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措施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8278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8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7年整理]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7年整理]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7年整理]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7年整理]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措施(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电集团新玉煤矿隐 蔽 致 灾 因 素 防 治 措 施二 0 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登电集团新玉煤矿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措施为进一步加强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工作,提高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探测技术与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地质保障能力,深入排查煤矿深层次的潜在隐患和问题,切实做到煤矿灾害综合治理超前预防实现源头治理,特制定以下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措施:1.1 矿井概况登电集团新玉煤矿位于登封市告成镇王家门村,隶属于郑州登电煤业开发有限公司,企业性质为地方国有,属六证齐全生产矿井,矿区东西长约 5500m,南北宽约 4700m,由 46 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约 10.8674km2。限采二 1煤层,限采标高为+25

2、0m-400m。登电集团新玉煤矿是由登封电厂集团有限公司的新玉井田和玉皇池井田合并而成的,目前开采新玉井田,面积3.1788 km2。矿井于1997年12月开工建设,2004年2月竣工验收,正式投产,生产能力15万吨/年,2009年10月新建风井与斜井生产系统贯通,矿井通风系统由原来的中央并列式改变为中央分列式,主、付斜井进风,立风井回风。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登电集团新玉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结果批复(豫工信煤 2011 410号文)矿井的生产能力核定批复为21万吨/年。截止2013年上半年末矿井保有储量2702万吨,可采储量2036万吨,剩余服务年限27年。开采水平为-160。采用单水平上下

3、山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采煤,矿井正常涌水量160 /,最大涌水量200 /,井田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根据2013年8月河南理工大学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矿井进行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5.76m3/t,绝对瓦斯涌出量2.62m 3/min,属瓦斯矿井;煤层不易自燃,煤尘有爆炸性。1.2 采区划分井田共划分为11采区、22采区、12采区和21采区四个采区。其中,11采区和22采区已回采结束,现生产12采区,装备一个12021综采工作面,21准备采区共布置10个工作面;接替12021综采工作面的为21采区21041工作面,21041工作面设计走向长700m,倾斜长104m。1.3

4、工程地质1.3.1 二 1煤层顶板根据井田地质勘探报告、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以及矿井近几年开采揭露情况:二 1煤层位于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煤层相对埋深374.6435.5m,煤厚沿走向NW和倾向WE呈波浪起伏,有厚薄相间现象。煤层顶板由于受滑动构造影响,二 1煤层伪顶缺失,工作面回采期间仅局部见0.10.3m厚深灰至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二 1煤层与其直接顶粉砂岩直接接触,该岩层厚度2.3311.16m,岩性灰色,粉粒砂状结构,具裂隙,裂隙充填方解石脉,层面含大量白云母片及炭质。上接深灰色砂质泥岩,层厚在3.411.16m,局部偶含0.04m厚的二 3、二 2煤线,距二 1煤层顶板10.5m

5、左右;其上部为砂质泥岩和砂岩互层产出,由二 1煤层顶板到五煤段间隔173.16226.67m左右,总体来说区内二 1煤层顶板主要以细粒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中粒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次之,其中,矿区西南部主要以细粒砂岩为主,矿区东北部主要以砂质泥岩为主。1.3.2 二 1煤层底板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图纸显示结果,以及井下采掘巷道实际揭露区内二 1煤层伪底大部分缺失,局部见有深灰色,块状构造伪底,产大量植物化石,厚度在0.10.6m之间,下接石炭系上统太原组深灰色粉砂岩,岩性粉粒砂状结构,遇地质构造裂隙发育,厚度2.85m,接粉砂岩下部为5.28m厚的灰色砂质泥岩,中间夹薄层菱铁质泥岩,富含植物化石,底

6、部常为深灰色砂质泥岩,距二 1煤层底板8.1314.5m左右,总体来说区内二 1煤层底板主要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地段为细粒砂岩、粉砂岩,含少量伪底炭质泥岩。1.4 地质构造1.4.1 断层井田受次一级构造西蒋庄北斜控制,地层走向北东 70,倾向南东,整体呈一单斜产出,倾角 1016。井田构造以断裂为主,并伴有箕山滑动构造,井田共发现有五条正断层,其中三条为区域断层,另两条为其分支断层。区域断层分为两组,走向均为 NE 向。王屯断层(F 1)和徐庄断层(F 17)为一组,倾向 NW,两断层同期形成,时分时合,构成了井田南部边界,断层落差大于 500 1000m,控制程度可靠;另一组为申家门

