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7章节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885131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7章节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7章节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7章节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7章节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7章节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7章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7章节(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 经 系 统 生 理,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分成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轴突是突起的一部分,它往往很长,在获得髓鞘后则成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能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借助于兴奋冲动传导抵达末梢时突触前膜释放特殊的神经递质,而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改变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这一作用称为功能性作用;另一方面神经还能通过末梢经常释放某些物质,持续的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这一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称为营养性作用,这一作用主要在运动神经上进行。,二、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一)突触传递 神经元之间一般

2、是通过突触联系的。突触主要分为三类,如下图:,电镜下观察,突触由突触前膜(厚7nm)、突触间隙(20nm)和突触后膜(7nm)三部分构成。靠近前膜的轴浆内含有突触小泡,泡内有化学递质,如下图:,(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除经典的突触传递外,神经元间还存在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即在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有大量的结节状曲张体,其内有大量存储递质的小泡。曲张体与效应细胞并不直接接触,而是处在它们附近。当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其释放的递质通过弥散作用产生传递效应。,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需符合以下条件才能确认为递质: 1. 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含有合成递

3、质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 2. 递质贮存在神经末梢内突触小泡,当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的递质被释放入突触间隙。 3. 递质在突触间隙内弥散,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而发挥其生理效应。 4. 突触部位有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的环节。 5. 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该递质的作用。 神经递质可分为外周神经递质与中枢神经递质两类。,(一)外周神经递质,自主神经的递质主要有两种: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凡是释放乙酰胆碱的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而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自主神经系统神经末梢的化学传递如下图:,(二)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递质主要有四类:乙酰胆碱、 单胺类

4、、氨基酸类和肽类。 乙酰胆碱:脑内许多部位存在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它主要对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单胺类: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它们分布在黑质纹状体及延髓网状结构等部位,起相应的作用。 氨基酸类:主要有谷氨酸(兴奋性递质)、甘氨酸(抑制性递质)与-氨基丁酸(抑制性递质)。 肽类:有阿片样肽、胃肠肽及P物质等。,关于递质的释放和失活,在神经肌接头传递中已讲述。,(三)受体学说 递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受体是指神经元和效应细胞膜上能与递质结合的特殊结构。位于突触后膜与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后受体,位于突触前轴突末梢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1. 胆碱能受体,3. 突触前受

5、体 突触前受体存在于突触前轴突末梢上,其作用是调节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量。突触后膜受体和突触前膜受体均属于型受体,但前者属于1,后者属于2。,第二节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内有亿万个神经元,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现介绍几种主要的:,二、中枢兴奋,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必须通过反射弧的中枢部分。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的传布必须经过一次以上的突触接替,所以它比单纯在神经纤维上的冲动传导复杂。,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单向传布。 中枢延搁,又称突触延搁。 总和:在反射活动中,反射的传出效应常常是许多传入纤维一起兴奋,共同释放的递质产生的结果。 兴奋节律的改变:在反

6、射活动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相同。 后放:当作用于感受器的刺激停止后,传出冲动仍可延续一段时间。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三、中枢抑制: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一)突触后抑制 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产生的中枢抑制,称为突触后抑制。它一般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来完成的。 1.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发生超极化,不易发生兴奋,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这主要是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氯离子和钾离子的通透性升高,氯离子的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导致膜发生超极化所致

7、。,2.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 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二)突触前抑制,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丘脑的感觉分析功能 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除嗅觉外,各种感觉的传导通路均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而后投射到大脑皮质。在丘脑内,只对感觉进行粗糙的分析与综合,在大脑皮质才对感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综合。丘脑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分为两大系统,即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二、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 (一)体表感觉区 全身体表感觉的投射区域在中央后回。有以下规律: 1. 交叉性投射,即一侧体表的感觉传入投射到对侧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为双侧性。 2. 投射区域有一定的分野

8、,其安排大致像一个倒置的躯体,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3. 投射区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有关。 (二)本体感觉区 其投射区主要在中央沟的前壁,与中央前回非常靠近。,(三)内脏感觉区 内脏感觉传入主要向边缘系统皮质部位投射。 (四)视觉区 枕叶皮质的距状裂上、下缘是视觉的投射区域。 (五)听觉区 颞叶皮质的一定区域是听觉的投射区域,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是。 (六)嗅觉和味觉区 嗅觉在大脑皮质的投射区,随着动物的进化而愈益缩小。高等动物只有边缘叶的前底部区域与嗅觉功能有关。味觉投射区在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之下侧。,三、内脏感觉与痛觉 (一)内脏感觉的特点 由

9、内脏感受器的传入冲动所产生的感觉称为内脏感觉,它感受人体内环境的变化。 内脏感觉神经纤维的数目比一般体表感觉神经纤维的数目少,它混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中。 内脏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体内的自然刺激(如肺的牵张、血压的升降、血液的酸度等)。 内脏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一般不产生意识感觉,但传入冲动强烈时也可引起模糊的意识感觉。,(二)痛觉 皮肤痛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出现快痛和慢痛两种性质不同的痛觉。快痛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在刺激时很快产生,刺激撤除后很快消失。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强烈而又难忍受的“烧灼痛”,在刺激作用后半秒到一秒产生,刺激撤除后还会持续几秒钟,并伴有情绪、心血管与呼吸等方面的反应。 2. 内脏痛和牵涉痛:内脏痛传入神经走行在自主性神经干中,即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盆神经中。,内脏痛与皮肤痛相比较有以下特征: 持续、缓慢、定位不清楚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能使皮肤产生疼痛的刺激(切割、烧灼等),作用于内脏一般不致痛;而机械性牵张、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作用于内脏,则能产生疼痛。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身体体表的一定部位 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