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轮复习策略(黄恕伯,2017.3.22).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803693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5.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第二轮复习策略(黄恕伯,2017.3.2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策略(黄恕伯,2017.3.2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策略(黄恕伯,2017.3.2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策略(黄恕伯,2017.3.2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策略(黄恕伯,2017.3.2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第二轮复习策略(黄恕伯,2017.3.2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第二轮复习策略(黄恕伯,2017.3.22).ppt(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高考复习的思考,黄恕伯 2017.3.22,教材,提升第二轮复习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策略,高考二、三轮复习策略,(一)3-5模块复习策略,(二)复习资源编制策略,(三)复习目标和内容设计策略,(一)选修3-5模块 复习策略,1.平衡了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的权重,一、3-5模块作为必考内容是科学合理的决策,原方案物理试题中必考、选考权重差别太大,2.完善了高中物理学的必学内容,1.选修3-5作为选考内容,动量局限为计算题,二、解放了关于动量的命题束缚,新课程高考以来,从来没有改变过,2.选修3-5作为必考内容,动量命题视野被打开,可以作为选择题(第1421题),可以作为实验题(第22、23

2、题),可以作为计算题(第24、25题),1.选修3-5作为必考内容的宣布时间离高考不到一年。,三、2017年高考,3-5的情况特殊,2.在复习时间不充分的情况下选修3-5作为综合计算题的可能性极小。,3.关于动量的复习,应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要避免在综合上做大文章。,2,1,2,1,2,1,1,2,1,2,1,2,1,2,1,2,1,2,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实验,原子结构的选择题(氢原子能级),关注:,四、历届高考3-5试题内容分析,(二)复习资源 编制策略,1.“大运动量”适合场合是动作技能领域。,技能训练要达到“下意识”的效果,需要建立条件反射,每一次动作的重复,都有利于两系统(

3、中枢)之间的建立直接联系,形成条件反射,它不需要经过大脑的逻辑判断。因此,动作技能训练需要“大运动量”。,一、份量合理,“大运动量训练”不可取,一、份量合理,“大运动量训练”不可取,2. 习题训练需要合理的“运动量”。,学生解答题目是一种智力活动,其技能因素只占各解题因素中的一小部分,解决问题主要是依靠理解、应用、分析等心理行为,这些能力并不是靠条件反射形成的,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总结归纳。大运动量机械训练,对这些能力的发展造成冲击,使学生思维钝化,而且难以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习题需要合理的“运动量”。,1.“大运动量”适合场合是动作技能领域。,1. 高考必考题能力结构的分布特点,二、复习资源

4、要有合理的能力结构,物理高考的能力要求有: 理解能力; 推理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实验能力; 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012年新课标物理试题的能力结构(心智技能),理解:对某一物理规律的理解,推理:用两个物理规律推出结论,分析综合:运用多个物理规律综合起来分析问题,2012年高考理综必考题只有一道“分析综合”层次的物理题,难 度 系 数,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题号,2013年新课标卷物理试题的能力结构(心智技能),2013年也只有一道“分析综合”题,多数是“推理”,理解:对某一物理规律的理解,推理:用两个物理规律推出结论,分析综合:运用

5、多个物理规律综合起来分析问题,2014年新课标卷物理试题的能力结构(心智技能),2014也只有一道“分析综合”题,多数是“推理”水平,理解:对某一物理规律的理解,推理:用两个物理规律推出结论,分析综合:运用多个物理规律综合起来分析问题,难 度 系 数,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题 号,1. 高考必考题能力结构的分布特点,二、复习资源要有合理的能力结构,2. 现实中高考复习资料中过分强调“综合”的现象给复习带来弊端,必需改变。,3. 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结构特点。,三、复习资源要有传承性和针对性,一本优秀的教辅,应不断锤炼、精益求精,有很好的传

