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课件第五章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977352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36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学课件第五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学前教育学课件第五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学前教育学课件第五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学前教育学课件第五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学前教育学课件第五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学课件第五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学课件第五章(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丰老师组织中()班的半日开放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游戏环节外,家长和本园的一些教师还观摩了丰老师的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丰老师给每个小组三个刚摘下的玉米棒,让孩子两个人一组仔细观察玉米的样子,有什么新发现可以记录下来。中间儿童在谁先观察等问题上出现了一些争执。一些孩子开始剥玉米的“外衣”,惊奇地发现了玉米的须。有的孩子在玩这些须,有的孩子在数玉米粒, 还有的孩子抠下玉米粒品尝。接着,丰老师让儿童说说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有些孩子描述玉米外壳的特点,有些描述玉米须的特点,有些描述玉米棒本身的特点,还有些描述生玉米粒的味道。儿童发现每组的玉米外壳、须和玉米棒都有点

2、不一样。很多孩子提出能不能吃玉米,丰老师说已经在煮玉米了,要等一会。在等待阶段,丰老师给每组一些工具,如皮尺、直尺、盘秤、纸、笔、剪刀、胶水等,允许儿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希望能选择做一件事,最多做两件事, 每件事都要坚持做完。其间,丰老师给一些有需要的儿童提供了启发和帮助。等大部分儿童做完,让儿童洗手吃玉米。 家长和老师们讨论的时间里,大家的意见很不一致。有的教师就问丰老师,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促进了儿童哪方面的发展?教师到底对儿童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学到东西,还有的家长说为什么不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个玉米棒,问题情境:,目 录,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体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智育

3、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德育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美育,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体育,一、学前儿童体育的内涵和意义,(一)学前儿童体育的内涵 体育 广义: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狭义: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是“ 身体的教育”的简称。 学前儿童体育: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中基础而关键的组成部分。 广义:依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维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狭义:指教师为养护学前儿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前儿童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发展动作和增强体质的教育活动。,一、学前儿童体育的内涵和意义,(二)学前儿童体育的意义 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增强学前儿童体质. 体

4、质指人体的质量,由身体各方面的综合表现组成,包括了体格、体能、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 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改善个体素质,进而提高民族的素质。,二、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及体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特点 1. 0-3岁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特点: 处于人生第一个快速生长的高峰。 总的来说,0-3岁的儿童将会持续稳定地生长。一般而言, 学前儿童每年增高6厘米左右,体重每年增加大约2千克。 2. 3-6岁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特点 新陈代谢比较旺盛 对外界适应能力和对疾病抵抗能力较弱,二、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及体育的目标与内容,(二)学前儿童体

5、育的目标、任务与内容 1. 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与任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我国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为实现以上目标,学前儿童体育的基本任务包括五方面。 2.学前儿童体育的主要内容 学前儿童身体练习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 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三、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一)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基本特点 身体养护为基本前提 肢体运动为主要内容 体育游戏为主要形式 户外环境为主要场地,三、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二)学前儿童体育的指导原则 科学性 必须遵循学前儿童的一般运动规律和身心特点 安全性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安全问

6、题 适宜性 必须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运动发展的能力,并且找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儿童发展 趣味性 学前儿童大脑兴奋过程占有明显的优势,易疲劳也易恢复; 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也难以持久。,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智育,一、学前儿童智育的内涵与意义,(一)学前儿童智育的内涵 学前儿童的智育主要指向于儿童的智能发展。 智能( Intelligence)是人的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智育是指根据学前儿童智能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以增进学前儿童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学前儿童智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一、学前儿童智育的内涵与意义,(二)学前儿童智育的意义 通过智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能

7、的不断发展。 通过智育,可以满足并不断激发学前儿童的求知欲。 通过智育,可以增进学前儿童对环境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 智育的意义还体现在它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审美、体育和社会交往等活动无不需要儿童良好的智能作为基础。 通过智育,可以有力地促进儿童的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二、学前儿童智能的发展与多元智能理论,(一)学前儿童智能的发展 对学前儿童正确实施智育的必要前提是了解与掌握儿童智能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规律和特点: 学前期是儿童智能急剧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智能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儿童智能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多个发展阶段, 总的发展趋势是

8、逐步由低向高。,二、学前儿童智能的发展与多元智能理论,(二)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包括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三方面突破: 智能不再只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而是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 智能不再是可以跨越时空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需要特定文化背景激活的潜能。 智能不再是单一的能力或是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而是各自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的组合。,三、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一)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初步的动手能力 保护学前儿童的感觉器官。 发展学前儿童的各种感知觉,帮助儿童掌

