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教学课件作者第二版第六章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901347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0.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作者第二版第六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作者第二版第六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作者第二版第六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作者第二版第六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作者第二版第六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作者第二版第六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文化教学课件作者第二版第六章(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监制,大连工业大学职院众艺媒体工作室 邓晓新 陈新宇 制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裳。 中国民间谚语,学 习 目 标,第一节 中国汉民族的服饰,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第三节 西方服饰,掌握中国汉民族的冠、衣裳、履的主要种类及其形制特点。 掌握蒙古、藏、维吾尔、壮、回、苗、彝、朝鲜、满、土家、白、瑶、傣等民族衣、帽、鞋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主要部分的特点。 掌握西方服饰的特征及罗马式、哥特式、意大利、德意志、西班牙、巴洛克、罗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新罗可可风格、进入“时装”时代的西方现当代服饰的特点。,能够辨认中国汉民族各朝代的服饰、十一个少数民族主要服饰

2、、西方八种不同风格服饰的特征。 能够运用服饰文化知识为旅游业服务,增加旅游文化的内涵和活力。,冕 冠,第一节 中国汉民族的服饰,凤 冠,进贤冠,朝 冠,古代帝王公卿用于祭祀和参加重大典礼时所戴 礼帽,传说源于黄帝。 凡戴冕冠者都需穿冕服,在不同场合穿不同冕服。宋以后,臣下都不用冕冠。冕冠一直沿用到明 代,到清代被废弃。,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礼冠。明代凤冠,有两种形 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翚等装饰,如皇后凤冠,缀九龙四凤;皇妃凤冠,缀九翚四凤等。另一种为命妇(有封号妇女)所戴彩冠,冠上仅缀珠翚、花钗。,凤 冠,冬朝冠,夏朝冠,与朝服配合使用的冠戴,一般在朝廷举行大典时使用。清

3、 代规定,皇帝、皇后、皇子、王公、文武品官及命妇才能戴朝冠。朝冠分冬、夏两种。 品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主要区别看镂花金座上的顶子,也叫“顶戴”。,文武官员的顶戴,乌纱帽,帷 帽,凉 帽,便 帽,又叫梁冠。前高后低,冠前有缝,内用铁丝作梁,缝外加 紃式饰物。梁冠始于汉代,以梁多少及所佩绶分官衔等级。,源于隋朝,是一种圆顶官帽,用乌纱做 成,也是当官的代名词。,又称席帽,是一种高顶宽檐的笠帽。在帽檐周围或两侧缀 有一层网状面纱,下垂至颈。早先是西域地区的服饰。 帷帽在民间与上层妇女中很快流行起来,反映了唐时的社会风尚以及妇女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之束缚的心态唐永徽年间,妇女的首衣出现了帷帽。初行时,

4、曾受到朝廷干预。,凉帽是清代男子礼帽。凉帽的样式为无檐,形如圆锥,俗 称喇叭式,清初期流行扁而大,后期流行高而小。取材于藤竹、篾席或麦秸,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清时凡戴礼帽,一般必在顶珠之下装有两寸长短的翎管一支,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花翎最初为宫廷中的待卫和有爵位的公、侯所戴,是一种地位与荣誉的象征。,又称瓜皮帽,用六片罗帛拼制成,故叫“六合一统帽”,意为“四方平定”、“六合一统”。它的材料夏秋用纱,春冬 用缎,颜色以黑色为主,里用红色。多用于市民百姓,相传为明太祖所制,从明清一直流行到民国。,第一节 中国汉民族的服饰,(一)上衣,(二)下裳,(三)中国汉 民族的履,深衣是一种上衣下裳

5、分裁连制的长衣。在先 秦之时穿着十分普遍,应用范围极广,对后世的服装影响也很大。深衣长度适中,腰线在腰的正中间。,袖口圆如圆规,领口方如尺矩,表示方正;背缝经线 从上至下如垂绳一样直而不偏,表示正直;衣下摆平齐如权衡,表示公道。,第一节 中国汉民族的服饰,(一)上衣,1,2,3,4,5,6,袍是上衣下裳连裁连制的形制,是古代一种 有夹里、衬絮棉的长衣。单层的长衣古代称其为衫。明清时期的服装以袍衫为基本款式,如明代蟒袍和清代女子的旗袍等服式。,旗袍产生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其剪裁秀瘦合身,能充分显现女性的曲线美,被近代妇女所青睐。,袄 属袍类。其质料、花纹、式样和袍相同,但长度比袍

