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南理工博弈论课件2010版11委托—代理理论二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891762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管南理工博弈论课件2010版11委托—代理理论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经管南理工博弈论课件2010版11委托—代理理论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经管南理工博弈论课件2010版11委托—代理理论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经管南理工博弈论课件2010版11委托—代理理论二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经管南理工博弈论课件2010版11委托—代理理论二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管南理工博弈论课件2010版11委托—代理理论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管南理工博弈论课件2010版11委托—代理理论二(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委托代理:分析的框架,基本思想,所谓委托代理是指委托人通过给予代理人一定的奖赏去诱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要求完成一定的行为。 首先,委托人给予代理人的奖赏无论在形式还是在数额上都是有多种可能的。奖励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上的,甚至还可能包括诸如权力在内的奖赏内容。代理人需要完成的行为既包括“事后”的,也包括“事前”的。“行为”本身也包括“行动”和“知识报告”等多种内容。 本节我们将奖赏限制在物质的内容上,将“行为”限制在“行动”上,并且是“事后”发生的。,基本思想,在代理人行为是委托人不能无成本地观察到的情形,委托人就面临代理人说谎的风险。 一个佃农可以将因其偷懒而造成的产量下降归咎于不利的气候;

2、国有企业的经理也可能将亏损归咎于过去发生的大量负债或职工们在大锅饭分配制度中的懈怠,基本思想,委托人存在两种可选择的方式方式去处理这种风险 。 一是直接去观察代理人的行为,譬如,老板雇用监工去监视工人的劳动。 但是,直接观察是要花费额外成本的,如老板要为监工开工资。另外,老板雇用监工实际上又引入了新的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即老板作为委托人请监工代理其监督工人的工作。,基本思想,当代理人的行为不能通过“经济”(即观察成本小于观察收益的情形)的方法被委托人观察到时,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就会就代理人的“真实行为”产生分岐。代理人会利用委托人不清楚代理人行为的真实状况这一点向委托人提交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委

3、托人的报告。 譬如,佃农会向地主夸大其工作努力的程度。当然,委托人也会因其不能观察到代理人的行为而难以相信代理人的一面之词,并且,他也知道代理人有说谎的动机。 另外的一种可选择的方式就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签订合约。,基本思想,合约将委托人支付给代理人的奖赏与某个委托人与代理人都同时承认可以共同观察到的指标相联系起来。 这种指标的可观察性是共同知识 。 所谓能观察到的指标,是指观察成本足够小,我们这里将观察成本假定为零。,基本思想,从博弈论看,这种根据某个双方都共同预测到的“指标”来决定委托人和代理人支付的合约,实际上是一种“相关博弈”。指标就是“信号”,而委托人支付给代理人的奖赏与代理人因工

4、作辛苦形成的成本共同决定代理人的支付。 委托人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指标(体系)”,以及什么样的合约,使委托人感到最为满意(效用最大化)?,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从学术思想的历史回溯,合约经济学的最初想法来自张五常在其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中所作出的分析。 1965年,在美国加州长堤大学教书的张五常偶然发现了一些有关台湾农业的资料,佃农问题,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合约类型有三种: 一是地主获得固定的租,而剩余给予佃农; 二是地主获得剩余,佃农获得固定的收入; 三是地主与佃农之间按固定的比例获得土地上的产出。 在第一种情形,佃农承担了全部风险,而地主获得无风险的收入; 第二种情形相反,地主承担全部风险而佃农

5、获得固定的无风险收入; 第三种情形地主与佃农之间分摊了风险。,佃农理论,由于农业生产的风险很大,因为产出受不可预知的气候变动的影响很大。在第一种情形,佃农处于很不利的地位,而中国在1949年之前的漫长历史中,土地与佃农之间的合约大概都是以这种类型为代表的。 所以,当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后,他们在台湾就开始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结论是他们在大陆失去了农民的支持,而不利于农民的土地租约显然是其原因之一。于是,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开始了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方法是改变传统的让农民承担全部风险的土地租约,代之以让地主与佃农之间分摊风险的第三类租约,即在地主与农民之间实行土地佃营的“分成制”,佃农理论,

6、分成租佃问题,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及新古典经济学家(如马歇尔)都有所关注,但是在以往的佃农理论看来,佃农在分成租佃制下,劳动者的劳动收益都会小于其边际产出,因此,这种制度安排是低效率的或无效率的。 但是,在欧洲,分成制长期都存在。人们自然要问,一种低效率或无效率的制度安排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并长盛不衰呢?人们为什么不创立新的制度安排来取代它?张五常研究了台湾20世纪50年代期间的土地改革,并从中引伸出了一般性的理论。,佃农理论,台湾1949年开始了土地改革。在改革中,当局把地主与农民的分成,规定为地主的地租不得超过农产品的37.5%。但让经济学家难以置信的是,就在当局的这种硬性约束下,台湾

7、农产量非但没有如斯密和马歇尔理性所预言的那样下降,反而出现了急剧的上升。,佃农理论,张五常的分析: 首先,土地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劳动力是农民的私有财产,所以要从私有财产的局限性入手对此进行解释; 其次,佃农分成制是一种合约,它与任何合约一样,其中的条件是由双方议定的; 再次,农民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竞争,地主之间也有竞争,因此佃农合约中的条件(包括分成的百分比),是在私有财产竞争的这两种局限下决定的。,佃农理论,张五常独特的佃农理论: 这是因为这个约束是在市场决定的地主分成之下,农民的收入会高于他们另谋高就的收入,所以在竞争下他们必须努力工作,使地主在较低的分成率中因为生产的增加而有点补偿。这