6、承性。 教师应该使用自己熟悉、稳定的教辅资料。 每年都变换教辅资料,教师跟学生一样,用大量时间来做题目,没有精力深入备课,更没有精力进行教学研究,降低了教学效率,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1. 要有传承性,三、复习资源要有传承性和针对性,不同学校的高考目标千差万别,各个学校(或各联盟校)应该编制最适合自己学校的高考复习资料。,1. 要有传承性,2. 要有针对性,在暂时没有条件编制本校复习资料的情况下,要对现有复习资料进行再创造,制订补充说明。,(三)复习目标和 内容设计策略,一、高考难题的启示(高考难题难在哪里?),高考试题难度因素的分析,2012年试卷第21题是最难的物理题,难在哪里?,但当前

7、流行的做法不是学会分析和推导,而是记住这个解题结论,某些教辅资料称该结论为“黄金代换”公式,并用它来死套一些题目的答案。这些“经验”在教辅中抄来抄去,泛滥成灾。一些不求甚解的考生看到“黄金代换”公式中 g 是和 R2 成反比的,选择了选项D,导致了解答的错误。,点评:在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题时,可以根据物体重力就是它所受的万有引力的原理,列出方程,,得到结论 ,就可以通过星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星球半径 R 来求解星球的质量M。,江西省高考数据统计(填写各选项考生的百分比),选 D 、C人数之多,暴露了全省高考复习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一、高考难题的启示(高考难题难在哪里?),2014年试卷第17

8、题实际上是最难的物理题,难在哪里?,返回,2014年新课标理综卷第17题,如图,用橡皮筋将一小球悬挂在小车的架子上,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使小车从静止开始向左加速,加速度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到某一值,然后保持此值,小球稳定地偏离竖直方向某一角度(橡皮筋在弹性限度内)。与稳定在竖直位置时相比,小球的高度 A. 一定升高 B. 一定降低 C. 保持不变 D. 升高或降低由橡皮筋的劲度系数决定,2014年新课标理综卷第17题,如图,用橡皮筋将一小球悬挂在小车的架子上,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使小车从静止开始向左加速,加速度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到某一值,然后保持此值,小球稳定地偏离竖直方向某一角度(橡皮筋在弹性限度

9、内)。与稳定在竖直位置时相比,小球的高度 A. 一定升高 B. 一定降低 C. 保持不变 D. 升高或降低由橡皮筋的劲度系数决定,lG,本题考查学生是否有逻辑思维能力,是否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结论、硬套“类型”。,一、高考难题的启示(高考难题难在哪里?),分析新课标高考试卷难题的难度因素可以知道,难题都不难在知识上,而难在解题素养上,因此,复习中提升解题素养,提高高考复习目标的层次,这才是高考复习的根本目的。,二、提高高考复习目标的层次,1. 习题教学有哪几个目标层次?,例题讲解的目标通常有三个层次:,(1)通过讲例题,让学生听懂会做这道题,(2)通过讲例题和归纳,让学生会做同

10、类题,(3)通过对例题的设计和教学实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会做其它异类情境的问题,怎样把层次(2)的教学上升为层次(3)?,二、提高高考复习目标的层次,2.怎样提升习题教学目标的层次?,不同层次目的的例题设计举例,例:力学“动态平衡”问题的教学设计思路,思路之一:让学生理解这种问题的特点,熟悉这种问题的各种实例,掌握解答这种类型问题的方法。(达到同类情境,举一反三),1. 习题教学有哪几个目标层次?,(1)老师介绍动态平衡问题的特点: 物体受三力作用保持平衡。一个力大小方向始终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第三个力方向改变时会有什么效果?,(2)学生思考、老师讲解以下例题: 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

11、住放在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上,当细绳由水平方向逐渐向上偏移时,细绳上的拉力将如何变化?,二、提高高考复习目标的层次,2.怎样提升习题教学目标的层次?,不同层次目的的例题设计举例,例:力学“动态平衡”问题的教学设计思路,思路之二: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1. 习题教学有哪几个目标层次?,(1) 通过作图分析支持力的大小变化,光滑圆柱体被a、b两支架支持处于平衡,接触点为A和B,圆柱体中心为O,AO水平,BO和水平成30。把接触点A缓慢沿圆周移到O的正下方,其支持力大小如何变化?,(2) 把它陈述为三力平衡纯物理问题,(4) 赋

