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197523 上传时间:2017-10-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石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石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石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石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石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石头,它本来就是地球构成的主要成份,地球上自有人类以来,他的生存、发展无时无刻不与石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远古时代的类人猿,从采摘山果野菜到发现用石头防御猛兽袭击,进而发展到用石块切割兽皮兽肉,把人类推向其发展史的第一阶段石器时代。在距今约 13000 多年3000 年的前新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石头制作的生产工具(如石刀、石锄、石梭等)和生活用品数不胜数。与此同时,先人们除了用石器狩猎生产外,还懂得了用尖石在岩石上刻画,表示当时人与动物的关系,表现人类的现实生活与自我意识,以及对神祗、图腾、祖先的崇拜,或者成为一种记号等等一系列的文化现象相继出现,这就是最原始的石文化。

2、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的文明史的渊源在于石头,在于原始的石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个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取代一个个旧的社会阶段,人类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产生了历史上各种各类的文化、艺术。但没有哪类文化、艺术离开过石文化这一根本因素。比如文字的发展史,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石刻”发展而来的,然后是金石文,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简文,然后才是汉代蔡伦的造纸术。最早的画也是石刻,最早的雕塑也是石雕,最早的音乐是以石为材的石磬、石琴。所以说,我国的各类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无一不与石文化有关。中国的石文化记载也源远流长。最早的古籍山海经、淮南子、庄子中就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3、”的美好传说和精卫填海的故事。淮南子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忘我精神,也与石头有关。他化为一头熊去开环辕山,他和涂山氏女约定,听到鼓声就来送饭,大禹开始“跳石”开山,误中鼓,涂山氏女送饭,看见大禹变为大熊而羞惭地走开,到了嵩山下化为一块石头。大禹说“归我子”,于是石头裂开就生了“启”,这就是流芳千古的河南嵩山“启母石”,被历朝历代的王孙公子顶礼膜拜。到了秦汉,石头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庆典,请侯宴会推出了石磬乐器,秦始皇到处出游也刻石碑载功。史记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和流传至今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成为当时诸侯外交中的工具。随着佛教的传入,两汉、魏晋南北朝年代,我国出现了大型石窟、石洞与摩崖造像的艺术,各种

4、石佛、石像、以及与佛教有关联的象形石和其他观赏石相继出现。玩石之风日盛,士大夫们以追求山石、泉水为逸兴,以隐居玩石为清高,把我国石文化推向了高潮。唐宋时代,封建经济进入兴盛时期,各类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繁荣。对石玩审美的认识得到深层次的提升,从色彩纹理、形状与石质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审美标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以搜罗奇石为荣耀。宋徽宗为搜求湖石,下令官府招募潜水员打捞,还强夺民间旧石,在汴京修成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湖石山,这些都无疑影响着当时社会上的采石、赏石、藏石和石头交易活动,奇石怪石身价百倍。最有代表性的北宋书画家米芾,他一生爱石如命,每见奇石纳头便拜甚至爱石至死,可见他对奇石钟爱之极,他所

5、珍藏的奇石有“三十峰”、“宝晋名研石”、“海岳庵研石”、“苍雪堂研石”等,他撰写的玩石专著有相石法、园石谱,首创了赏石的四要素“曰漏曰皱曰瘦曰透”,描述的观赏石有 20 多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苏轼),一生藏石甚多,他不仅爱石、玩石赏石,还写下了不少咏石名诗,如雪浪石、双石、壶中九华等。到了明清时代观赏石事业比唐宋大有进步,与石谱有关的专著更多。当时广泛出现了把自然山水风景浓缩于盆钵之中,即现在的山水盆景。宫廷王室,官宦府只用奇石怪石砌山堆园蔚然成风,以能“致身岩下与木石中”为乐。由此,与之应运而生的诗、画、专著纷纷闻世。如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林有麟著素园石谱及徐霞客游记等。清代著名小说家