9、握社会感知经验标准。 发展学前儿童的观察力。,三、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二)培养学前儿童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重点是培养他们运用口头语言交往的能力。 对话性语言和叙述性语言。 了解文字符号的交际功能与意义。,三、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三)增进学前儿童对环境的认识, 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 学前儿童所认识的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 增进儿童关于数学的初步知识。 内容:学前儿童认识的范围虽然广泛,但却内容浅显,以直接接触的周围环境和感性经验为基础;而学龄儿童的学习则是更为系统的学科学习。 方式:学龄儿童以书面学习为主,学前儿童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学习,采用游戏或通过直观教具、实地观察等方式来获得

10、知识经验,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形象化。,三、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四)培养学前儿童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 儿童主动探索的兴趣、创造的兴趣等都属于有益的兴趣。求知欲在学前儿童身上首先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有益兴趣和求知欲的发展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四、学前儿童智能的培养,(一)培养学前儿童智能的途径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学前儿童智能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前儿童智能 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培养学前儿童智能,四、学前儿童智能的培养,(二)培养学前儿童智能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认识获取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 正确认识儿童智能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关系 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发问

11、,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诸如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如何因材施教,发展儿童智能的个体独特性等。,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德育,一、学前儿童德育的内涵与历史,(一)学前儿童德育的内涵 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德育主要涉及的是个体社会性发展,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学前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一、学前儿童德育的内涵与历史,(二)学前儿童德育的历史 中国古代,德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各种礼仪伦常的教育,由此各种礼仪伦常教育是童蒙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德育也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前儿童社会性的研究,使得学前儿童德育的理念开始发生转变,德

12、育的内涵向社会性方向延伸。,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教育与德育,(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涵 “社会性”是发展心理学中的词汇。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亲社会行为和道德发展几个方面。 社会教育就是旨在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教育与德育,(二)学前社会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社会教育与德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社会教育的范畴更大,包含了德育。 二者区别在于道德所指涉的是善恶问题,社会性发展则指涉的是个体能否具有良好的合群性,适应群体生活的问题。,三、学前儿童道德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过

13、程与特点 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结构(四个系统) 学前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 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 前道德阶段(四五岁之前)。 他律道德阶段(四五岁八九岁)。 在道德情感的发展方面,学前儿童呈现出直觉性,而且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三、学前儿童道德发展与教育,(二)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施 1.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 文明礼貌教育 良好的人际交往 养成初步的责任感 萌发学前儿童爱老师、爱家乡及爱祖国的情感 2. 学前儿童道德学习的特点 整合性 随机性和无意性 实践性 长期性和反复性,三、学前儿童道德发展与教育,(二)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施 3. 学前儿童道

14、德教育的原则 正面教育原则 实践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 4.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方式 注意为学前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注意对学前儿童进行移情训练 注意在其他活动中进行教育渗透 注意利用游戏增强学前儿童的道德体验,强化规范的习得,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美育,一、学前儿童美育的内涵与意义,(一)学前儿童美育的内涵 美育应该以对美和美感的正确理解为基础。 美 广义的美是指哲学层面上的美。 狭义的美是指与“ 丑”相对应的“ 美”。 美感 美感的情感性 美感的直觉性 美感的能动性 美育:培育学前儿童的美感。,一、学前儿童美育的内涵与意义,(二)学前儿童美育的意义 激发学前儿童对美的兴趣、爱好和向往。 促进学前儿童

15、美感的发展。 培养学前儿童初步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陶冶学前儿童的性情,塑造完满的人格。,二、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及美感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过程 初始阶段 初始阶段是指人即将进入审美状态的预备阶段 高潮阶段 高潮阶段是审美心理过程的关键阶段。 效应阶段 效应阶段是审美心理过程的最后阶段,其标志就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发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审美心理效应。,二、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及美感发展的特点,(二)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 美感的活动性 美感的整一性 美感的表面性 美感的倾向性,三、学前儿童美感的培养,(一)培养学前儿童美感的途径 通过自然之美培养学前儿童的美感。 通过社会生活之美培养学

16、前儿童的美感。 通过艺术之美培养学前儿童的美感。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途径之外,还可通过日常生活、节日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来培养学前儿童的美感。,三、学前儿童美感的培养,(二)培养学前儿童美感应注意的问题 培养学前儿童美感重在激发其对美的兴趣与爱好。 重视游戏在培养学前儿童美感中的独特作用。 注重多感官、多通道地培养学前儿童的美感。,关键概念,全面发展教育 学前儿童体育 学前儿童智育 学前儿童德育 学前儿童美育,基本要点,学前儿童体育 学前儿童智育 学前儿童德育 学前儿童美育,问题与思考,简述学前儿童体育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学前儿童的体育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开展学前儿童的体育活动应注意哪些基本原则? 简述学前儿童智育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简述学前儿童智能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为学前儿童智育工作提供哪些有益的启示? 学前儿童智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培养学前儿童的智能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培养学前儿童的智能应注意哪些问题?,问题与思考,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内涵及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