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_交通安全基本理论论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870724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_交通安全基本理论论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安全生产_交通安全基本理论论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安全生产_交通安全基本理论论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安全生产_交通安全基本理论论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安全生产_交通安全基本理论论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_交通安全基本理论论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_交通安全基本理论论述(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7/3,1,交通安全工程 Transportation safety Engineering 第二章 交通安全基本理论,课程组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2019/7/3,2,本章基本内容,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节 事故预防理论 第三节 可靠性理论,2019/7/3,3,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一、事故致因理论的提出 二、事故频发倾向论 三、事故因果连锁论 四、能量意外释放论 五、系统理论 六、变化的观点,2019/7/3,4,提出的依据: 事故发生的因果性。 思考问题的切入点: “从事故学习事故”:为了防止事故,要知道事故为什么发生,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防止事故的发生。 为什么被称

2、为事故致因理论? 研究如何通过消除、控制事故致因因素来防止事故的发生。,一、事故致因理论的提出,2019/7/3,5,理论发展的基础: 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生产方式、增强人们对事物规律性的认知能力。 伴随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2019/7/3,6,理论发展的历程: 1919年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1936年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1949年提出了流行病学方法 1961年提出了能量转移论 1969年提出了瑟利模型,1978年对该模型修正 1972年提出了人失误的一般模型,扰动起源事故理论 1975年提出了“变化一失误”模型 1

3、980年提出了“变化论”模型 1981年提出了“作用变化与作用连锁”模型 到目前为止,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还没有给出对于事故致因进行预测、预防的普遍而有效的方法。,2019/7/3,7,有两个基本观点: 1、事故频发倾向 2、事故遭遇倾向,二、事故频发倾向论,2019/7/3,8,事故频发倾向: 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对事故频发倾向者可以测试出: 对于发生事故次数较多、可能是事故频发倾向者的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测试来判别。,1、事故频发倾向,2019/7/3,9,事故频发倾向者具有的性格特征,感情冲动,容易兴奋; 脾气暴躁; 厌倦工作、没有耐心; 慌慌

4、张张、不沉着; 动作生硬而工作效率低; 喜怒无常、感情多变; 理解能力低,判断和思考能力差; 极度喜悦和悲伤; 缺乏自制力; 处理问题轻率、冒失; 运动神经迟钝,动作不灵活。,2019/7/3,10,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 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事故发生与作业条件有关。当从事有规则的、重复性作业时,事故倾向较为明显。 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有关。 对于一些危险性高的职业,作业人员要有一个适应期间,在此期间内新工人容易发生事故。,2019/7/3,11,3、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自事故频发倾向提出,关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有争

5、议。 从职业适应性角度,当人员的素质不符合职业操作要求时,就容易失误,产生不安全行为,而导致事故。 事故遭遇倾向是对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修正。,2019/7/3,12,三、事故因果连锁论,事故的原因包括三个层次: 直接原因 间接原因 基本原因 由于对事故的各层次的原因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事故因果连锁论。 常用事故因果连锁的形式来表达某种事故致因理论。,2019/7/3,13,重点介绍: 1、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论 2、轨迹交叉论 3、管理失误论 4、北川彻三德事故因果连锁,2019/7/3,14,1、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论,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 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之间及与事故

6、、伤害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连锁关系。 该理论认为: 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发生在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2019/7/3,15,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海因里希描述的事件连锁关系,2019/7/3,16,事故因果连锁关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2019/7/3,17,2、轨迹交叉论,对海因里希提出观点的质疑: 几乎所有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斯奇巴(Ski

7、ba)提出: 操作人员与机械设备两种因素都对事故的发生有影响,只有当两种因素同时出现时,才能发生事故。 轨迹交叉论认为: 事故的发生受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影响。 事故发展进程中,人因素的运动轨迹与物因素的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2019/7/3,18,轨迹交叉论事故模型,2019/7/3,19,对轨迹交叉论的总结,许多情况下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又互为因果。实际的事故并非简单地按照上述的人、物两条轨迹进行,而是呈现非常复杂的因果关系。 轨迹交叉论强调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通过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的发

8、生。 为了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同时采取措施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2019/7/3,20,3、管理失误论,在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轮、轨迹交叉论的基础上,指出管理在企业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管理失误论: 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 亚当斯的事故因果连锁,2019/7/3,21,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2019/7/3,22,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说明,损失:包括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坏。可以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事故:人、物与能量体接触,且超过了可接受的限度。可采取措施避免接触,防止能量释放。 直接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通过预测、发现直接原因,查找基本原因。

9、 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和工作原因。需要有效地控制。 基本措施:管理控制。,2019/7/3,23,亚当斯的事故因果连锁,将事故的直接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现场失误,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的性质。 现场失误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及事故预防工作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 管理失误反映企业管理体制问题。,2019/7/3,24,亚当斯的事故因果连锁描述,2019/7/3,25,4、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从四个方面探讨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技术原因 教育原因 身体原因 精神原因,2019/7/3,26,事故的基本原因,事故的基本原因包括下述三个方面: 管理原因 学校教育