12、予各种实践情境进行讨论,(5) 设计实验,验证解答的结论,(3) 推导A支持力跟方向的定量关系,(抽象概括能力),设计思路之二:以核心素养为目的,(实践应用意识),(科学探究能力),(数学分析能力),(学会图解方法),例题解答,二、提高高考复习目标的层次,2. 怎样提升习题教学目标的层次?,审题素养; 物理图像素养; 审视答案素养; 实验素养; 制约分析; 变量分析;,1. 习题教学有哪几个目标层次?,3. 应提升哪些解题素养?,守恒分析; 状态与过程分析; 坐标系与矢量正负; 数学工具素养; 实践意识; ,三、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的设计,共分三大类,第二轮复习的专题设计举例,从题目的陈述中正确辨

13、析出题目所给的具体条件或具体要求的过程。,1.什么是审题?,2.审题有什么基本要领?,四、提高审题素养,(1)把题目文字转化为物理情景,(2)把物理情境转化为 物理条件,(3)把物理条件转化为数学条件,昆明市中考物理试卷第24题,为提高电网对极端气候的抵御能力,国家电网公司2008年重点减灾防灾项目直流熔冰装置研制成功。该装置最大融冰电流可达6000安,最长熔冰距离可达200公里,从而避免因线路结冰而倒杆断线的情况。如图为相距几十公里的甲、乙两地之间输电线路和处于乙地的直流熔冰电源示意图, “+”、“-”是熔冰电源的两极。(进行熔冰时交流电已切断) (1) (2)若要对甲、乙两地之间的“2”和

14、“3”两根输电线同时熔冰,请你在图中以笔画线代替导线,进行切实可行的连接,实现熔冰。,要测量一个准确弹簧秤内弹簧的劲度,说出至少需要的器材。,“文字情境”训练题,本题失误的主要原因不是知识问题,而是缺乏把题目文字和实践情景进行联系的意识。,增强实践意识的途径是什么?,是体验,不是知识,通过“体验性实验”增强实践意识,例:向心力和半径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新教材),实验时,rA40cm,rB80cm,每秒钟喊口令2次。,操作一:手握A,每秒1周;,操作二:手握B,每秒1周;,操作三:手握A,每秒2周;,比较一和二:相同,F 跟 r 成正比:,比较二和三: v 相同,F 跟 r 成反比:,该实验的

15、主要目的是建立“相同”、“v相同”的实践形象。强化实践意识。,课本上的这个实验做了吗?它不是为了知识目标,而是提高解题的基本素养实践意识。,课本必修“曲线运动”的体验性实验:,类似的实践情境:,喷气式飞机机身轴线的指向,跟飞机喷出气体所形成的运动轨迹相切。,汽车照亮前方道路的光束,跟汽车运动的轨迹相切。,问题,某摩托车(或电单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车前照明灯的光束跟平直的道路很吻合。当该车转弯时,其前、后车轮在地面上留下了不同的曲线轨迹,试问:照明灯束的指向是跟以下哪条轨迹相切? A. 前轮的轨迹 B. 后轮的轨迹 C. 该车前、后轮连线中点的运动轨迹 D. 条件不够,无法确定,测试你的实践

16、意识:,两本硬皮练习本,薄的那本只有15页,把它的每页都交叉插在另一本中,用两个不锈钢小夹子夹着。夹子对练习本的压力(经测量)约为20N,所有动摩擦因数均取0.3,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班上两名力气最大的同学每人用手捏紧其中一本练习本跟拔河一样进行对拉,有可能把它们拉开吗?请说出你的估算过程。,测试你的实践意识:,15页,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做直线运动,求小球不脱离小车的条件,图中、已知,摩擦不计。,“情境物理条件”训练题,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做直线运动,求小球不脱离小车的条件,图中、已知,摩擦不计。,小球不脱离小车的条件,小球刚要脱离小车的条件,小球只和小车的一个侧面接触,小球只受一个弹力作用且加速度和小车相同,小球受弹力 N 和重力mg作用,加速度水平,设有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