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化学第5章-胶体的稳定性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1982701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胶体化学第5章-胶体的稳定性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胶体化学第5章-胶体的稳定性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胶体化学第5章-胶体的稳定性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胶体化学第5章-胶体的稳定性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胶体化学第5章-胶体的稳定性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胶体化学第5章-胶体的稳定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胶体化学第5章-胶体的稳定性(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胶体的稳定性,溶胶是高分散多相体系,有巨大的界面能,因而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粒子间有相互聚结而降低其界面能的趋势,这称为聚结不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粒子极小,强烈的布朗运动阻止粒子在重力场中的沉降,这又是动力学的稳定性。所以,稳定的溶胶必须同时具有聚结稳定性和动力学的稳定性,其中聚结稳定性更为重要。无机电解质和高分子都对溶胶的稳定性其中大的影响。通常,把无机电解质使溶胶沉淀的作用称为聚沉作用;把高分子使溶胶沉淀的作用称为絮凝作用。通称为聚集作用。,胶粒带电荷,由双电层模型知其周围是离子氛。当相互粒子靠近时,离子氛先发生重叠,因静电斥力而阻止离子聚沉,使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向溶胶中

2、加入无机电解质时,会压缩扩散双电层的厚度,降低电势,使粒子间静电斥力减小,从而使溶胶失去聚结稳定性而发生聚沉。 表征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参数是聚沉值。聚沉值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使溶胶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单位是mmol/L。聚沉值与测定条件有关,所以只能对相同条件的结果进行对比。下面的表给出了一些体系的聚沉值。,4.1 聚沉作用,负电溶胶的聚沉值(mmol/L),正电溶胶的聚沉值(mmol/L),显然,聚沉值大,聚沉能力低;反之,聚沉能力大。 聚沉作用的一些实验规律如下: Schulze-Hardy规则:起聚沉作用的主要是反离子,反离子价数越高,聚沉效率也越高。一般地,聚沉值与反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

3、反比。 相同价数的反离子聚沉值虽然相近,但也有差异,其顺序为: Li+ Na+ K+ NH4+ Rb+ Cs+ Mg2+ Ca2+ Sr2+ Ba2+ SCN I NO3 Br Cl F Ac 1/2 SO42 这种顺序称为感胶离子序(Holmeister序)。 Schulze-Hardy规则只是用于惰性电解质,即不与溶胶发生任何特殊反应的电解质。因此电势决定离子、特性吸附离子等都不应包含在内 同号离子的影响:一些同号离子,特别是高价离子或有机离子,在胶粒表面特性吸附後,可降低反离子的聚沉作用,从而对溶胶有稳定作用。如对As2S3负溶胶,KCl的聚沉值是49.5,硝酸钾是50,甲酸钾是85,乙

4、酸钾是110,1/3柠檬酸钾是240。,不规则聚沉:少量电解质使溶胶聚沉,电解质浓度高时沉淀又重新分散成溶胶,浓度再高时,又使溶胶聚沉。这就是不规则聚沉。它多发生在高价反离子或有机反离子作聚沉剂时的情况。不规则聚沉可通过反离子对胶粒电势的影响来解释,见下图示。,当电势绝对值低于临界值(30mV左右)时,溶胶就聚沉;,高于此值时,体系稳定。,溶胶的相互聚沉:两种电性相反的溶胶混合时可发生相互聚沉作用。聚沉的程度与两胶体的比例有关,在等电点附近沉淀最完全,比例相差很大时,聚沉不完全或不发生聚沉。相互聚沉的原因可能是:两种胶体的电荷相互中和;两种胶体的稳定剂相互作用形成沉淀,从而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

5、两个同电性的溶胶发生聚沉。,Burton-Bishop规则:溶胶的浓度也影响电解质的聚沉值。通常对一价反离子,溶胶稀释时聚沉值增加;对二价反离子,不变;对三价反离子,降低。这就是Burton-Bishop规则。,前苏联学者Derjaguin和Landau(1941)与荷兰学者Verwey和Overbeek(1948)分别独立提出胶粒之间存在范德华吸引势能和双电层排斥势能,据此对溶胶稳定性进行定量处理,形成了比较完善地解释胶体稳定性和电解质影响的理论,这就是DLVO理论。 1胶粒间的范德华引力势能 分子间的范德华引力包括Debye引力(诱导力)、Keesom引力(偶极力)和London引力(色散

