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小记.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822217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小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小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小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小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小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小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小记.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小记解读古诗两首一、解读本单元编写意图。古诗两首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安排了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等四篇课文。围绕着“心中有祖国”这一主题,讲述了古今中外的爱国志士誓死不忘祖国的感人事迹,那深切的爱国之情让人动容,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解读教材。古诗两首分别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一)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是作者流落到四川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

2、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当他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这一喜讯时,大喜若狂,不能自抑,在极度兴奋中,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诗中,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细细品来,“忽传”表明捷报来得太突然,“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须用很多笔墨,而诗人巧妙地用“涕泪满衣裳”这五个字就形象地把诗人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内心逼真表现出来。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此时

3、不需要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大家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弹指一挥间,诗人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生动地再现了诗人的归心似箭。(二)解读示儿。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

4、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击金兵未成的遗恨,又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更有对统一祖国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所写的示儿虽已有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以上两首诗篇,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痛,一喜一悲,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三、解读教学重难点。这两首诗明白如话,感情饱满深厚,教学时的重难点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强烈的爱

5、国之情。因为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很难体会“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苦痛,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走进古诗,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四、教学建议。(一)课前搜集诗篇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新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精炼、含蓄、跳跃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困难。因此,课前应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资料的收集,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应引导学生搜

6、集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示儿中,陆游所经历的金兵南侵之痛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二)注重方法指导,激发学生潜能。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教师应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问别人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要相信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三)想象诵读,领悟诗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学时应先让学生

7、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再以课后思考题引路:诗中的哪些词语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让学生再读古诗,动笔画出,继续采用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受到杜甫那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的意境。当然读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例如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师生共同诵读古诗等方法,变换方式让学生去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才能真正走进诗篇,受到心灵的洗礼。(四)拓展延伸,积累诗篇。杜甫被称为“诗圣”,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就有一千五百多首,课后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作,进行诗歌朗诵会。这个活动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