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8317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7年整理]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7年整理]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7年整理]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7年整理]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第一节 自然条件一、生态地理位置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 县,地理范围在北纬 28283144 、东经 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三峡 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 85.6,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二、地质

2、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2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置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2.2)。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

3、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整个库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三叠系须家河组的页岩夹煤层;巴东组泥灰岩、砂岩夹泥岩;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蚀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 软化、泥化。不 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重庆三峡库区东部地区地层岩性以古生代、中生

4、代碳酸盐类地层为主,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不仅地表缺水,而且土层瘠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或因过度垦植,土层剥蚀,生态环境将遭受彻底破坏直至无法利用。三、地形地貌特征重庆市三峡库区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东西长约为 600km,南北宽约 80km,该地区地形大势为东高西低,西部多为低山丘陵地貌,往东逐渐变为低、中山地貌,并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库区北部以及东部边缘东北西南向为大巴山山地、巫山山地、大娄山山地等中低山地,海拔一般在 10002500m 之3间;该线以北以西地区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一般在 2001000m 之间(图 2),丘陵区,地形起伏

5、和缓,地 质疏松,是 库区垦殖系数较高的农产区,自然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是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貌特征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貌发育以流水作用为主,区内地形高低悬殊,地貌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明显。区内东南地势高,西北地势低,最高点海拔 2796.8m,最低处海拔仅 73.1m,相对高差 2723.7m,高差巨大。由于区内不同地区自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的形式和幅度差异、地表岩性组合和产状差异造成的抗外力侵蚀剥蚀能力的强弱不同,所塑造的地形起伏有所差异:西部地形高差小;中部自西北向东南条形背斜低山与向斜丘陵、台地相向;北、东、南三面山地地势高耸,地面高程大势

6、均逐级向长江河谷降低,层状地貌明显。二是以丘陵、低山和中山为主体的地貌类型组合。全区地貌形态类型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 坝等几大类。其中 200m 以下的平坝地区面积约 1584.30km2,占库区面积的 3.43%;500m 以下丘陵面积近15874.27km2,占库区面积的 34.38%;1000m 以下低山地貌类型面积约16455.57km2,占库区面积的 35.64%;1000m 以上中山面积近 12256.64km2,占库区面积的 26.55%。这种地貌组合是典型侵 蚀地貌的反映。三是地貌格局受地质构造控制,地貌类型组合的区域分异明显。库区可以分为三个

7、地貌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中山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则属巫山大娄山中山低山区,中部为 平行岭谷区。大巴山区因流水强烈切割,谷坡陡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坡地重力侵蚀较为突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的低中山区流水侵蚀主要沿岩体破碎,易于侵蚀的断裂带和碳酸盐进行,区内岩溶地貌发育。平行岭谷区,地形以顺地貌为主。四是地面切割破碎,现代地貌过程较为强烈。重庆三峡库区地处间歇性隆升的中国大陆第二阶梯的前缘,与相邻的第三阶梯相对下沉的江汉平原形成巨大4的地形反差,必然促使河流的强烈下切侵蚀,塑造了库区地形破碎、高低起伏的地貌格局。全库区地面坡度分为 4 个坡度级。25以上的陡坡地面积约13938.43km2,约占

8、全库区面积的 30.19%;1525土地面积为14444.59km2,约占全库区面积的 31.29%;而 715的缓坡地和 07的平缓地面积为 11397.28km2和 6390.48km2,所占比例仅为 24.69%和 13.84%。就总体特征而言,重庆三峡库区平坝、平缓土地比例小,主要分布在 1000m以下的河谷阶地、台地、岩溶低中山的槽谷和洼地、低山及低中山山麓,以及向斜谷地,又以 500 m 以下最为集中。715和 1525的缓坡和斜坡土地在三峡库区分布最为广泛,面积也最大,占库区面积 55.98%。这种特征为坡面流水和重力侵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上越来越强烈的人类地貌活动,大大加速了

9、地表坡面片蚀、沟蚀、以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现代重力侵蚀作用。表 2-1 重庆市三峡库区土地坡度组成状况坡度 面 积(km2) 占库区面积百分比()07 6390.48 13.84715 11397.28 24.691525 14444.59 31.2925以上 13938.43 30.19四、气候重庆三峡库区地处中纬度,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受峡谷地形影响十分显著。具有冬暖春早、夏热伏旱,秋雨多、湿度大以及云雾多等特征。1.气温全区多年平均气温 1518C,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迟的特点。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 78C,5最热月(78 月)平均气温 24.829.3C,大部分地