6、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原名便是石头记,乾隆皇帝曾把当年米芾遗留下来的一块长 3 丈、宽七尺的太湖石搬到颐和园,作为文化财富加以保护,石上还刻有一首乾隆手笔的七言长诗。 进入民国年间以后由于战火不断,国内观赏石事业处于衰落阶段。二、当代石文化事业的现状尽管我国石文化事业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停滞、衰落,但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石文化事业在我国大江南北悄然兴起,而且以其蓬勃的发展势头,迅猛普及到城市、乡村和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如今,全国各地的奇石馆、石厅、石苑、石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类全国性的、地方性的或专业性的大、中、小型的奇石展览、奇石节及拍卖活动连续不断举办;地质考古的专业学者或各行各

7、业的奇石爱好者,收藏家纷纷著书立说,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扬石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种有关观赏石、园林石、宝玉石的专业书籍、期刊、小报等有的公开发行,有的内部交流,为普及观赏石的知识和交流石艺经验提供了阵地。特别是当今兴起的这股赏石、藏石的石文化事业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因而得以更加方兴未艾。如果说明清时代分别代表了我国历史上二次玩石高潮的话,那么 80 年代以来兴起的玩石赏石活动,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观赏石浪潮了。综观当今石玩界的形势,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1、玩石人数越来越多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生活改善,促使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精神生活,而目前兴起的这股玩石、藏石、赏石的热潮,正是这种

8、追求的体现。据估计目前全国至少有 100 万人以上参与了当今的石玩活动。虽然在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中只占极少数,但也相当可观了。在这 100 多万人的石玩界中,既有各级政府、军队的官员、公务员,也有各行各业的学者、专家,更多的是普通的离退休干部和一般的城乡居民。如果按在采石、藏石、赏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在这 100 多万石友中,可以分四个层次。最基层是各产石地的居民群众,他们在上上下下的采石、集石、藏石活动中,发现了家乡石头资源的价值,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乎倾家出动,到处找石、捡石、河底捞石,对收获的奇石怪石,待价而沽。第二个层次是目前各地兴建的奇石市场的奇石经纪人,他们是奇石资源的流

9、通渠道,这一部份人己初步懂得奇石的清洗保养,石种石质的区分和鉴赏,他们既藏石,也买卖石头。第三个层次是一批奇石爱好者和收藏家,这部份人是中国石文化事业的精英,他们一般都走过了从采石、玩石、爱石、赏石、藏石的漫长过程,在玩石赏石的过程中,真正领略到了石头的风貌、蕴含的艺术品位和科研价值,不仅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而且还立志为发展中国的石文化事业作贡献。因此,他们不畏山高水险,探寻石源;不顾跋涉颠波,采石运石;也不惜重金,购买一件件心爱的奇石珍品。年积月累,收藏的石头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家庭式的“观石堂”、“奇石苑”、“奇石轩”等,继而发展到建馆建厅,对外展览,供人观赏,把大自然遗留下来的艺

10、术魅宝无私地奉献给社会,把奇石资源作为祖国的精神遗产留给子孙后代。同时,在这一部份人中,由于对观赏石的情有独钟和深刻研究,他们纷纷拿起笔来撰写论文,著书立说,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真正的奇石收藏家。最高层次是负责各级观赏石协会、收藏家协会和石文化研究会机构的组织者。他们主持、主办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或专业性的展览、评鉴、专业研讨及奇石交易拍卖等大型活动,为发展国内外石艺交流起了“领头雁”作用。2、各类大小不等的奇石展馆、展厅在全国各地陆续兴建。由于石文化热的蓬勃兴起,各地有特色的观赏石资源的陆续开发,奇石流通渠道的畅通,促使各地陆续兴建奇石展馆展厅,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各省市兴建的规模不等的奇石馆(厅)将

11、近 100 多个,有的还正在筹建中。这些展馆展厅有的是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奇石资源而投资兴建,如南京市“中华奇石馆”、“武汉奇石馆”、“柳州的八桂奇石馆”等等。更多的是奇石收藏者们为发展石文化事业而兴建的,如郑州的李广岭,桂林的向科生,其次是民间个人兴办的奇石斋、石苑,石轩等等,有些是独具特色的单一石种的展馆。一大批奇石馆、厅的兴建是我国当前石文化热的一个主要标志,它们的出现,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外国人)观赏了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创造艺术珍品,接受着石文化精神的熏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3、各种奇石展览,奇石节的举办日益频繁。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奇石展、奇石节日益频繁,这些展

