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李春青第一章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907621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2.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李春青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李春青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李春青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李春青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李春青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李春青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李春青第一章(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一 章 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孔子的文论 第三节 孟子的文论 第四节 荀子的文论 第五节 先秦道家思想的诗性特征,一、文化话语权力的转移,周公制礼作乐:既是一种政治制度建设,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建设 。 文化话语权力从执政的贵族手中转到新兴的士人阶层:贵族世袭制废除、用人政策变革、私学兴起。,话语建构成为士人阶层干预社会、实现理想的唯一可能途径。,话语权力转移的重大意义: 第一,政治权力与话语权力之间的联系出现了许多中介因素,文化系统独立于政治制度。 第二,政治权力成为文化话语系统可能的批判对象,形成制约与反制约、维护与批判、利用与反利用、建构与消解的复杂关系。,第三、私

2、学培养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即士人阶层。,二、作为新的言说主体的士人阶层,士人主体意识体现为: 1.在社会身份上极力扮演全社会的教育者角色。 2.自我规范意识。 3.以天下为己任。 4.以道自任。,但是,士人阶层作为文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者所表现出的主体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换言之,士人阶级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构建文化,他们的话语建构活动还受到来自社会历史结构与文化结构的制约。,三、先秦文论概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孔子之前的早期文论观。 二、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观 。 三、道家文化本身的诗意性 。,四、儒家的文化追求,先秦儒家文化意义生成模式: “道”(道义)与“势”(权力)的关系。 “乐其

3、道而忘人之势”(孟子尽心上) 儒学与老庄之学都是士人阶层“基本焦虑”的产物 。,儒学的实质是士人精神与西周礼乐文化的结合。 社会批判: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与民同乐 礼乐等级:克己复礼、正名、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四、儒家的文化追求,儒家文化的三个要点: 一、“仁”、“忠恕”、“和”等价值范畴 。 二、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人格理想:圣贤人格、成圣成贤的修养工夫 。,三、儒家的社会理想:一方面来自于西周礼乐文化之遗留,另一方面来自士人阶层自身的心理焦虑。,第二节 孔子的文论,作为一位以改造社会与人心为己任的伟大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文化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价值取向。,孔子(

4、前551前479 ),论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余言诗矣。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辞达而已矣。,一、孔子文论的文化意蕴,(一)诗歌功能的变化: 孔子对诗歌功能得理解与诗歌在西周春秋时期得实际功能已然相去甚远。孔子对诗歌原有得沟通君臣关系的功能孔子十分重视。 诗歌由“赋诗明志”转向修身的重要手

5、段,一、孔子文论的文化意蕴,(二)诸子百家之学本质上都是救世的良方: 首先就是为这个混乱无序的世界制定法则 。,孔子教学弟子图,儒家的政策是自我神圣化。 “德”,理想化的圣贤人格 “君子”,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孔子在为天下立法过程中建构起得话语体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得精英文化。 如,对“雅乐”得维护和对“郑声”得排斥。,另外,孔子是西周礼乐文化得自觉继承者与倡导者,所以他十分重视“文”。,二、孔子的诗歌功能论的复杂性,孔子对诗歌功能的界定: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6、?(论语子路),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二、孔子的诗歌功能论的复杂性,将其概括为孔子对于诗歌的功能的认识: 一、修身功能 二、言辞功能 三、沟通交往功能 四、政治功能 这四项功能是不同文化历史语境的产物,二、孔子的诗歌功能论的复杂性,诗歌综合功能的意义: 一、重新整合人们的思想、沟通上下关系, 二、建构一体化的社会意识形态。,乌托邦精神: 将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寄托于某些文化文本, 体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的乌托邦精神。,第三节 孟子的文论,孟子是孔子之后最为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在中国

7、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极为显赫的地位。同样是作为士人阶层的代表,孟子较之孔子有着更加强烈的身份意识,对自身的内在精神也有着更深刻的反省。,孟子(前372前289年),一、孟子与士人阶层的自我认同意识,孟子时代,士人的自我认同进一步发展: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士之失位,犹诸侯之失国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孟子滕文公下,“一乡之士”、“一国之士”、“天下之士” 孟子万章上,一、孟子与士人阶层的自我认同意识,孟子与孔子相比较的特点: 1.孟子对士人阶层的自我认同有了进一步发展。 2.政治理想方面:孟子更具有乌托邦色彩。 A.与民同乐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格理想方面:孟子

