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_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概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880126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6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_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安全生产_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安全生产_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安全生产_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安全生产_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_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_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概述(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主讲:陈桂成,目录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危险源的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风险管理,3.1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原理与作用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实施程序与内容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实施,3.1.1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原理与作用,1、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涵义 是指企业确定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总目标,通过层层分解、从上到下地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制订一系列对策措施,开展各项组织、协调,指导、激励和控制活动,最终实现总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 是全员参与管理,并根据工作目标来控制企业管理的一种民主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核心,是

2、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考核。,2、理论依据 目标设置理论 该理论认为: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的方向。,3、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的性 分权性 民主性 一是要制定一个既先进又可行的整体安全目标,即安全管理的总体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具体目标,使全体员工上下一致,目标明确,为完成和实现总目标共同努力。 *,二是将总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展开,制定各级、各部门直到每个员工的安全目标,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全方位覆盖的系统安全目标网络,并将权力下放,各级、各部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三是目标下到各部门以至每位员工,充分激励部门、员工的自

3、主积极性,同时,在目标制订和措施订立过程中,充分听取基层员工的意见,共同出谋划策,充分体现了民主,发挥全体员工的作用,真正形成人人参与安全的格局。,4、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作用 (1)充分体现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 (2)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素质 (3)促进在生产经营单位内推进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带动安全管理工作全面开展。,3.1.2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实施程序,上级,目标方针,目标管理 体系的建立,目标管理 的实施,成果的 评价,上级评定,权利下放,过程,下级,参与制定,自我评定,自我控制,实行 奖惩,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程序,管理步骤: 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目标管理的实施成果的评价实

4、行奖惩,3.1.2.1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体系的建立,包括: 安全生产目标体系 保证措施体系,安全生产目标体系建立,(1)目标 就是某单位、某团体、某人所从事的某项工作、某一活动,在未来的某一时间内,预期取得的结果。* 安全生产目标值(可根据实际设定)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宗数和伤亡程度指标,以及职业危害作业点合格率等 安全生产投入指标 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数据指标 安全生产效益指标,(2)安全生产目标的展开 企业应把安全生产目标的展开过程,组织成为动员各部门和全体从业人员实现安全生产目标集中力量献策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3、保证体系的建立 就是保证每个目标都能实现的具体措施。 主要包

5、括各类安全措施。(P59) 可从下列有关方面考虑: 组织、制度;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班组建设;信息管理;竞赛评比和考核评价;奖惩。,4、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体系的展开 单位负责人 部门负责人 小组负责人 每个职工,总目标,保证措施,部门目标,保证措施,小组目标,保证措施,个人目标,保证措施,自上而下的层层分解,安全生产目标展开与保证体系*,自下而上的层层保证,细分化,细分化,细分化,总目标,生产计划科,基建科,供销科,技术科,设备、动力,工艺科,总工力,人事、劳资,教育科,安全生产目标横向展开图,生产计划科,供销科,生产经营单位目标,车间(科室)目标,工段(班组)目标,个人目标

6、,总目标,分目标,子目标,安全生产目标纵向展开图,3.1.2.2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实施,具体做法: (1)建立安全生产目标分级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2)分别建立和落实安全保证措施; (3)建立各级目标管理组织; (4)制作安全生产目标卡;(P62) (5)将目标化整为零,采用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法逐一实施。,3.1.2.3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评价与考核,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是发挥目标管理激励作用的最终体现 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要切实兑现,使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具有严肃性和持久性。,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归纳 一、根据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将一个时期的安全生产目

7、的和任务确立为企业安全生产的努力和奋斗目标。 二、将企业总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到基层,直至每一位员工(确立各自的目标),并建立目标保证措施体系。 三、建立各级目标管理组织,组织目标管理的实施,确保层层自我管理和约束。 四、进行目标的评价、考核,并根据结果予以奖惩。,3.2 危险源的管理,目录 危险源的分类 危险源的评定 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事故应急管理,危险源是事故发生过程中能量与物质释放的主体,中石油兰州石化爆炸事故,中石油兰州石化爆炸后一片狼籍,有效控制危险源,对于确保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保障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2.1 危险源的分类,1、危险源的含