10、原因 社会或历史原因 管理原因可以由企业内部解决,而后两种原因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解决。,2019/7/3,27,四、能量意外释放论,1961年吉布森(Gibson)、1966年哈登(Haddon)等人提出。 基本观点: 不希望或异常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即人受伤害的原因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 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2019/7/3,28,系统间能量的传递,2019/7/3,29,因能量引起的伤害分类,在能量意外释放论中,把能量引起的伤害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伤害: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的损伤阈值的能量而产生的。 第二类伤害: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11、2019/7/3,30,影响能量意外释放造成伤害或事故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造成伤害及事故,主要取决于: 人所接触的能量的大小 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频率 力的集中程度 受伤害的部位 屏障设置的早晚,2019/7/3,31,预防事故的切入点,防止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意外释放,防止人体接触能量。 要经常注意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流动、转换,以及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作用,防止发生能量的意外释放或逸出。,2019/7/3,32,分析事故致因的基本方法,确认某个系统内的所有能量源; 确定可能遭受该能量伤害的人员及伤害的可能严重程度; 确定控制该类能量不正常或不期望转移的方法。,2019/7/3,3

12、3,防止能量以外释放的屏蔽措施,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 限制能量 防止能量蓄积 缓慢地释放能量 设置屏蔽设施 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 信息形式的屏蔽,2019/7/3,34,五、系统理论,把人-机-环境作为一个系统,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中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 系统理论特别关注对人的特性的研究。 系统理论认为,事故来自人的行为与机械特性间的不协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系统理论有多种事故致因模型,瑟利模型、安德森模型具有代表性。,2019/7/3,35,1、瑟利模型,由美国人瑟利(J.Surry)提出 一个典型的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分析事故致因的理论

13、。 该模型把事故的发生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危险出现阶段:形成潜在危险。 危险释放阶段:危险由潜在状态变为现实状态。,2019/7/3,36,瑟利模型,2019/7/3,37,事故预防的思路,采用技术的手段 使危险状态充分地显现出来。使操作者能够有更好的机会感觉到危险的出现或释放。 通过培训和教育的手段 提高人感觉危险信号的敏感性,准确理解含义,提高抗干扰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系统及其辅助设施的设计 使人在做出正确的决策后,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做出行为响应,并能够迅速、敏捷、正确地做出行为响应。,2019/7/3,38,2、安德森模型,瑟利模型研究的不足: 在客观已经存在潜在危险的情况下,人

14、与危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反馈和调整控制的问题。没有探究何以会产生潜在危险,没有涉及机械及其周围环境的运行过程。 安德森等人对瑟利模型的修正: 增加了一组问题,危险线索的来源及可察觉性,运行系统内的波动(机械运行过程及环境状况的不稳定性),以及控制或减少这些波动使之与人的行为的波动相一致。,2019/7/3,39,安德森模型,2019/7/3,40,对事故调查的指导; 对事故预防的指导: 从机械和操作者两个方面。,系统理论的指导意义,2019/7/3,41,六、变化的观点,从动态和变化的观点阐述事故的致因。 三个有代表的理论: 扰动起源事故理论(P理论) 变化失误模型 作用变化与作用连锁模型,20

15、19/7/3,42,1、扰动起源事故理论(P理论),生产活动由一组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向某种预期的或不测的结果的相继出现的事件组成。 生产活动是在一种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中进行的,在事件的稳定运动中向预期的方向发展。 生产系统会受外界影响,这种影响为扰动,扰动作用于行为者(引起事件的人或物)。 当行为者能够适应不超过其承受能力的扰动时,生产系统可以维持动态平衡而不发生事故。否则,出现事故过程。 事故过程中,一次引起其他变化或能量释放,作用于下一个行为者,形成连锁反应。 如果下一行为者能够承受冲击,则依据行为者的条件、事件的自然法则,过程继续进行。,2019/7/3,43,2、变化失误模型,又称变化分

16、析方法。 主要观点: 运行系统中与能量和失误相对应的变化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没有变化就没有事故。 人们能感觉到变化的存在,也能采用一些基本的反馈方法去探测那些有可能引起事故的变化。 对变化的敏感程度,是衡量各级企业领导和专业安全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并非所有的变化均能导致事故,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能够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2019/7/3,44,应用变化分析方法主要情况,主要有两种情况: 当观察到系统发生的变化时,探求这种变化是否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果是,则寻找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当观察到某些不良后果后,先探求是哪些变化导致了这种后果的产生,进而寻找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2019/7/3,45,考虑的变化类型,在变化分析中,常见的变化有以下9类: 计划的变化和未计划的变化 实际的变化和潜在的变化 时间的变化 技术的变化 人的变化 社会的变化 组织的变化 操作的变化 宏观的变化和微观的变化,2019/7/3,46,寻找变化的途径,可由下列因素的现在状态、以前状态的差异来发现变化: 对象物、防护装置,能量等 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