6、力),其大小与分子间距的六次方成反比。 fV = fD+ fK + fL。,4.2 DLVO理论,Hamaker假设:对聚集体的胶体,质点间的相互作用等于它们的各分子对之间相互作用的加和。由此推导出不同形状粒子间的范德华引力势能。 两等同球形离子: 式中,VA为范德华引力势能(为负值);a是球半径;H是两球最短距离;A是Hamaker常数 。 两平行的等同平板粒子: 式中,D是两板间距。,上两式表明,VA随距离的增大而下降。 Hamaker常数A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与粒子性质有关,是物质的特性常数,具有能量的单位,在10191020J之间。下表是一些物质的 Hamaker常数。,上两式表示两粒

7、子在真空中的引力势能。对于分散在介质中的粒子,上两式中必须用有效Hamaker常数。对同一物质的两个粒子:,是粒子在介质中有效Hamaker常数, 分别表示粒子和介质本身的Hamaker常数。,2双电层的斥力势能 当两个粒子相互作用时,首先是扩散层接触,产生重叠,这样即破坏了扩散层中离子的平衡分布,又破坏了双电层的静电平衡。前者的作用使离子自浓度大的重叠区向未重叠区扩散,产生渗透性排斥力;后者引起胶粒间静电排斥力。它们的大小与粒子的形状有关。,两平板的等同板状粒子:,式中,VR为单位面积上的斥力势能(为正值);D为两板间距;在Stern双 电层模型中0的意义为,两等同球形粒子间的斥力势能:,式

8、中,a为球粒半径;H为两球粒间的最短距离。,3胶粒间的总相互作用势能 胶粒间的总作用势能V是引力势能VA与斥力势能VR之和,即,V=VA+VR,随距离缩短。VR的影响逐渐大 于VA,因而V逐渐变为正值, 形成一极小值,称第二极小值;,左图是VA,VR 和V随粒子间 距变化曲线。,当胶粒间距很大时,粒子间无 相互作用,V=0;,当粒子接近时,首先起作用的 是引力势能,V0;,势垒的大小影响着胶体的稳定性。粒子要聚沉,就必须越过这一势垒才能进一步靠拢。势垒很小,粒子的热运动完全可以克服它而产生聚沉,使胶体不稳定;势垒足够大时,粒子的热运动无法克服它产生聚沉,使胶体保持相对稳定。 一般,在第一极小值

9、处,形成的沉淀紧密而稳定;(聚沉)在第二极小值处,形成的结构是疏松的,不稳定。这种体系具有 触变性或剪切稀释性等。(絮凝),4临界聚沉浓度 电解质是影响V的重要因素之一。见下图示。电解质浓度大(亦大),势垒越低。把势垒值为零时的电解质浓度称为临界聚沉浓度,用Cccc表示。根据DLVO理论的势能公式,可得到,这表明,Cccc与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这与Schulze-Hardy经验规则相符,也证明了DLVO理论的合理性。,1.空间稳定作用 人们很早就发现高分子物质对溶胶具有稳定作用。稳定机理有如下几个原因。 带电高分子吸附後会增加胶粒间的静电斥力势能。 高分子吸附层通常能减小Hamaker常数

10、,从而降低粒子间的范德华引力势能。 带有高分子吸附层的胶粒相互接近时,吸附层的重叠会产生新的斥力势能阻止粒子聚集。这种稳定作用称为空间稳定作用,产生的斥力势能称为空间斥力势能,用VS表示。这样粒子间总的相互作用势能为,4.3 高分子的稳定性和絮凝作用,Macker等计算了VS的大小,见左图示。 可见两个粒子要想十分接近聚集是很困难的。,V = VA + VR + VS,空间稳定作用的机理 体积限制效应两粒子的高分子吸附层相互接触时被压缩(见下图示)。压缩後高分子链可能采取的构型数减少,构型熵降低。熵的降低引起自由能的增加,从而产生斥力势能。 渗透压效应 当两高分子吸附层重叠时可以相互穿透(见下