12、览会,奇石节有的冠以国际的,有的冠以全国性的,也有的以地方色彩举办的,组织者精心策划,精心组织,邀请专家学者,国内外嘉宾和石玩界朋友,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国内赏石界的交流,加强了与境外赏石界的联络,推动了石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为促进当地商贸、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4、各种以石文化为主题的专著、期刊、小报相继出版。社会上石文化各种活动的开展,必然促进了对石文化理论的研究工作,因此,一大批专家、学者,收藏家纷纷拿起笔来,撰写论文,开展专题研究,举办各类小报、期刊,有的汇编出版成专著在国内外发行,这些书刊名称不胜枚举。如陈东升先生编著的中国奇石盆景、根艺、花卉景大观上下

13、部,袁奎荣等编著的中国观赏石等等,这些书刊的出版发行,大大普及了全民的石文化基础知识,提高了爱石者品评、鉴赏能力。使石文化的研究上升到理论阶段。5、宣传媒体的介入对石文化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到各省、地、市的报刊、电台对全国各地的石文化动态、信息、石文化群体、学术组织、收藏家的活动、事迹和建树、对各地奇石馆奇石园的兴建与发展都作出了及时的反映和报导,有的媒体还以追踪报导或开辟专栏节目定期报导的方式在社会上产生了连锁新闻效应和文化效益,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石文化的价值认识,如中央电视台的“神州风采”曾三次到桂林采访报导深圳古雅石材艺术雕刻工艺和收藏家向科生的事迹。广西电视台桂林

14、电视台的“请您欣赏”,柳州电视台、桂林日报等新闻媒体对石文化的发展动态的宣传报导屡见不鲜。尽管当前我国石文化热的发展势头可喜可贺,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一是极个别地方急功近利,在开发奇石资源时,乱采滥掘,破坏了资源,影响了奇石的来源;二是奇石市场的交易拍卖有待规范化管理;三是各地奇石研究机构的组织较蔬散,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组织网络;四是对外联络不够,必须加强与国际赏石界的沟通。让中国的石文化走向世界。三、石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景我国石文化事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逢勃局势既是可喜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可以预料,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石文化热会进一步走向更成熟,层次更高的新阶段。其理由是

15、:1、我国的奇石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地大物博,其地理环境决定了天然奇石资源的丰富。 从新疆内蒙到东海之滨,从东北三省到广东广西,中原大地、河床海底都蕴藏着各种各类的奇石、化石、矿晶,这为我们收藏天然奇石,发展石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世界上任何的一个国家都无法与我们媲美,这是发展我国石文化的基础。2、奇石资源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石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一项最高雅的艺术享受,它在满足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具有一种特殊功能,她不仅能使人们得到审美的享受、艺术的追求,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锻炼人品认识大自然,品认宇宙万物的智能,提高人的信息负荷、精神负荷、工作能力负荷,促进人的自然完善,自我

16、修养,并向更高的人文层次发展。石文化的这种功能和价值,甚至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所谓“黄金有价石无价”,其道理也在这里。优质的、高品味的天然观赏石之所以不断增值,就是因为石文化这种特殊的艺术价值、精神价值越来越被广大奇石爱好者收藏家所认识。“千金易得,一石难求”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我国的奇石资源,不让其破坏,不让其流失。3、石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密切关系是促进石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 现在全国各地为什么在不断兴建各种奇石馆,奇石城,不断举办以石文化为主体的各类石展、石节、石艺交流,奇石评鉴拍卖等活动?究其原因,是奇石事业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的密切关系已越来越被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有识之士所认识。他们看到了发展奇石事业不仅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奇石带动经贸,商贾、旅游、交通的繁荣,这就是石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4、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石文化事业加大了领导与管理的力度,这是发展石文化的坚强后盾。正是因为各级政府的领导认识了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