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路基-桥梁-隧道)-secret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843181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14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路基-桥梁-隧道)-secre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路基-桥梁-隧道)-secre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路基-桥梁-隧道)-secre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路基-桥梁-隧道)-secre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路基-桥梁-隧道)-secre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路基-桥梁-隧道)-secre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路基-桥梁-隧道)-secret(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公司所属各单位:为全面贯彻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对公路项目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并落实相关的建设管理要求,安全质量部根据现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施工安全技术规程、施工技术指南,以及项目施工中存在的一些质量通病,特编制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并要求各在建公路项目通过认真的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学习,采用实物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强化防范质量通病的思想教育,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附表:公路工程常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二一四年二月十六日第一章 软基处理 一、填方路基施工后沉降迅速或不均匀沉陷 1、形成原因: (1)粉喷桩、挤密碎

2、石桩、塑料排水板打入深度、间距达不到设计要求。 (2)粉喷桩复搅深度达不到要求或喷粉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3)挤密碎石桩未进行反插。 (4)预压或超载预压沉降未稳定,即卸载。 (5)软基处理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6)桩未打穿软弱层。 2、防治措施: (1)粉喷桩、挤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寸丁入深度、间距应达到设计要求。 (2)粉喷桩应整桩复搅,喷粉量应达到设计要求。 (3)挤密碎石桩应进行反插。 (4)应进行连续的沉降观测,待沉降稳定后方可卸载。 (5)在现场进行试桩,按试桩结果调整设计桩长。 二、路基出现纵向裂缝和错台 1、形成原因: (1)清表不到位,路基底存在软弱层。 (2)沟塘清淤不彻

3、底,清淤回填不均匀或压实度不足。(3)路基压实度不均匀。2、防治措施:(1)应认真清表及时查明路基底是否存在暗沟、暗塘等。(2)沟、塘淤泥应清理干净,并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并达到设计要求压实度。(3)提高路基压实度。三、路基出现滑裂面1、形成原因:(1)基底存在软土且厚度、承载力不均匀。(2)淤泥、腐蚀土清除换填不彻底。(3)填土速度过快。2、防治措施:(1)软土处理要到位,并及时发现暗沟、暗塘等。(2)加强沉降观测和侧向位移观测,及时发现侧滑苗头。(3)半填半挖路段按照规范要求做好台阶。(4)板填半挖路段填筑结合面应彻底清除杂草、树根等。第二章 路基工程 一、路基碾压出现“弹簧”

4、1、形成原因:(1)碾压时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2)高塑性粘性土、膨胀土“砂化”未达到应有的效果。(3)翻晒、拌和不均匀。(4)碾压层下存在软弱层。2、防治措施:(1)低塑性高含水量的土应翻晒到规定含水量方可碾压。(2)高塑性粘性土、膨胀土难以粉碎,应进行两次拌灰并存放一段时间,使其充分“砂化。(3)对产生的“弹簧”应翻挖掺灰后重新碾压。 二、路基压实度不够 1、形成原因: (1)碾压遍数不够。 (2)压路机质量偏小。 (3)松铺厚度过大。 (4)碾压不均匀,局部漏压。 (5)含水量偏离最佳含水量规定值。 2、防治措施: (1)确保压路机的质量及碾压遍数符合规定。 (2)采用振动压路

5、机配合三轮压路机碾压保证碾压均匀。 (3)压路机应进退有序,前后应重叠。 (4)应在土质接近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 三、路基积水严重 1、形成原因:(1)路基表面不平整。 (2)路基表面未设横坡或出现反坡。 2、防治措施: (1)路基压实前应整平。(2)路基表面应设24的横坡。 四、路基边坡被冲刷1、形成原因(1)过早的削坡而边坡防护工程未能及时跟上。 (2)未设临时急流槽和拦水埂。 (3)每次雨水冲刷后未及时修补路基。 (4)边坡未植草防护。 2、防治措施: (1)削坡后边坡防护工程应及时跟上。 (2)应设临时急流槽、拦水埂和排水沟。 (3)应及时修补冲刷沟。(4)大雨过后应及时组织人员上路

