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论语六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811095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六则论语六则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论语六则论语六则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论语六则论语六则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论语六则论语六则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论语六则论语六则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六则论语六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六则论语六则(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六则,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作者简介,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 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

2、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山东曲阜“三孔”,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 孔子墓地,文言文的翻译原则,忠实原作,字字敲定,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力争做到“

3、信、达、雅”。,文言文的翻译原则,信:紧扣(忠实)原文。 达:字通语顺,语气不走样。 雅:要求简明,优美,讲究文采。,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书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1)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2)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即变单音词为双音词;通假字换成被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需要替换。,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

4、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有一首口诀: 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仔细斟酌,揣摩语气;省略句子,适当补齐; 加上括号,表示增益。遇有倒装,调整词序; 专有名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 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审慎段句; 对照原文,力求直译;直译不便,酌情意译; 字词句篇,贯

5、通一气;全文译完,检查仔细。,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朗诵课文,划出停顿,并给难读的字词注音,1、注音 论 曰 说 愠 罔 殆 识 诲 哉 焉,ln,yn,zh,yn,zi,di,同“悦” yu,yu,wng,hu,划分节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

6、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试着解释下列各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子:,而:,时:,习:,之:,亦:,说:,乎:,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表并列关系,并且,时常,经常,温习、复习,代词,它,指代所学习的东西,也,也是。,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说,同“悦”,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朋:,知:,而:,愠:,君子:,同门师兄弟,了解,表转斩;却、但、然而,(yn)怨恨,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从前的。这里指学过的知识。,连词。表顺承;就、便。,理解、领会,“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助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了”,故:,以为:,知:,而:,矣:,孔子说:“温习学习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就可以做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连词。表转折,却、但,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

8、危险。这里指学业陷入困境,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而:,罔:,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以何”的倒装,凭什么。,叫做,人称代词:他,指孔圉。,助词。表疑问语气:呢。,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 凭什么被称做文呢?”,何以:,谓:,之:,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灵敏、聪敏。,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又。,“以为耻”,认为可耻、感到羞耻。,指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人请教。,即“以是”的倒装,因此。,助词。表解释语气,不译。,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 识比自己差的人请

9、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敏:,而:,耻:,下问:,是以:,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表修饰,“地”,暗暗,私下,(zh)记,记住,它,指学习所得的东西,满足,(hu)教导,厌倦,失去耐心,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 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默:,而:,识:,之:,厌:,诲:,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虚数,几个人,语气助词。可不译。,代词,他们的。,优点,好的方面。,采纳,听从。,代词,它,指好的方面 (“善者”),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 取他们好的东

10、西加以学习、加以采纳,他们(身上) 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三人:,焉:,其:,善者:,从:,之:,(一)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二)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三)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 入困境。”,(四) 孔子说:“知道它比不上喜爱它,喜爱它比不上以它为乐。”,(五)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

11、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六)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而未露的意思,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正确方法,学习的正确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习效果,快速回答:论语六

12、则中,是从 哪些方面来谈论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 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学习态度:,思想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不善者而改之。,小结:,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讨论交流:本文中有很多语句现在已凝固 为成语流传下来了,你能说说有哪些成语吗?,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你认为是学习方法重要还是学习态度重要?为什么? 你是在学习方法上做得不够,还是学习态度上做得不够呢? 学习了本文之后,你在今后的学习上有什么打算呢?,延伸:,

13、成语归纳,温故而知新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四十不惑,成语归纳,温故而知新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四十不惑,中考必考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然、乎、与。,虚词“而”的用法,而(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表示修饰,可不译。,本课虚词总结,而,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顺承: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

14、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修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学而时习之,1画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默而识之(记住) 学而不厌(厌倦) B不耻下问(耻辱) 可以为师矣(凭) C择善而从(采纳) 诲人不倦(教导) D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 思而不学则殆 (懒惰),C,课堂作业,2 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论语是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择善而从、都出自于论语。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辨证对待学思之间的关

15、系。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的是知识的继承与创新。,A,3画线词语活用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不耻下问 C敏而好学 D必有我师焉,4画线词语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 B诲人不倦 C不亦乐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A,B,5.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风范? 答: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6.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学须有友。个人修养。 7.作者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什么? 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是什么? 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用原文回答: 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老师教导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的一句是? 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答: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 了。,作业: 1、摘抄 有关于 学习的 中外格 言警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