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西 鹅公大丘 地点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920452 上传时间:2019-07-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江西 鹅公大丘 地点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江西 鹅公大丘 地点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江西 鹅公大丘 地点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江西 鹅公大丘 地点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江西 鹅公大丘 地点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江西 鹅公大丘 地点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江西 鹅公大丘 地点考湖广人各种姓氏都有来自江西“鹅公大丘”这个地方,但今天“鹅公大丘”在江西省什么地方,众说纷纭,但根据各种姓氏族谱都提到江西“鹅公大丘”。说明“鹅公大丘”在古代是江西九江、南昌以南,江西赣州以北一大片地区的总称,主要指今天江西井冈山、泰和、永新三县交界的地方、万安县、江西庐陵县和江西吉安鹅公大丘唐阿村、江西吉安府永宁县、江西省南昌县铁柱观鹅公大丘等地,同时因时代久远,“鹅公大丘”的名称又有不同的称呼,如:鹅公大丘、鹅颈大丘、鹅颈塘、鹅掌大丘、鹅江大丘、鹅井塘、鹅胫潭等名湖广人是指: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武昌路。其领域含湖北、湖南全境及广东电白以

2、西、广西河池以东、恩阳以南全境。明分置湖广、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湖广始专指两湖之地。清因之。又因省治在湖北,俗呼湖北人为湖广人。”提到“鹅公大丘”名称的有:1、请问:江西吉安府永宁县鹅江大丘九都具体在江西现在的什么地方?还有鹅公大丘、鹅颈大丘等。谢谢!答1、:有王、刘、谢、张、李、萧等姓在寻找鹅江大丘九都、泰和鹅公大丘、鹅颈大丘、鹅颈塘等一系列地名。估计“鹅江大丘”应该在江西井冈山、泰和、永新三县交界的地方,就是不知具体地址。(以上地址都是明朝时期的地名)(以上谢姓也是姜姓而来,原为炎帝后裔伯夷治水有功,被封吕国(河南南阳),伯夷之后又封在谢国,后来谢国姜姓以国为姓)答2、我们那里就有这些姓

3、啊,估计在万安县吧2、永州唐氏追祖时提到“鹅公大丘”永州唐氏东安始祖德铭公,籍居江苏南京马船埠,出生书香门第,精通经子史集,出身两榜进士,为德高望重之儒者.当铭公四十三岁时,正是明惠帝允炫(应为建文帝朱允炆)筹备宫廷斗争之际,并以削夺诸藩为下马威.事为太祖第四子燕王棣获悉,乃以杀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澄为名,称兵北平,史称“靖难之役”。岂料燕王之声威浩大,如排山倒海之势,却早已震撼首都南京。于是乱象丛生,人心遑遑,全城百姓不知如何是好!铭公睹此无法挽回之危局,遂于惠帝建文元年(1398)八月,即携眷南迁,杨帆直上,经芜湖至九江上岸,卜居于“江西鹅公大丘”。建文二年(1400)六月,燕(现北京

4、)王大军陷南京,同时皇宫失火,惠帝不知所终。燕王(朱)棣自立为帝,同时布告天下,凡先帝最后一次大考录取人员,一律优先启用,作为国求才起点。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四月,德铭公奉旨出任古零陵郡(现永州地区)太守,直辖零陵、祁阳、东安、道州(现道县)、永明、江华、新田八县。铭公退休后卜居“鹅公大丘”(按上讲,江西九江上岸,卜居鹅公大丘,所以应在当时九江、南昌和管辖范围之内),其后世遍及湘(湖南)桂(广西)蜀(四川)三省,为东安县一大家族。谱序:贤庆永子志喜以廷道时成茂 克汝中兴 治登上世 定复壹仁 作述继美 福德自贞 若生希祖 有启云仍3、全州茅埠王氏家族起源提到鹅公大丘据茅埠王氏家乘记载:宋末

5、迁自江西庐陵县,是太原郡三槐堂王姓之余脉. 茅埠王氏起源有二。二支王姓都奉三槐堂为系姓之祖。一支为文楚公世系,据茅埠王氏家乘记载:始祖文楚公迁自江南省苏州府(一说迁自江西庐陵县“鹅公大丘”),文楚公是宋末雷州刺史,文天祥在南方抗元失败后,他深感独力难支,于是弃官到全州投亲与国祥公共居全之茅埠,后迁居石塘之第七陂。文楚公二子长子焕卿,居第七陂;次子宣义居石田村。另根据湘浦王氏家乘记载:吾宗自宋大学士巩公始迁居于湘浦故奉公为湘浦王氏之始祖。椐此推算,三槐王氏南迁始祖应为王巩而非他的儿子王皋。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文楚公要来全州投亲了。根据湘浦王氏家乘记述来看,在南宋时,王巩隐居于湘浦的事实已经为

6、他的后人所发现。所以,作为王巩后世子孙的王文楚是应该了解自己的先人在北宋年间隐居于湘浦的情况。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后来的投亲之举。由此可见茅埠王氏和湘浦王氏本源一家。此外,据了解,全州其它王姓也多源出太原一脉。4、岳池(狮子岩)唐氏从何处而来?提到过“鹅公大丘”我的家谱说是来自江西吉安“鹅公大丘”唐阿村,但网上说湖广填川的那个是鹅掌大丘在湖北麻城孝感乡.5、我祖籍江西吉安府永宁县“鹅江大丘”九都,请问:此地名具体在泰和哪里?我知道永宁县是现在的井冈山市,但在网上查询时,张、王、谢等姓祖籍地都在泰和鹅江大丘(并且提到了金鸡岭),另:鹅江大丘与鹅颈(胫)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胫、鹅胫潭的关系怎