6、排除积水。 五、压实层表面松散 1、形成原因: (1)施工路段偏长,拌和粉碎、压实机具不足。 (2)粉碎、拌和后未及时碾压表层失水过多。 (3)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低于最佳含水量过多。 2、防治措施: (1)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差在规定范围内。 (2)适当洒水后重新进行拌和碾压。(3)结合压实机具情况,科学的安排施工路段。 六、路基表面网状裂缝 1、形成原因: (1)土的塑性指数偏高或为膨胀土。 (2)碾压时含水量偏大,且未能及时覆土。 (3)压实后养护不到位,表面失水过多。 2、防治措施 (1)采用合格的填料,膨胀土采取掺灰处理。 (2)在填土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及时碾压。 (3)加强养

7、护,避免表面水分过分损失。 (4)认真进行施工安排,科学划分施工段落。 七、路基表面起皮 1、形成原因 (1)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不均匀且失水过多。 (2)为调整高程而贴补薄层。 (3)碾压机具不足,碾压不及时,未配置胶轮压路机。 2、防治措施: (1)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量均匀且与最佳含水量差在规定范围内。(2)认真进行施工技术管理,及时调整每层填土厚度。(3)配备足够合适的机具保证翻晒均匀、及时碾压。八、路基压实度超百1、形成原因:(1)未认真进行标准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误差较大。(2)路基填料不均匀。(3)采用重型压实机械,压实功偏大。2、防治措施:(1)在取土坑取具有代表性的土样认真进行标准

8、击实试验,不同土样应分别进行标准击实试验。(2)选择均匀的路基填料。 九、路基灰土灰剂量不均匀 1、形成原因:(1)路基土(膨胀土)的砂化不充分。(2)路基掺灰未按工艺要求划格洒灰。(3)拌和不均匀,细度不够。(4)使用的袋装生石灰粉重量不足。2、防治措施:(1)液限较大的粘性土(膨胀土)应充分砂化。(2)严格按施工工艺进行洒灰、粉碎拌和,采用稳定土拌和机进行拌和。(3)或采用集中拌和。(4)若使用生石灰粉应加强单袋重量和钙镁含量抽检频率。十、路基灰土灰剂量不足1、形成原因:(1)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未按固定打格洒灰。(2)石灰堆放时间过长;或拌和碾压不及时。(3)较长时间堆放的石灰未覆盖。(4

9、)使用的生石灰粉掺有大量石粉,钙镁含量低。(5)使用的袋装生石灰粉重量不均匀。2、防治措施:(1)确保石灰掺量。 (2)生石灰消解后要在7-10天内及时用完;袋装生石灰粉应随用随进,存放时间不宜超过三天。(3)堆放时间较长的石灰,应用彩条布或土覆盖,使用前重新测定有效钙镁含量,必要时重新调整灰剂量。(4)洒灰后应及时拌和碾压。(5)使用生石灰粉时要加大测定钙镁含量和每袋重量的抽查频率。 十一、路基边缘部分压实度不够 1、形成原因: (1)压实机具未走到边缘。 (2)路基填筑宽度不足,未进行超宽填筑、超宽碾压。 2、防治措施:(1)路基按设计要求超宽填筑。(2)控制碾压工艺,压路机一定要行驶到路

10、基边缘。十二、填石路堤未能达到规定的压实要求1、 形成原因:(1)碾压机具质量偏小。(2)碾压遍数不够。(3)填石材料大小分布不均,空洞太多。(4)厚度过大。2、 防治措施:(1)确保压路机质量及碾压遍数。(2)填石材料大小应分布均匀,无杂草、树根等不宜材料。(3)应人工逐层摆放平稳,孔洞用小石块或石屑嵌压密实。(4)厚度应控制在50厘米以下,最大粒径不能超过层厚的23。(5)加强沉降量观测的频率。十三、土石混填路堤未能达到规定的压实标准1、形成原因(1)碾压机具质量偏小。(2)碾压遍数不够。(3)填筑材料大小分布不均。(4)厚度过大。2、防治措施:(1)确保压路机质量及碾压方法和遍数。(2)

