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1]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8707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年整理]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年整理]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和平衡等机能能力的统称为身体素质。体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所能承受的体育活动的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三部分,与技能相对。体适能指身体适应能力,可分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 。包括心肺耐力、肌力、肌肉耐力、柔韧性和体成分五部分。力量素质是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基础,被称为素质的素质。力量素质的表现:1、绝对肌力/肌肉力量 2、相对肌力/比肌力 3、肌肉爆发力 4、力量耐力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1、肌肉的形态和结构 2、神经调节机能状态 3、年龄与性别 4、体重常见力量训练方法:静力性练习、动力性练习、超等长练习、等动练习、电

2、刺激等。一般力量练习:徒手和器械练习专项力量练习:与专项运动的动作结构、发力大小、发力的时间和供能特点相似的力量练习。一般力量练习和专项力量练习的区别和联系:区别:简单动作练习中获得的力量练习效果很难转移到复杂动作中。一般力量提高了专项力量不一定提高。联系:对某些项目说,一般力量是专项力量的基础。发展力量遵循原则:1、超负荷原则 2、专门性原则 3、有序性原则 4、全面原则:最大重复次数,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速度素质:是人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决定短跑速度的因素:1、步频 2、步长 3、肌肉的放松能力 4、短跑技术 5、反应速度耐力素质:指人

3、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运动能力,也称为抗疲劳能力。耐力素质分类:1、按运动时的外部表现划分: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静力耐力等;2、按该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器官划分:呼吸循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及全身耐力等;3、按参加运动时能量供应的特点划分: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4、按运动的性质划分: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等有氧耐力:是机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进行长时间运动的能力。有氧耐力生理学基础:1、 氧运输系统(机体把氧气从体外运输到肌肉组织的整个系统,包括呼吸、血液和循环系统。)2、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肌纤维类型的影响,慢肌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多、体积大,酶活性高,对氧的利用能力强)3、耐高温能力(体

4、温过高使肌细胞中有阳氧化酶的活性下降,有氧代谢水平下降;皮肤血流量增加,肌肉内血流量减少;大量出汗,体内水分丢失,内环境平衡被破坏)评价有氧耐力的生理学指标:1、最大摄氧量(人体在心肺功能被充分动员时,单位时间摄入并被机体利用的最大的氧气量,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2、无氧阈/乳酸阈(人体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由有氧氧化分解供能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供能的临界点)有氧耐力机制:1、中枢机制:心输出量 2、外周机制:肌纤维对氧的利用。有氧耐力训练方法:1、持续练习法 2、间断练习法。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元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1、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

5、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2、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3、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脑细胞对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因素)无氧耐力训练方法1、间歇训练法(发展无氧耐力最常用的训练方法)2、缺氧训练(在减少吸气或憋气条件下进行的练习,其目的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区别和联系:有氧耐力:是机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进行长时间运动的能力。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元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区别:有氧耐力是机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无氧耐力是机体依靠糖酵解供能。联

6、系:良好的有氧能力可加快运动疲劳的清除,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提高机体清除乳酸的能力(无氧耐力产生乳酸)灵敏素质是指人迅速改变体位和随机应这的能力。 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1、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其分析综合能力 2、各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 3、掌握的运动技能及其他身体素质水平 柔韧素质是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1、关节的构造及其周围组织的伸展性 2、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发展柔韧素质的训练:1、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的训练 2、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3、柔韧性练习与为量训练相结合 4、柔韧练习与训练课的准备活动相结合 5、柔韧练习要注意年龄特征并要持之以恒运动过程人体

7、机能变化五阶段: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恢复。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的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1、准备状态型 2、起赛热症型 3、起赛冷淡型 准备活动指在运动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和促进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 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3、使体温升高,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 4、调整赛前状态。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

8、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极点产生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 pH 值朝酸性方向偏移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极点出现以后,如果继续坚持运动,一段时间后身体不适的感觉消失,机体重新出现呼吸均匀自如、动作轻松有力、精神振奋的现象,这种状态称为重新振奋又叫“第二次呼吸”。重新振奋产生原因:生理惰性被克服、极点引起的运动强度下降,使机体对氧的需求量减少,也减少了传向大脑皮质的强烈神经冲动刺激。在运动过程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9、后,人体的机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状态,称稳定工作状态。稳定工作状态分类:1、真稳定工作状态(在进行强度小、时间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2、假稳定工作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的状态)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疲劳的分类:疲劳发生部位(全身性疲劳、局部疲劳)疲劳发生机理与表现(中枢