8、样一来,农产量自然就上升了。,佃农理论带来的启示,张五常的研究给后来的委托代理理论带来的启发包括:如果代理人不承担任何风险,如佃农取得固定的收入,则由于代理人的行为不能“经济”地被委托人观测到,代理人就必定会偷懒并向委托人谎报其努力程度。因此,代理人必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他才会有努力工作的动机。这是因为,当代理人承担一定风险时,其收入是随产出的增加而增加的,倘若完全不努力,他不会有收入的。,佃农理论带来的启示,但是,我们在考虑风险收入的场合,需要考察在个人的效用函数中引入风险变量。如果代理人惧怕风险(后面将要定义的风险规避型)。则只有当代理人在收入上获得一定的额外补偿时,代理人才愿接受风险收入

9、合约。这种额外的补偿来自委托人的收入,所以,倘若让代理人承担全部风险,则委托人需要支付过多的收入对代理人进行补偿,这也许对委托人是不经济的。,佃农理论带来的启示,因而,可以事先预见到的是,一般情况下的合约应该是委托人与代理人都同时承担一定的风险,而这正是“分成制”合约。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中,地主分成的比例存在上限限制,且上限还比较低,这就给予了佃农以较大的风险补偿,以鼓励农民选择种地,这在后面的概念框架中被称为“参与约束”。当地主和佃农都各自存在竞争时,均衡状态下的土地报酬率是可以预见的,因而毋须地主去观测佃农的努力程度,地主就应判断出佃农是否足够努力。,源于本世纪40年代,在70年代获得迅速发

10、展并逐渐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并不断受到经济学界和社会的重视。 一般认为,任何有组织的或需要进行组织的行动都需要某种契约协调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当这些社会契约在经济活动中存在并发挥效用时,就成为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这些社会契约如何达成,效率如何,以及市场参与者如何改进和限制这些契约的作用等,成为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探讨的问题。,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关系事实上就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信息多(或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的市场参加者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 经济活动中的许多经济

11、关系都可以归结为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展开对策的结果。,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 在这两个个体中,其中之一(代理人)必须在许多可供选择的行为中选择一项预定的行为,该行为既影响其自身的收益,也影响另外一个个体(委托人)的收益; 委托人具有付酬能力并拥有规定付酬方式和数量的权力,即委托人在代理人选择行为之前就能与代理人确定某种合同,该合同明确规定代理人的报酬是委托人观察代理行为结果的函数。,委托代理关系有五种基本模式,单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医生与病人; 单个委托

12、人与多个代理人(复合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中央政府与若干家垄断信息厂商; 多个委托人(复合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数千个计算机个人用户与“国联在线”(ISP)公司; 多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保险市场上多家保险公司争夺投保人的竞争; 单个或多个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瞎子背瘸子后,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无论是哪种委托代理对策模型,代理人掌握委托人不了解的市场信息或私人信息,如政府不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资本家不了解经理的实际能力和工作努力程度等。 这样,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退让,最后达成双方接受的合同,以及在这个合同约束下的行

13、动,都可以看成是具有私人信息的局中人之间的对策及对策均衡的结果。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达成的合同称为均衡合同(契约)。,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他们二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 第一,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代理人的具体操作行为;第二,代理人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后的最终结果,因为代理人选择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一种随机变量,其分布状况取决于代理人的行为。由于存在该项条件,委托人不能完全根据对代理行为的观察结果来判断代理人的成绩。,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达成均衡合同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即所谓激励相容条件; 在具有“自然”干涉的情况下,代

14、理人履行合同责任后所获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定收益额,是为参与条件; 在代理人执行这个合同后,委托人所获收益最大化,采用其他合同都不能使委托人的收益超过或等于执行该合同所取得的效用,是为收益最大化条件。,对于委托人来说,只有使代理人行动效用最大化,才能获得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收益,然而,要使代理人采取效用最大化行为,必须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激励。,问题的转化,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转化为信息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 委托人设计一套信息激励机制,该机制能够使代理人在决策时不仅需要参考原有的信息,而且还需要参考由信息刺激机制发出的新信息,这种新信息能够使代理人不会因为隐瞒私人信息或显示虚假(或错

15、误)信息而获利,甚至有所损失,从而保证代理人无论是否隐瞒信息或是否采取“信息欺骗”行为,代理人所获的收益都是一样的,因而代理人没有必要隐瞒私人信息和采取“信息欺骗”行为,结果,最终也就保证了委托人的利益。,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提供合同,接受,不接受,选择行动,努力或不努力,自然,高,低,某些可 观测的 结果,代理人: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一起决定某些可观测的结果。,委托人:不能观测到代理人行动本身和自然本身,只能观测到结果。,委托人的问题是:设计一个激励合同以诱使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代理人,代理人,委托人,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设计一个激励合同

16、s(x),根据观测到的x对代理人今昔功能奖惩。风险规避或中性。 问题是:s(x)应具备什么特征? 效用函数:v( -s(x),A:表示代理人所有可选择行动的组合;风险规避或中性 a是代理人的一个特定行动; 效用函数:u(s(x)-c(a),委托人,代理人,自然,外生变量, :是的取值范围;,X(a, )由a, 决定的一个可观测结果。 (a, )由a, 决定的一个可观测货币收入(产出)。 是和a的严格增函,即工作约努力,边际产出越高,较高的代表较有利的自然状态。,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假定的分布函数G()、生产技术x(a,)和 (a,)以及效用函数都是共同知识,就是说,委托人和代理人在有关这些技术关系上的认识是一致的。 x(a,)是共同知识意味着,如果委托人能观测到,也就可以知道a,反之亦然。 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委托人的问题是选择a和s(x)最大化上述期望效用。 但委托人这样做时面临来自代理人的两个约束: 参与约束 激励相容约束。,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参与约束:代理人从接受合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