7、断层(F 4) ,倾向 SE,落差 60200m,为井田西北部和边界断层,在本井田范围内控制可靠。另两条断层位于井田东北部,均属申家门断层的分支断层,走向NE6070,落差 060m,断层控制程度较为可靠,其中 F42断层不在本井田开采范围内,对本井田无影响。1.4.2 褶曲旗杆岭背斜该背斜轴部主要在本区南部边缘东南外围一线。轴面走向 4055,轴面倾向 SE,倾角约 50。枢纽向 NE 倾伏,倾角10。两翼反倾;东南翼倾向 SE,倾角 1430;西北翼倾向NW,倾角 33。该背斜长 2000m。该背斜核部地层为 3ch。该背斜西北翼多被 F1、F 33断层切割破坏;东南翼保存相对较完整。1.

8、4.3 滑动构造箕山滑动构造(F 76)分为 F761下、F 762上两个滑面。下部滑动面(F 761):分为南北两个滑面,南部滑面沿 F17断层面发育,北部滑面沿 F4断层面发育,而后两滑动构造面相交平面闭合,平面形态呈菱形分布。滑面浅部倾角 70,向深部逐渐变缓,并最终在地层深部大致在二 1煤层上部 2560m 处相连,剖面上呈“锅底形” 。滑面内岩芯破碎,有明显擦痕、揉皱痕迹。滑面下盘即滑体主要由二迭系上下盒 子组成,总体为一向南东倾的单斜构造,倾角 20左右。滑面上盘与滑面下盘之间有一定的交角。上部滑动面(F 762):滑面基本位于石千峰组地层底部,地表的露头基本沿石千峰组地层界延展,

9、特征为呈波浪状近似水平漂浮在上石盒子组地层上,即形成所谓的“飞来峰” 。滑面下盘即 F761的上部滑体,滑面上盘为石千峰组地层,倾向南东,倾角 1525。F 761、F 762滑动构造虽未延深到二 1煤层,但局部地段影响到二 1煤层厚薄不均匀性和顶板岩石力学强度。根据矿井地质规程 ,总体衡量矿井构造类型应属a 类。地层产状变化不大,属b 类。1.4.4 陷落柱、火成岩井田内无发现陷落柱、火成岩分布等。1.5 矿井未来规划根据矿井规划,未来三至五年主要采掘活动区域为新玉井田西翼下山 21 采区。1.51 未来规划区内地质构造该区域地层倾向南东,整体基本呈一单斜产出,总的地层走向北东 60左右,倾

10、角 1026。另外本区由于发育有沿二 1煤层顶板(称为下部滑动面)及平顶山砂岩底部(称为上部滑动面)滑动的箕山滑动构造,使得处于滑动面以下的二 1煤层保存完整,除井田南北有两条较大的边界断层切穿煤层外,全区煤层基本连续,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以断裂为主。在 21 采区南部边界以外,发育有徐庄断层(F 17) ,对采区开采无影响。箕山滑动构造(F 76)对该区开采活动有一定影响。下部滑动面(F 76-1)滑动面可分为南北两个滑面,南部滑面沿 F17断层面发育,北部滑面大体沿 F4断层面发育,两滑面在地表沿着 F4与 F17断层的走向延展,向西随着 F4与 F17断层在煤窑沟的相交而圈闭,向东北部滑面

11、在 0101 孔及 0203 孔北 200m 沿许洛公路延展,最后在 0302 孔处与沿 F17断层面发育的南部滑面圈闭,整个平面形态略呈菱形。南北两滑面在地层深部相连,大体是沿二 1煤层上部的软弱层滑动,剖面上呈一“锅底形” ,滑面倾角在浅部约 70,向深部逐渐变缓。滑面之上普遍有一构造断裂带,主要是由于上、下盘间的磨擦、挤压形成的,各钻孔均可见岩芯破碎或有擦痕、揉皱现象存在。该滑动面下盘的基本构造即前已述及的单斜及各断裂构造,本次勘探的主要对象二 1煤层即赋存于内,不再赘述。该滑动面上盘即滑体主要由二迭系上下石盒子组组成,总体为一向南东倾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倾角 20左右,其走向与倾