8、义 (1)危险源的定义 危险源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系统安全研究认为危险源的存在是伤亡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伤亡事故就是设法消除、控制危险源。,(2)危险源引发事故的三个构成要素 潜在危险性 存在的条件 触发因素 潜在危险性即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即: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注:还应包括危险物质自身的危害性。如:毒性大小)* 存在的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如物质的温度、压力

9、、盛装容器的坚固性等),危险源分类,第一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2、第一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的定义 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看作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能量或危险物质在事故致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1)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如变电所、供热锅炉等); 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如起重、提升机械等); 3)能量载体(机械运动部件、汽车等); 4)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场所、设备(充满爆炸气体的空间等);,(2)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5)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

10、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场、设备(如压力设置、设备); 6)危险物质(如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 7)生产、加工、储存和废弃处理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如炸药加工等); 8)人体接触能导致人体能伤害的物体(工件的毛刺、锐角等); 表3-3 伤害事故类型与第一类危险源(P65),(3)第一类危险源危害后果的影响因素 1)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数量) 2)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强度; 3)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 4)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 根据上述定理,提示和启示我们,作为企业,当无法完全消防危险源的情况下。为防范事故对人员的伤害可从减少能量和危险物质的数量(限量) ,控

11、制其强度(如电压高低),更换材料(危险性能低),以及控制影响范围(如爆炸品存放位置)等方面来考虑。使万一真发生意外释放等事故后,危险源对事故造成的危害(后果)尽可能小。举例:如烟花炮竹厂事故教训(10倍的数量存放)。* 提示:并非所有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都是危险源。只有其危险性超过一定限度的危险源才算作真正的危险源。,3、第二类危险源 (1)定义 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2)常见的第二类危险源 1)人的因素不安全行为(或失误)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违章指挥 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其他失误行为(误动作),2)物的因

12、素 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 机械设备和物质等明显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缺乏安全装置或不合要求) 3)环境因素 系统运行的物理环境(如通风、温度等) * 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3)第二类危险源的特点 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没有第一类,则第二类危险源往往就不存在)(如两类抵触的危险物品混放) 决定了事故的可能性。出现的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3.2.1.3危险源与事故发生的关联性,(1)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3)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4)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3、大小。 (5)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3.2.2危险源辩识,危险源在没有触发前,往往是潜在的,不易被认识和重视,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辩识(即分析界定)*,危险源辨识对危险源的分析和界定。(看是否真正属于危险源,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消除或控制) 1、危险源辩识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哪些部分、区域是危险源; (2)分析确定危险源的危险性质、危害程度、及触发因素等; (3)为有效控制事故,作出决策提供必要的、科学的、可靠的依据。,2、危险源辨识的程序与内容,分析系统的确定,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的分析,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危险源等级划分,分析

14、系统确定系统中要进行危险源调查的部份(划分)。 (1)危险源的调查 (P68) 生产工艺设备及材料情况;(工艺布置、设备名称等、设备本质安全性、设备缺陷等) 作业环境;(通道、布局、布置) 操作状况;(操作过程中的危险状况、接触频率等) 事故情况和教训;(过去事故情况,应急措施等)* 安全防护(危险场所有否安全防护措施),(2)危险区域的界定 以危险源点为核心加上防护范围即为危险区域。(P68) (3)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分析 1)存在条件包括:储存条件(堆放,通风等)、物理状态参数、设备状况(完好状态)、防护条件(防护措施)、操作条件(水平、失误机率)、管理条件等。 2)触发因素人为因素(个人

15、因素和管理因素)和自然因素。 *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是危险源辨识的重要环节。,(4)潜在危险性分析 决定因素: 1)危险源的能量强度 2)危险物质的量 以上两因素决定危险性的大小。,(5)危险源等级划分(评价) 危险源分级按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控制难易程序度和事故可能造成损失情况进行综合分级。 评价危险源的危险性主要方法有后果分析和划分危险等级两种方法。划分等级方法是一种简单易行,得到广泛应用的方法。 要根据实际而定,不同的行业可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如航空工业企业采取列举法划分 P70) 划分的原则是突出重点,便于控制管理。,3.2.3重大危险源辩识,(1)、重大危险源的含义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根据国家标准的改变,重大危险源特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几个名词: 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分为八大类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气体、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腐蚀品等) ) 单元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