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873211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企云13()一站式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平台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 1.智能感知技术与智能终端 1.1物联网智能感知终端平台系统与应用验证(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 研究物联网平台化智能感知终端技术,为物联网应用提供嵌入式智能终端处理系统平台,探索解决感知终端基础软硬件碎片化难题的方法。研究物联网终端轻量级计算架构技术、 感知数据的终端存储技术、实时高效感知数据的终端处理技术, 支持感知信息智能处理终端化。研发轻量级、低成本、低功耗、平台化可重构处理终端系统,研究多传感器集成、多传感信息融合处理,信息收发与控制、M2M 终端协同

2、、能耗管理、基于 WEB 的跨终端信息交互与协同操作技术等,实现终端的自主协同、自主智能处理和控制。基于感知终端平台系统,研发基于自主芯片的物联网智能感知终端,选择典型城市场景进行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突破物联网感知终端平台系统架构技术,形成开 源硬件平台,支持感知信息智能处理本地化,实现感知信息 80% 端处理;突破面向多源感知信息智能处理的软硬件融合片上系统 技术,支持 10 种以上传感器统一接口与数据融合,支持用户二次开发,针对应用场景驱动的终端结构定制和性能优化技术,终端 智能信息处理效能比提升 30%。感知终端系统支持具有通讯、存储、安全防护和信息处理功能,采用自主 CPU、通信单

3、元等核心芯片;低功耗、低速率场景下实现待机 10 年。研发自主可控的物联网终端系统,选择 12 座城市开展应用验证,物联网终端铺设不少于 3 千台套。申请系列专利,并完成若干国家或行业标准(送审稿)。 1.2物联网终端评测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标准化(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 针对当前物联网系统缺乏核心设备统一的质量评 估与认证体系的问题,从终端功能完整性、性能符合性、协议标 准符合性、兼容性、安全可靠等关键指标入手,提出安全测试与 风险评估等关键评测标准,构建覆盖协议一致性测试、互操作性 测试、标识符合性测试的物联网终端评测框架;研究故障注入、 旁路分析等设备安全性评测技术,建立安全分级策略模型

4、,建立 物联网终端安全与风险评估评测方法;自主研发智慧城市典型应 用物联网关键设备质量评测标准化平台,为物联网智能终端提供 关键评测技术和评测服务并建立自主可控的评测流程。 考核指标: 建立物联网核心设备质量评估与认证公共服务平 台,实现高覆盖率不低于 96%、低误/漏检率不高于 10%、快速收敛的安全性检查。依托所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不少于 150 个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和物联网终端进行安全与质量评测。基于自主可控的软硬件系统建立一套评测流程和平台,评测内容包括可靠 性、可用性、适应性等不少于 100 个功能和性能主要指标。实现不少于 10 种设备漏洞与故障注入机制,能够进行比特级关键信息泄露

5、追踪,提供终端级失效模式和性能退化描述。搭建一套物联网终端评测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套支撑该标准的评测技术,申请系列专利,并完成若干国家标准(送审稿)或国际标准提案。 2.物联泛在接入技术与融合系统 2.1应用驱动的异质物联网系统互联平台架构关键技术研究 及验证(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 面向智慧城市的各种典型应用场景,分析不同典 型场景下的应用需求、业务特征和部署要求;研究面向智慧城市 和物联网应用的物联网控制与复用技术,支持广域接入的跨行业 设备联接管理技术,突破异质网络虚拟化、异质网络数据交换与 信息传输技术难题,突破物联网架构理论,支持网络、计算和存 储资源的统一抽象管理,研制支持异

6、质网元互联的自主可控硬件 系统以及应用驱动网络系统,设计与开发异质物联网互联协议体 系及网络平台;在城市基础设施监控、视频监控和车联网等典型 智慧城市应用中,部署异质物联网互联平台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形成一套完整的支持物联网异质网络互联的模型、 方法和自主创新的应用驱动物联网架构,支持不少于 8 种物联网协议,网络利用率大于 90%,用户接入服务双向延迟(不包括线路物理延迟时)小于 5ms;自主研发支持物联网统一互联设备及配套软件,要求具备大于百亿设备互联能力,针对城市基础设施监控、视频监控、车联网应用开展百万级的应用示范,在项目执行期内互联解决方案形成不少于 2 亿的泛用户覆盖。完成不

7、少于20 项物联网互联领域的国家标准(送审稿)或国际标准提案,申请系列专利。 2.2物联网智能开放服务运行支撑系统(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 研究面向智能开放服务的物联网系统架构;研究 分布式的物联网资源标识和物体描述融合解析技术;研究面向智 能开放服务的物联网中间件技术;研究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联网智 能开放服务运行支撑系统,构建城市级物联网基础设施;研究面 向典型应用领域的智能开放服务应用平台,并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提出面向物联网智能开放服务平台的智慧物联网 开放架构,支持接入不少于 1000 万个多维度物体开放能力,面向开放服务的可开放能力数量不少于 1 万个。建立 1 套自主知识产

8、权的分布式物体标识解析网络,支持去中心化解析,支持跨域统 一映射,全网每秒解析能力不少于 100 万,本地解析时延达到毫秒级,解析成功率大于 99%。研制面向智能开放服务的分布式物联网中间件,支持物联网异构物体资源统一建模,提供对物体多 种服务自动生成能力,支持面向物体的多粒度服务应用。基于自 主可控技术和产品研制可重构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共性支撑原型系 统,在“一带一路”等城市(群)建设城市级物联网基础设施。 面向工业物流、危险品监管、铁路运输、社区安防等不少于 4 个行业或领域,搭建可支持百万级用户接入的应用示范。申请系列专利,并完成若干国家标准(送审稿)和若干国际标准提案。 3.城市建模技术