8、对孔子有所继承又所不同。孟子追求成圣成贤 。 孔子:遵循礼教的君子 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孔子:礼乐 孟子:存心养性 心:“求放心”,圣人“不思而得” 性:性善论,“四端”,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一)知人论世 、“尚友”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知人论世”的实质: 不仅仅是一种解诗的方式,而是向古人学习美好品德的方式。 “对话解释学”: 解释行为的根本目的不是要知道解释

9、对象是怎样的(即对之作出某种判断或命名并以此来占有对象),而是要在其中寻求可以被自己认同的意义。 所谓“体认”,即理解加认同。,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二)以意逆志 咸丘蒙曰:“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叟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以意逆志”:用自己的见解去揣测诗人的意旨 “以意逆志”说的实质: 不是解释的绝对客观性,而是对话的有效性:说诗者与诗人之间达成在“意”或“志”的层面上的沟通,

10、而不被交流的媒介文辞所阻隔。 只有这样才符合“尚友”之义:平等对话。,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三)知言养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词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知言”是指对别人言辞的一种判断力。 “养气”是“知言”的前提条件。 “养气”培育起一个不同于自然

11、“自我”的道德自我。 言辞可以在道德自我的价值评价系统中得到检验。 孟子在试图为社会立法的同时更偏重于为人的心灵立法,即建构人格境界以及实现之途。,第四节 荀子的文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荀子(前313前238 ),一、荀子言说立场的时代特征,荀子学说的主旨: 对儒学进行反思,将儒学建构成一种既有超越的乌托邦精神又具有现实有效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荀子的言说立场: 其政治学说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美好的理想提出的,较之思孟之学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一、荀子言说立场的时代特征,荀子言说立场形成的原因: 文化语境: 诸子之学走向综合交融的必然趋

12、势 历史语境: 渐进统一的社会呼唤统一的意识形态,一、荀子言说立场的时代特征,在儒学的范围内与思孟之学相反: 第一,“性恶”说代替“性善”说改变价值系统建构的逻辑前提。 第二,“学”取代“思”在修身的方式上采取不同路向。 第三,“礼”“法”并重代替“仁政”在重建社会秩序之方式上的不同选择。,二、荀子的主要文论观点,(一)对诗所言之“志”的新阐释。 孟子:以意逆志 荀子:将诗理解为圣人之志的表达 诗歌阐释学的基本原则: 说诗的结果一定要归结为圣人的意旨。 意义:导向汉儒说诗与儒家诗学观念的最终完成。,二、荀子的主要文论观点,(二)诗与“性”、“伪”的关系问题: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

13、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荀子乐论,二、荀子的主要文论观点,(二)诗与“性”、“伪”的关系问题: 1.含义 “性”: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伪”:人后天创造或习得的东西 诗歌与人之“性”与“伪”均有密切联系,二、荀子的主要文论观点,(二)诗与“性”、“伪”的关系问题: 2.意义 诗是人之“性”与圣人之“伪”的结合。 诗产生的最终根源是人之性,人性的自然流露有

14、多种可能性,圣人的关键就在于对其进行引导、规范,使之沿着适当的途径来表现。 荀子诗论最终归结为“和”的社会功用。,第五节 先秦道家思想的诗性特征,说老庄的所谓道,尤其是说庄子的所谓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 。 他们由工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庄子(前369-前286 ),老子出关图,一、老庄道论,老子思想的: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道也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永远长存。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在万物之中得到展现,自身又有发展变化的规律。,庄子的道: 侧重于心灵的境界的描述,是主观之心境 万物

15、自化、无待;心斋、坐忘 。,二、老庄所崇尚的“妙”和“自然”,(一)老子对“妙”的论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妙“有” 是道的规定性和界限性,“无”联系于事物“妙”的一面,“妙”体现了“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庄子则提出“神”的美学概念 强调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所能达到的一种境界,如庖丁解牛时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轮扁斫轮时“得之于心而应于手” 。,二、老庄所崇尚的“妙”和“自然”,(二)老庄论自然 “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 “人法

16、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 成为万物最终的依据,具有本体论意义。 “自然”与“道”关系紧密。,二、老庄所崇尚的“妙”和“自然”,(二)老庄论自然 庄子:以自然为宗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庄子是历史上第一个自觉而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家,这一揭示是无比重要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山水田园诗以及书法追求自出机杼、空灵素朴的特征。,三、庄子对“游”和“化”的推崇,逍遥游,以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三、庄子对“游”和“化”的推崇,庄子很喜欢用“游”字来表达他对生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