源) 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社会分工 空间格局变动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市场力量,2010-8,CUEB 陈飞,18,3. 区域差距的衡量指标 (1)极差也称全距,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 (2)标准差: (3)地区基尼系数用来衡量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公式为:,2010-8,CUEB 陈飞,19,二、产业的空间转移 1、区域生命周期与产业空间转移 产品生命周期:创新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以及衰退阶段。 区域生命周期:一个工业区建立后,与产品经历的周期性变化一样,经历从扩张、到成熟再到衰老的阶段。区域在不

9、同阶段面临的问题不同,采取的发展战略也就不同。 产业空间转移的原因: 生产要素优势逐渐消失 企业规模扩大,部分外部经济转化为内部规模经济 生产技术定型化、标准化与自动化,降低了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2010-8,CUEB 陈飞,20,2、产业空间转移的一般特点 产业转移类型:劳动密集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 产业转移主体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 产业转移的完成通常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技术、资本、管理等经验的积累,最终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 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是进入标准化阶段的技术。 3、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 第三产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国际产业转

10、移出现跳跃性 生产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产业供应链的整体搬迁趋势,2010-8,CUEB 陈飞,21,一、经济区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1、经济区: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组合而成的地域单元。 2、经济区的特征: (1)组织上的同质性和群体性 (2)阶段性、过渡性、空间排它性 (3)开放性、层次性和综合性,第四节 空间布局与区域空间一体化,2010-8,CUEB 陈飞,22,3、经济区的类型 (1)按空间分析法划分 按经济区内部某些重要经济因素的空间同质性或异质性特征来划分。 同质区:是所属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某种经济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或一

11、致性的区域。 极化区:指在空间结构上是由若干功能上联系密切的异质部分组成的区域。 规划区:政府进行经济管理和决策时按照一定的政策目标界定的经济区。,2010-8,CUEB 陈飞,23,(2)按区内经济活动构成及特点分 经济类型区,或称分布区 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划指标,划分各种类型区。 部门经济区 不仅是为了认识经济现状的地区差异,而是面向未来,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经济区,即通称的经济区 不仅解决某一经济部门的合理布局问题,而且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提供科学依据。,2010-8,CUEB 陈飞,24,a经济协作区 是横向经济联合的

12、一种形式,是由各级政府根据互利互助、发挥优势、差异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动毗邻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协作的一种组织形式。经济协作区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由省、市、自治区联合而成的经济区 黄河经济协作区(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等9省区11方组成) ,该区发展后劲显著,机械、化工、冶炼、纺织等产业有相当规模,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工业基地。 泛珠江三角洲(四川、贵州、云南、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九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2010-8,CUEB 陈飞,25,二是由省内地、市、县组成的经济协作区 如长、株、潭经济

13、区,包括长沙、株州、湘潭;由城市及其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协作区。 三是由分散在一个地区的城市群组成的城市经济区 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北京市为中心,包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房、沧州构成首都经济区。,2010-8,CUEB 陈飞,26,b经济行政区 兼有经济区和行政区双重职能。有利于区内各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有利于综合开发当地的资源和共同利用区内的基础设施,但不利于地区之间同行业内的分工协作。,2010-8,CUEB 陈飞,27,二、经济区划的理论与方法 1、经济区划的含义: 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对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的划分,揭示各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4、指出各经济区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特点。,2010-8,CUEB 陈飞,28,2、经济区划的原则 (1)经济原则 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与地区经济优势发挥相结合 地区经济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地区经济的现状与远景发展相结合 依托城市与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 经济区划要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 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2010-8,CUEB 陈飞,29,(2)生态原则 (3)社会原则 一是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会条件的影响 二是重视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考虑国防力量的纵深配备,促进后方和边防的建设。 (4)区内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相结合 (5)地区中心城市规模

15、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2010-8,CUEB 陈飞,30,三、我国经济区划的实践 (一)1958年的七大经济协作区: 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 (二)1962年的六大经济协作区: 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 (三)1981“六五”计划: 沿海和内地 (四)1996“七五”计划: 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2010-8,CUEB 陈飞,31,(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七个跨省区的经济区域。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七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 1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 发挥通江达海以及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较高的优势,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建设为契机,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型经济带。,2010-8,CUEB 陈飞,32,2环渤海地区 发挥交通发达、大中城市密集、科技人才集中、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支柱产业发展、能源基地和运输通道建设为动力,依托沿海大中城市,形成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综合经济圈。 3东南沿海地区 发挥毗邻香港、澳门、台湾和对外开放程度高、规模大的优势,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进一步发展创汇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