11、图示)。重叠区高分子浓度增高,引诱渗透压而产生斥力势能。当溶剂为不良溶剂时,可产生引力势能。,影响空间稳定作用的因素 高分子结构 具有嵌段共聚或接枝共聚的高分子物质能有效的稳定胶体。其分子结构中有两种基团,一种基团能牢固地吸附在胶粒表面上,另一种基团与溶剂有良好的亲和力,能充分伸展形成厚的吸附层,产生较高的斥力势能。 高分子的分子量和浓度 高分子有临界分子量,低于此分子量时无稳定作用。一般浓度较高时,在胶粒表面形成吸附层就起稳定作用。浓度再大些时,过多的高分子不能进一步增强稳定性。但浓度小时,不能形成吸附层,因而降低胶体的稳定性。 溶剂 在良溶剂中,高分子伸展,吸附层厚,其稳定性强。而在不良溶

12、剂中,稳定型变差,易聚沉。温度也改变高分子与溶剂的亲和性。,2絮凝作用 溶胶中加入极少量的可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可导致溶胶迅速沉降,沉淀呈疏松的棉絮状,这类沉淀称为絮凝物。这种现象称为絮凝作用,产生絮凝作用的高分子称为絮凝剂。 絮凝作用与沉降作用的机理是不同的。现在一般的认为絮凝作用的机理是“桥联作用”,即高分子同时吸附在多个颗粒表面上,形成桥联结构,把多个粒子拉在一起导致絮凝。另外,絮凝剂带有与粒子相反电荷时,电性中和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高分子介质中,两胶粒靠近时,若能将高分子从胶粒间隙中挤出去,致使表面形成空位,这就是空位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空位作用可以导致胶粒的絮凝,也可使胶粒更稳定。下图

13、表示了空位作用的效果。其中表明,桥联和空位都能产生絮凝(a,c)。b,d是空位作用产生的稳定状态。,影响絮凝作用的主要因素有: 絮凝剂的分子结构 絮凝效果好的高分子应有直链结构,交联和支链结构的效果差。应有水化基团和架桥功能,电离度越大,荷电越多,分子越伸展,利于架桥;但若高分子与胶粒荷相同电性时,带电多,产生静电斥力不利于絮凝。 絮凝剂的分子量 分子量越大越好,但过大时,不容性和远距离则不利絮凝,一般分子量在106左右。 絮凝剂的浓度 研究表明存在一个最佳浓度,为胶粒表面饱和吸附量一般是最好,可见上图示。 搅拌 要均匀,不可带激烈。 酸性和盐 它们对絮凝影响很大。 下面给出了一些代表性的高分

14、子絮凝剂:,4.4 非水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1非水体系中胶粒荷电原因 实验表明,非水体系中胶粒表面也带电荷,有些体系的电势可达数十毫伏,期待电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当胶粒和有机溶剂为质子给体受体体系时,胶粒可通过下方式离解带电: PH2+S=PH+SH=P+SH2+ 式中,PH为胶粒表面基团,SH为溶剂分子。 胶体因选择性吸附某些离子而带电荷。 热使两相运动胶粒摩擦带电。,2非水介质中的双电层及DLVO理论 非水介质中带电胶粒周围也形成双电层, 球形胶粒的电势分布用极坐标表示为 式中,a为胶粒半径;r为距胶粒中心的距离。仍是双电层厚度得到数, 因为非水介质中离子浓度n0很低,所以值很小,双电层厚

15、度很大,电势随距离的降低比水介质中缓慢的多(见上图示)。因此在非水介质中可以用代替0或。,DLVO理论的处理也适应与非水体系,对于 a 1时,双电层的斥力势能为 由于值很小,VR随h的增大下降很缓慢。缓慢减小的相互作用是非水介质的一个特点。 在稀非水分散体系中,电势能决定体系的稳定性,电势越高,体系越稳定 。而在浓非水分散体系中,双电层的稳定作用减弱,电势与稳定性无关。,3非水分散体系的空间稳定作用 对浓非水分散体系,常采用高分子或表面活性剂在胶粒上吸附,靠吸附层的空间稳定作用来制取稳定的非水胶体。 实验中,10%的氧化铁(-Fe2O3)环己酮或异丙醇分散体系中,脂肪酸酰胺的吸附层比电势对稳定更有效。 如 TiO2 在丁胺中(=12.7mV)的分散体系不稳定,而在三聚氰胺-二甲苯体系中更底,但却是稳定的,这归于三聚氰胺的空间稳定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