6、短。袄在南北朝时已流行,袄在各朝代有所不同。明清时妇女穿袄极为普遍。,袄有单、夹、棉、皮毛等种类,袄的面料为锦、缎,清代袄的颜色以天青、湖蓝、粉白、红居多,富者在袄上绣有花鸟、蝙蝠、寿桃及寿字纹样。,背子 又名绰子。宋代背子,是承前期的半 臂形式以及前期的中单形式发展而形成的。有斜领、盘领、直领,另有不垂带式、系勒帛式、不系勒帛式多种形态。背子是宋代最具时代特色的服饰。,中山装 中山装产生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 主张吸收西服的轻便、得体之优点,参照日本学生服的特点,创制成一种结合中国特色的款式,作为他从事革命活动的服装,他授意兴中会成员、西服商人黄隆生设计制作这一新款式中山装,并很快流行全国

7、,后代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取名为中山装。,列宁装 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成为最时髦的三种服 装。灰棉布列宁装始于延安时期,为西式翻领,右衽双排钮,腰间束腰带,三只挖袋,胸前一只,腰旁二只斜插袋。人民装是中山装的一种变体,当时解放区的男干部穿灰色中山装,因此又称干部服。,继续下页,祭服 祭祀时所穿的服饰,上古祭祀用冕服,冕服 是皇室臣子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时所穿的祭服。宋朝起用了古时的六种祭服。其中衮冕服除作祭天地、宗庙外,如加上尊号、元日受朝贺、册封及大朝会中各种大典礼时也穿。明洪武二十六年规定了一品至九品的祭服、青罗衣、白纱幛,俱用黑色缘,赤罗裳用皂缘、蔽膝,方心曲领。若在

8、家用祭服时,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领,四品以下去佩绶。嘉靖八年更定,大体与朝服相同,唯一不同的是锦衣卫堂上官服为大红蟒衣,戴乌纱帽,束鸾带。祭太庙、社稷时则服大红便服。,第一节 中国汉民族的服饰,(一)上衣,祭服,朝服,公服,补子,朝服 朝觐之服,为天子视朝、臣属入朝时所穿礼 服。清代随着礼仪制度完备,朝服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礼服。在隆重典礼上,皇帝、皇子、品级文武官员、举人、贡生等都要穿。朝服包括冠、袍服及附饰品等,根据不同季节和贵贱,颜色及纹饰都有区别。,公服宋时又称常服,也是沿袭唐时的服色来区分等 级高低的。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七品以上服绿色,九品以上服青色。公服的形制是圆领、大袖,

9、下摆加一横襕。与之相配的是腰间系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靴或革履。到元丰年间,服色有所改动,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绿色。,补子是明清的官服。指前后带有“补子”的衣 服,也叫“背胸”,有圆形、梯形、方形,在补子织或绣或缂丝以固定的几种鸟兽纹样,作为官员品级的识别,始于明初。服色与面料在明代有严格规定,一至四品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及未入流杂职官均用绿色。,返回上级,裙原为下裳。古代男女都穿裙,裙长至脚踝或拖地。汉以后,下 裳形制逐渐变化,由原来前后两片连成一体,成为裙。,第一节 中国汉民族的服饰,(二)下裳,裙,裤,裤古时写作绔,但其形制与今日之裤大有不同,古时之绔无裆

10、, 汉后开始有合裆的绔。但在历史的各阶段一直有无裆的裤,主要是上流社会穿着,往往与裙子一起配穿。到清朝男子已不着裙,而普遍穿裤,中原一带男子穿宽裤腰长裤,系腿带。,返回上级,屐 屐是一种鞋底装有双齿的鞋子,它主要是用木料为主,称作木屐。木屐是由木扁、系、齿三个部分组成。木扁 即为鞋底,鞋底上系有鞋带,即系、齿在履的底部的前后,呈直竖式。,第一节 中国汉民族的服饰,(三)中国汉民族的履,屐,舄,靴,三寸 金莲,有一种木屐的双齿可以任意拆御。据说,这种木屐为南朝诗人谢灵运所创,称谢公屐,为登山旅游时穿用,可以在 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以便保持人体平衡。,舄是古代一种加有木底的鞋子。在古代的诸鞋中

11、,以舄为贵,只限于朝觐、祭祀 时穿。舄是双底,木制或注蜡,以防潮湿。,周代皇帝之舄为白、黑、赤三种颜色,其赤为上服,其次是 白舄与黑舄,王后为赤、青、元三色,以元色为上服,其次是青舄和赤舄,在隆重的庆典,皇帝穿赤舄,王后穿元舄,舄的材料是绸缎。,靴是一种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长筒鞋,原为北方游牧民族穿用,多为皮革制成。南北朝时期,有六合靴出现。唐代官庶普遍着靴,靴有圆头、平头、尖头等多种款式。宋代初期仍沿用唐、五代遗制。宋后期,用黑革为其面加以靴统,里面衬毡子,靴高8寸,文武官员按其品级服色来饰其靴边缝滚条。辽、金、元时期,靴的式样较多,造型简单,靴的颜色随衣搭配。,缠足风俗,大多数人认为始于南唐。