7、样?综合各姓的寻根信息,我认为:鹅江大丘应该在泰和、永新、井冈山三县(市)的交界处。6、普利桥李氏提到过“鹅公大丘”普利桥李氏是陇西李氏的一个分支,和“祁阳洪山李氏”和宝庆八甲李氏同宗,为唐朝李世民十四子曹王李明世系李氏。其始元末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鹅公大丘”大桥李家迁居祁阳,后迁到普利桥。普利桥李氏代代能人辈出。7、湖广古姓提到鹅公大丘宋代有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到了元代,朝廷设立湖广行中书省,管辖地域为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明代设湖广、广东、广西三个布政司,这时的湖广,泛指湖南、湖北二省。在这里要介绍的,就是两湖古姓。“湖广”一词,多

8、出现在移民史中,如“调江西填湖广”、“移湖广填四川”等。所以,湖广又被称为移民“中转站”。湖北省嘉鱼县古氏族谱载:始祖古监,以王府伴读,官教楚嘉,时值(元末)红巾军起义,未能归里,遂隐于官,落业嘉鱼县广贤里。后又分支于洪湖市乌林镇、蒲圻县、沔阳县等地。与此同时,惠州府属古应亮(字南冈)为避战乱迁往湖南,定居于醴陵县河溪境古家岭。元朝灭亡,明朝继立,朱元璋执政天下。时战火刚熄,湖广一带人烟稀少,大片田地荒芜,与人多田少的江西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朝廷下令“调江西填湖广”,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湖南平江县古氏族谱序载:(洪武年间)吾祖学贤公由

9、江西迁平江,始居操溪,继迁下同源。生四子:简作徙咸宁,简为徙浏阳,简宫徙巴陵,吾祖石峰公徙城内十字街等处。自江西移往湖广的还有:洪武二年(1369年)抚州府临川县筷子巷瓦屑沟的古德七,移居湖北省红安县上新集古家湾。武宁县二十五都古家村的古国炳,移居湖南省辰州府沅陵县;古正纯移居湖南省靖州府会同县双石桥;古正绪移居湖南省芷江县;古天福移居湖南省临武县正冲坝;古天禄移居湖北省宜昌县。崇祯末年(清朝初年),烽烟四起,生灵涂炭,湖广一带,再次呈现一片荒凉。“地当孔道,凡有孑遗之痛。迨圣朝康熙,累治休养生位之泽。”此时,江西、广东一带居民,又开始了第二次“填湖广”。先是江西省南昌县铁柱观“鹅公大丘”的古

10、十九,迁往巴陵县(今岳阳县)油港河南岸古家垅。后来又有江西省遂川县大汾镇鹿坑村的古素相,迁居湖南省醴陵县杨坑。清朝康熙年间,广东省和平县的古生道、古元昌、古元吉、古元旺等迁居湖南省浏阳县;大埔县三河坝阴那坑的古育奇迁居湖南省平江县东乡献钟黄家嘴。嗣后,广东五华县的古贤仪、古自良迁往湖南省浏阳县,古雷胜迁往湖南省醴陵县白兔潭媚溪垅;梅县的古纲体迁往湖南省浏阳县,古口口迁往湖北省长阳县津洋口;江西省遂川县的古国重迁居湖北省攸县峦山乡,古奕伦迁居湖南省郴州府兴宁县(今资兴市)南乡一都大水垅,古亦伸迁居湖南省兰山县。8、唐氏一支出自“鹅公大丘”吾祖唐公文奇正一郎,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井塘(又名“鹅公

11、大丘”),明洪武元年迁湖南道州泥江口,十年后移居永州府零陵县德胜里嵛山之下涯次渡(矮子渡)。文奇公之父福星公,明洪武时巡按湘桂,宦返泉陵,登眺山水,盘桓不忍去,遂卜居涯次渡。文奇公有兄弟四,二郎,三郎,四郎(为兵部侍郎),其苗裔散居各处。清初,文奇公派下多支宗亲自楚入蜀。落业于今之安岳县南熏乡,兴隆镇老林村,重庆潼南米心唐家沟,重庆合川,蓬溪县大庄子(含南充安福唐家坝),蓬溪太平,蓬溪宝梵乡道德沟,仪陇赵家营,筏子沟,漏米岩,寮叶湾,兴复寺,芝兰坝,吴家沟,楼门观,九龙坝及营山,蓬安,阆中等处。吾族根深枝茂源远流长,其散处天下者,无数记矣。巴蜀之域,仍有数支不知其源。然祖宗所定昭穆犹存,得以确知为同宗。文奇公后裔班辈:一二三四(仕),元名常继定,永昌盛远洪,中德开治道,景芳绍祖荣 -此为湖南零陵涯次渡(矮子渡)字辈一二三仕,元明常继今,永昌盛远洪,中德开治道,景芳绍祖荣 -此为重庆潼南米心唐家沟字辈一二三四,元明常继令,永昌盛远洪,中德开治道,景芳绍祖荣 -此为四川蓬溪大庄子字辈一二三四,元名常经定,永远盛昌洪,宗德开治道,景发耀楚荣 -此为四川仪陇唐家字辈一二三(志)四五,元名常继今,晋(永)昌盛远洪,宗德开治道,景芳绍祖荣,文华世代兴 -此为四川安岳兴隆唐家老林字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