12、向均与下盘地层有一定的交角。箕山滑动构造上部 F76-2滑动面基本位于平顶山砂岩的底部,它的特征是近似水平而呈波浪状起伏,使新玉井田及其西部出露的大面积石千峰组地层成为一个个“滑片” ,漂浮于上石盒子组地层之上,即形成所谓的“飞来峰” 。而滑动面在地表的露头基本上是沿石千峰组地层的界线延展的,但因该滑动面在南北两侧也是沿 F17、F 4两断层的断层面发育的,故该滑面在井田西北王窑里沟附近与 F4断层重合,而在井田南部祥峪沟附近与 F17断层重合,然后它沿 F17断层面向西延展,过了徐庄以后滑面又渐与 F17分离,仍沿石千峰组地层的界线延伸,至邓家崖与沿 F4断层重合的滑面圈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13、上部滑动面。受该滑动构造的影响,在 21 采区东南部发育有一薄煤带,同时,二 1煤顶板处于箕山滑动构造主滑面的下盘,煤层顶板岩性多为灰色长石中粒砂岩,厚约 15m,砂岩占虽为块状构造,但在不同程度上均已受力,强度较低,有泥化现象,个别孔见炭质泥岩伪顶。对采掘活动有一定影响。2. 区域水文地质 2.1 相邻矿井位置及开采情况井田内仅秦家门附近有两处老煤窑开采二 1煤层,因未形成规模,无法考察。井田以北沿二 1煤层露头登封电厂二煤矿为竖井开采,采用滚帮、放顶煤采法,密集支护。开采煤层均为二 1煤层,煤层厚度较大,一般大于 10 米。均属低沼气矿井,井下水多来自第四系浅层水和风化带淋帮水,据现场调查

14、,目前井田以北生产矿井均已报废,全部进行了回填。2005 年登封市电厂二矿缩边区整合成河南地方煤炭集团鑫裕煤业有限公司。2.2 井田边界范围内的废弃井筒、各类钻孔、老窑、老空分布以及积水情况登电集团新玉煤矿井田边界均以自然断层为井田边界,区内各类钻孔共 32 个,全部达到合格标准。2.3 地表采空区塌陷程度、范围和塌陷裂缝的分布情况矿井开采区内地貌类型为黄土丘陵,地形平均坡度约为 450,局部坡度 2540,相对高差 224.9m,区内大面积被第四系黄土覆盖,沟谷纵横,区内沟谷发育,东南部多 U 形谷,西北部多 V 形谷,局部可见悬崖峭壁。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为中等。开采二 1煤层埋深在32166

15、2m,根据近几年对矿井开采期区内地面巡查,地面无塌陷及裂缝等情况。2.4 水文地质2.4.1 含水层2.4.1.1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含水层区内第四系厚 025.81m,平均厚 7.97m,岩性上部为黄土,下部或底部为砂砾石层,含孔隙潜水,水位标高 277.7279.4m。该含水层的厚度、水位埋深及其富水性差别较大,其水源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其水位、水量动态不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2.4.1.2 二叠系石千峰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为碎屑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主要指平顶山砂岩,其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层厚一般 47.5573.27m,岩性主要为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厚巨厚层状,孔隙

16、裂隙及小溶洞发育。区内出露下降泉三处,流量 0.380.442L/s,水温 14。凿于其中的民井也较多,水位标高不一,水位标高多在+283.8+426.7m 之间。11502 孔钻至 41.77m 深处的 P2sh2时发生涌水,近似稳定水位标高+280.99m,涌水量 1.50 L /s;11513 孔钻至 41.62m 处的 P2sh1也发生涌水,近似稳定水位标高+279.00m;11702 孔钻至 160.50m 深处的 P2sh1时也发生涌水,近似稳定水位标高+278.70m,涌水量 2.95 L /s。据教学三矿井检孔 1998 年抽水试验,该层风氧化带的静止水位标高+341.22m,单位涌水量 0.00241L/sm,渗透系数0.004453m/d,矿化度 0.3g/L,水化学类型为 HCO3MgK+NaCa型。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