12、李后主喜欢美色及音乐,他用黄金制成莲花 台,高6尺,令宫女娘窅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作新月状成弓形,并在上面跳舞,似回旋有凌云之状,“金莲”由此得名。,蒙古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羊皮是最普遍,也是历史最悠久服装原料之一。,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羊 皮袍,坎肩,皮帽,头巾,靴子,羊皮袍一般都比较肥大,袖子也 比较长,系皮或布腰带。,坎肩也是蒙古族十分流行的服装款 式。蒙古族的坎肩式样以对襟为主,但都有长短之分,开不开衩及开衩多少之别。,一种是圆顶卷檐帽,一种是圆锥形卷檐帽、羔皮为黑、绸、布做 面,顶部多缀有缨穗,有的地区帽后还缀有两条长长的飘带。,头巾包法是将一两米甚至更长些的布或绸缎在头上由

13、后至前缠绕 几圈,然后头巾的两头垂下,左右各一,因此称“垂巾袱头”。,蒙古靴分皮靴、毡靴、布靴。靴底分皮、布两种,布底多为手工 纳成的厚厚的“千层底”。蒙古靴,靴面部分为黑色,古铜色或棕黄色。靴帮通梁和嵌条为牙绿色。靴帮、靴革幼 多剪贴有精美的“云卷”、“盘肠”等图案。,男袍多为无布面的素面袍,但袍襟、袖口和底边都镶有10至15公分宽的黑 色平绒、灯心绒或毛呢、裘皮边。女袍的式样,特别是皮面的装饰各地不一。藏袍的特点是肥大袍袖宽长,臂膀可以在袖筒中自由伸缩。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交叉盘扎于腰间,只有冬天才两袖都穿上。,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羊 皮袍,氆氇袍,衬衫,帽子,鞋靴,氆氇袍为

14、大襟,右衽长袖,男式以黑、白氆氇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 边镶有色布。女式氆氇袍一般夏秋不带袖子,里面着红、绿、粉等色彩鲜艳的衬衣,既美观、漂亮又实用,不论有袖无袖,腰间都束绸缎或布制腰带。前面还要围一块红绿条格相间、五彩斑斓的毛织“帮典”围裙,更加突出了藏装浓郁的民族风格,也使藏族妇女显得更加潇洒、妩媚。,藏族男式衬衫多高领,用白色绸布制作,女式衬衫多翻领,用 红、绿、粉或印花绸布制作,其特点是袖子非常长一般长出手40厘米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挥动起来就像两条长长的彩带,凌空飞舞,洒脱自然。,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帽子种类很多,以金花帽为最多。这种帽子用毡 坯为帽顶,用毛皮做帽

15、檐,帽顶及檐外均覆以金丝缎,边沿缀以金丝带、银丝带为饰。帽檐有前、后、左、右四扇。前后两扇大,左右两扇小。因其质地优良,保暖性能好,所以男女老幼都喜欢戴。,藏族除了皮靴外,还喜欢制作和穿着氆氇靴,藏族的氆氇靴种类 繁多,式样不一。一般多用牛皮做底,厚约三四厘米不等。靴帮、靴统用各色氆氇制成,上面多绣有各种花纹。其中以“松巴”靴和“嘎洛”靴最为著名。,维吾尔等民族有一种袍式服装,叫“袷袢”。袷袢与其他北方 民族的袍式服装有明显的差别,一是交领、二是对襟无纽扣,三是多喜用方形腰巾系结。,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袷袢,连衣裙,帽子,皮靴,宽袖连衣裙是维吾尔族妇女的传统服饰,过去他们一般均内着 长及

16、膝的各色衬衣,外穿连衣裙,连衣裙上套穿黑色金丝绒对襟坎肩。少女的连衣裙特点最明显,多用色彩艳丽的艾得丽丝绸制作。式样比较多。主要表现在领部的变化。喜欢用与连衣裙颜色花纹相同的绸带束腰。,男帽为无舌卷边圆顶形,帽面多用黑色绒或金丝绒,帽里及卷 边多用羊羔皮,两侧有耳扇。维吾尔人还喜欢戴绣花小帽,统称“朵帕”。用金丝绒做面,上面镶缀各色细小的串珠或亮片,构成众多的花纹图案,远远望去犹如五彩浮雕一般,精美别致,引人瞩目。,皮靴多用牛皮、马皮、羊皮或驴皮制成,精巧、美观、舒适。 皮面均揉染上色,靴统比较高,上面多绣饰有各种花纹图案。冬季穿毡靴,毡靴是用羊毛和特制的木模子擀制而成的,肥大、厚实、坚硬,穿上后行走相对笨拙,但防寒效果好。,壮族姑娘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壮族的百褶长裙,衣裙都用五色绒线绣上花鸟图案。鞋是绣花鞋,鞋面花式美观、工艺精巧。小伙子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