10、性疲劳、外周性疲劳、混合性疲劳)运动性疲劳学说:“衰竭学说” “堵塞学说”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保护性抑制学说” “突变理论” “自由及损伤学说”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恢复过程的阶段: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恢复过程的三阶段特点:1、第一阶段:消耗占优势,消耗恢复;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2、第二阶段: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3、第三阶段: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

11、过原来水平。 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称超量恢复。促进恢复的措施:1、运动性手段(积极性休息、整理活动) 2、睡眠 3、物理学手段 4、营养学手段(能源物质的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的补充)运动强度是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时所能完成的输出功率。评定运动强度的常用生理学指标:心率、耗氧量、血乳酸、能量代谢当量。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1、骨骼特征 :运动训练骨密度2、骨骼肌特征:运动训练肌肉的功能性肥大和肌力增加。机制:可能与运动导致肌肉组织的卫星细胞、生长因子和 RNA 等细胞和物质的增加有关。 3、血液循环特征:运

12、动训练运动员心脏,主要是心肌的肥厚和心腔扩大。运动训练窦性心动徐缓4、呼吸机能特征:安静状态运动员的肺活量明显高于普通人,呼吸频率减少,呼吸深度增加,但肺通气量一般并无差异。在完成定量运动负荷时:运动员更表现出与普通人较大的机能差异。运动员肌肉活动的程度较小,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能较好地协同工作,因而,肌电放电节律清晰,肌电振幅和积分值较小。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其身体机能变化符合动员快、反应小和恢复快的特点。采用的生理学指标:心率、动脉血压、血乳酸、PWC170 等在完成最大运动负荷时:机体需全力以赴去克服运动阻力,此时,运动员表现出远远高于普通人的机能水平。训练水平较高运动员,其身体机能反

13、应符合动员快、幅度大和恢复快的特点。采用的指标:最大心率、最大摄氧量、最大血乳酸等。 运动疲劳判断指标:自我感觉、观察法、基础心率,血压体位反射,闪光频率融合,肺活量,两点皮肤阈值等过度疲劳判断指标:心率、尿蛋白、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最大摄氧量、PWC170、无氧工作能力、免疫功能指标、心电图、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醇、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等人体机能评定常用指标:1、身体形态学指标 2、生理学评定指标(运动、循环、呼吸、和中枢神经等系统)生理学指标在运动实践中的作用:1、监控训练强度 2、评价训练效果 3、监控运动员的机能状态 4、用于运动员选材运动效果:指运动训练引起的人体的形态、结构、

14、生物化学和机能的变化生理学指标评定注意问题:1、选择符合运动专项生理学特点的指标 2、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和自然下降现象 3、生理学指标反映训练效果的局限性 4、注意的可比性 5、结合运动成绩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与评定高原是一种低气压、低氧、高寒和高紫外线辐射的特殊环境,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会产生一系列特殊的应激刺激作用,其中低氧刺激对人体的影响最为明显。1、最大摄氧量(海拔高度升,最大摄氧量下降;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因海拔高度及运动项目不同而有所差异)2、肺通气量(在高原缺氧时,同时存在通气加快和减慢的相互对抗的两种调节机制)3、心血管反应(到高原初,心率和心输出量增加,每搏输出量不变。高原期

15、间,动脉血压增加与去甲肾上腺素量增加有关)4、高原反应症(初到高原,机体因缺氧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会出现头痛和呼吸困难等所谓急性高山病)高原服习: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高原适应:人体对高原环境的长期服习过程。调节机制:1、肺通气量的增加和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2、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成增加以及局部循环和细胞代谢的变化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1、呼吸系统(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加大、最大摄氧量下降)2、血液系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变形能力、血乳酸变化)3、心血管系统(长期高原应激引起副交感神经调

16、节增强的影响、高原居住的居民其血压略高于平原居民)4、骨骼肌(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和酶活性、.肌红蛋白浓度体重和体成分肌肉缓冲能力)5、免疫系统6、内分泌系统(缺氧结合运动训练,使尿内儿茶酚胺排出、血清睾酮和皮质醇)高原训练的要素:1、适宜海拔高度 2、适宜训练强度 3、训练持续时间 4、出现最佳训练效果的时间 5、训练效果评价 6、训练方法与手段800 米跑 马拉松功能系统 乳酸系统 有氧系统代谢类型 无氧代谢 有氧代谢速度 迅速 慢供能物质 糖元/肌糖原酵解 糖、脂肪和蛋白质有氧氧化ATP 生成 ATP 生成有限 ATP 生成足量乳酸产生 产生乳酸,导致肌肉疲劳 没有导致疲劳的乳酸产生说明动强度大,持续时间稍长,运动中募集的肌纤维主要是快肌纤维,肌糖原的无氧酵解是无氧耐力运动中主要的供能方式慢肌纤维百分比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