11、填石材料大小分布应均匀,无杂草、树根等不宜材料。(3)较大石块应人工逐层摆放平稳,孔隙用土或石屑填充密实。(4)厚度应控制在3040厘米以下,最大粒径不能超过压实层厚的23。(5)辅以其他方法检查压实度。十四、石方路堑边坡易滑坡、坍塌1、 形成原因(1)施工时采用大、中型爆破,损坏了边坡岩体。(2)边坡坡度未达到设计要求。(3)坡顶上有大体积堆积物、松散石未及时清除(4)坡顶排水不畅。2、 防治措施(1)石方开挖接近边坡坡面时,必须采取光面或预裂爆破,避免扰动和损坏边坡岩体。(2)按照典型断面所示,准确的修整边坡。(3)彻底清除边坡上松散石、危石。(4)及时清除坡顶堆积物,必要时辅以临时排水沟

12、。(5)软石、风化石应采取机械开挖。十五、土方路堑路槽积水、翻浆1、 形成原因(1)土方路堑路槽表面不平整。(2)路槽表面未设置横坡或有反坡。(3)路槽底面位于过湿土或翻浆土上面。2、 防治措施(1)碾压前应整平。(2)路槽表面应设置24的横坡。(3)清除过湿土、翻浆土,换以透水性好的土质。(4)做临时运输道路的路段,应在其表面预留30厘米厚度,待到路面施工前再开挖。第三章 路面工程 (一)路面底基层 一、灰土(二灰土)抗压强度不合格 1.形成原因:(1)石灰剂量不足,石灰等级较低,粘土粉碎不够,拌和不均匀。(2)灰土抗压试件制备不标准,高度超标,密度较小。(3)试件养生温度湿度不符合要求,养

13、护期间失水过多。 2防治措施:(1)实际石灰剂量应比设计剂量高出0.51.0个百分点。(2)采用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较高的石灰,并充分消解。(3)土块粉碎至规定尺寸,拌和应均匀。(4)灰土试件高度误差应在0.2mm范围内。(5)试件应用塑料膜覆盖养生,养生温度湿度应在规定范围内。二、灰土(二灰土)底基层表面起皮1形成原因:(1)灰土含水量过大或过小。(2)灰土表层失水过多,未及时碾压。(3)碾压未按先轻后重的原则。(4)灰土拌和不均匀。 2防治措施:(1)灰土的含水量宜大于最佳含水量1时开始碾压,并及时压实。(2)及时清除粘附在压路机上的灰土,并清除出路面以外。(3)应按先轻后重的碾压程序逐步压

14、实。(4)对表面起皮层应及时清除出路面以外,标高用基层引、足,也可及时刨松厚度不小于10cm打碎洒水拌和均匀后再压实。(5)严格按放样线施工,不得采用贴补薄层的方法补足高程。三、灰土(二灰土)表面松散1形成原因:(1)灰土表层含水量较低,不能压实。(2)灰土表层冻坏松散。(3)冬季覆盖土内水分下渗,使底基层表面吸水而涨松。(4)灰剂量不足或石灰失效过期。2防治措施:(1)高温干燥气候,碾压过程中应适当洒水。(2)做好灰土过冬的防冻措施。(3)可采用含水量较小、透水性小的土作为覆盖层,且碾压密实。四、灰土(二灰土)表面开裂1.形成原因:(1)碾压含水量过大。(2)用土塑性指数过高。(3)地基沉降尚未稳定,地基沉降不均匀。2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碾压含水量。(2)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土料或铺筑灰土底基层,采取二次掺灰的办法降低土的塑性指数。(3)地基沉降速率连续两个月不大于5mm月时再施工底基层。(4)裂缝处应加铺土工格栅或土工织物后再施工基层。五、灰土(二灰土)表面“鼓包”1形成原因:(1)灰土底基层碾压完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