10、区35C 的高温日数在20 天以上。通过图 3 可以看出三峡库区多年平均气温有三个高温中心和两个低温中心。高温中心分布为以主城区和江津市为中心的西部高温中心;以开县、万州、云阳三区县交界处为中心的中部高温中心;以巫山为中心的东部高温中心,这些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均在 17C 以上。低温中心为以石柱为中心的南部低温中心;以开县北部和巫山西部部为中心的低温中心,低温中心的多年平均温度均在 16.5C 以下。由于地势的高差悬殊,库区多年平均气温垂直差异明显,河谷平坝浅丘地区(400m 以下)为 17.519.0;海拔 400600m 地区 为 16.517.5;海拔 6001000m 为14.516.5

11、;海拔 1000 m 以上的中山地区在 14以下(表 2-2)。库区月平均最高气温以 1 月最低为 8.110.9,7 月或 8 月最高为32.234.8,而年平均最高气温为 1729.5。三峡库区作为全国著名的“火炉 ”地区,其河谷平 坝浅丘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均可超 过 40。库区河谷平坝丘陵地区极端最低气温为-1.7-9.2,山地在 -10以下。表 2-2 重庆市三峡库区垂直高差气温分布海拔(m) 400 以下 400600 6001000 1000 以上气温() 17.519.0 16.517.5 14.516.5 14 以下2.降水重庆三峡库区常年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150.2

12、6mm。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从图 4 可以看出,库区多年平均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少降水中心和一个多降水中心:北碚、南岸区、巴南区以西少降水中心,降水量在 1100mm 以下;以涪陵、丰都、武隆 为主的少降水中心,降水量在 11201100mm 左右;以巫溪东部和巫山为主的弱少水中心,年平6均降水量在 1110mm 以下,其中巫山是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以开县、万州、云阳西部和南部、奉节南部、巫溪的西部小片区域以及忠县和石柱的东部地区为主的多降水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多,在 1200mm 以上。此外,全区降水量也表现出明显的年、季变化,全年降水以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总量

13、 40%左右;春、秋季各占 27%左右;冬季最少,不足 5%,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为 11%16%之间。由于降水的时空分配不均,重庆三峡库区气象灾害十分频繁,旱灾、洪灾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三峡库区是我国暴雨中心之一,库区累计日降雨量25mm(大雨)915次/ 年,50mm(暴雨)次数 为 25 次/年,暴雨都主要出 现在 49 月之间。洪涝 24 次/10 年,主要出现在 410 月,暴雨洪涝以库区东段较多,发生频率在 85%,年降水 13502000mm。强烈的降水过程导致水土强烈流失并伴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的产生。五、水文特征库区江河纵横,属长江水系。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穿重

14、庆三峡库区,全长 683.8km,北有嘉陵江、南有 乌江汇入,形成不对称的、向心的网状水系。另外,主要大的河流水系还有涪江、綦江、御临河、龙溪河、大宁河、小江等几十条。长 江河谷深切,水系发育, 由于受亚热带湿润季风的影响,库区降雨比较集中,大部分河流具有流域范围内降水丰沛且多暴雨、河谷切割深、谷坡陡峻、天然落差大、滩多水急、陡 涨陡落等山区河流的特点,是区内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受降雨的年内分配和暴雨历时短与强度大等特点的影响,区内地表径流和泥沙多集中在 59 月份,随各月降雨量的不同,其在年内和年际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年内年际分布基本一致,体现出时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7六、植被重庆三

15、峡库区植被类型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 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和温带暗针叶林。尤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的物种密集程度最高,生态效益最显著,是库区内最珍贵的地带性植被,其中马尾松林、柏木林这两类森林群落在库区森林中面积最大,但多呈疏林或幼林,为次生的人工或半人工林。森林植物以马尾松为主;其次为栎类;主要乔木树种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柏木、华山松、桦木、油松、杨树、云杉、巴山松、冷杉、铁杉等;主要经济树 种有板栗、核桃、杜仲、漆 树、银杏、柑桔、梨、柚、桃、李、猕猴桃、杏、柿等;竹类主要有楠竹、慈竹、方竹、观音竹、水竹等。重庆三峡库区由于人为破坏,原有森林植被大

16、幅度减少,致使库区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系统退化,库区森林林种结构不合理,生态效果不理想,自然生态呈现森林疏林灌木草地裸露荒山的逆向更替。库区森林覆盖率仅为 23.78%,低于长江上游地区 27.8%的平均水平,库区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不足 5%,与水库安全要求的覆盖率 35%40%相差甚远,而且结构单一,用材林占 87%,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 仅占 13%。库区植被从林分起源看,天然林占 67.33%,人工林占 32.67%。此外,在灰岩区还有灌丛草坡,植被覆盖率为 35%,但由于放牧和垦殖也加 剧了水土流失。七、土壤重庆三峡库区位于我国地形第二级台阶上的鄂西山地和川东平行岭谷区。主要土壤类型有水稻土、黄壤、黄棕壤、新 积土、石灰土、紫色土、棕壤、8山地草甸土、黄褐土、粗骨土等。库区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水稻土、潮土等,其中,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