9、与动态认知系统 3.1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技术与体系(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 研究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指标体系、多观测耦合模式和时空信息感知服务接口,突破点面观测能力动态认知与关 联协同技术,形成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技术体系与标准规范;研究基于光场混合相机阵列的城市及密集人群多尺度智能光场视频 成像与分析技术,实现对人车物的三维光场感知;研究面向城市突发事件监测的室内地下精细场景时空感知技术与设备,实现城 市街区应急场景高精度在线感知;研制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服务系统,实现城市感知资源的集成管理与即时服务,开展面向城市 群至街区尺度的暴雨内涝等重大自然灾害、区域交通和江河湖等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网

10、构建及示范,提升城市要素综合感知能力。 考核指标: 制定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国际标准不少于 3 项,城市感知网观测能力时空认知准确率提升至 90%,城市不透水面和土壤水分等要素时空无缝感知分辨率达米级,覆盖范围不小于1 万平方公里;实现十亿像素级的多尺度超高分辨率光场实时视频观测,彩色光场图像和深度更新帧率不低于 15fps;城市新型感知设备不少于 3 种,室内地下场景时空感知精度达厘米级;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服务系统需运行在自主可控环境上,且能统一接入 6 类观测平台,物联观测接口协议不少于 10 种,构建多尺度综合感知服务系统应用示范不少于 3 类;撰写相应专著,申请系列专利。 3.2城市空间

11、采集、建模与虚实融合动态仿真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 研究城市空间时空场景在线采集与虚实融合技术, 研究基于物联网信息的城市日常管理数据汇聚融合,研究实时视觉数据的匹配融合,实现虚实融合多角度漫游展示体系;研究运动影像与城市信息的空间融合,研究建筑、街道、植被、树木及行人、车辆等城市数据的点云与结构重建以及语义建模,研究城市空间事件的动态仿真技术,建立新一代智慧城市虚实融合动态仿真平台;基于物联网研究城市空间多维可视数据的采集,构建城市虚实融合的多尺度仿真平台,为城市运维预测和评估提供支撑,并开展多种类型的智慧城市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基于自主可控软硬件技术和产品,形成 1 套大数

12、据驱动的城市复杂动态场景高效建模与虚实融合准确绘制技术体系,可处理鱼眼、超广角等大变形视觉数据的虚实融合,支持不少于 1000 路视频流、不少于 10 种城市日常管理数据的三维融合; 城市场景的三维语义建模最大相对几何误差小于 1%,影像、深度和点云等场景多源数据的分割错误率小于 5%,识别准确度大于 80%;城市多尺度虚实融合场景不少于 400 平方公里,支持多级LOD,场景面片规模不小于 10 亿个,屏幕刷新率每秒不小于50 帧,实现不少于 5 种的城市空间事件仿真。支持制造厂商、第三方专业服务提供商、终端用户等开展多种类型的研发、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在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城市生

13、活、 公共安全等行业推广应用 20 个以上的典型案例,并取得显著成效。申请系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3.3城市多规数据融合与动态认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 以城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编制、实施、评估的支撑平台为对象,研究构建自主可控的高精度城市全域、时空数字现状图的多元数据融合技术和多规差异消除技术;研究城镇开发边界、生态控制线等精细划定与管控技术;研究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信息模型的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多源多模态数据实时精准获取技术和大数据支撑下城市发展状态动态认知技术;研究构建满足国家、省、市三级联动要求的多规数据融合与动态认知平台, 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基于自主

14、可控软硬件技术和产品,建立 500TB 以上城市级高精度全域、时空数字现状库和规划库,消除多规差异。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实现 2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级城镇开发边界、生态控制线的精细划定和实施过程精准管控。建立面向城市规划设计的建筑信息 模型数据标准,实现模型自动合规性检查和大场景显示。构建一 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发展状态动态认知的指标体系及算法模型,搭建自主创新的超大规模数据计算框架,实现不少于 10 类城市数据融合,精度达到 95%以上。在不少于 10 个省、市开展平台示范应用。申请系列专利,并完成若干国家或行业标准(送审稿)。 4.城市综合决策技

15、术与智能服务平台 4.1智慧城市的群体态势辨识与服务计算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 面向城市和城市群多系统多要素耦合的多维数据 空间特性,研究多域全时大数据深度关联和高效聚合技术,建立 大流量、强实时的数据涌动模型和知识发现模型,解析时变系统 动态演化规律,辨识和预测城市和城市群系统运行态势;研究可 信服务协同计算理论,建立跨域跨组织的网络资源共享和服务协 作模型,支持大规模、高并发、强实时协同服务计算;研究服务 行为适配与环境敏感的主动服务理论,提供动态可伸缩的微服务 优化组合,实现服务高效协同和快速响应。研究多行业知识和系 统集成的体系架构,建立可信服务计算平台,为城市和跨城市群跨行业的管理服务提供软件系统、开发环境和典型示范。 考核指标: 建立面向城市和城市群的运行态势智能感知、服 务协同的理论模型和技术体系框架。基于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