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803684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计量单位指标类型权数%数据来源一、资源利用(权数=29.3%)1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3.14 市统计局、市发展改革委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14 市统计局、市发展改革委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14 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9 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5用水总量万立方米3.14 市水务局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3.14 市水务局、市统计局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2.09 市水务局、市统计局8耕地保有量万亩2.09 市规划国土委9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3.14 市规划国土委10单

2、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降低率%3.14 市规划国土委、市统计局1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5 市环保局二、环境治理(权数=16.5%)1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2.20 市环保局13氨氮排放总量减少%2.20 市环保局1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2.20 市环保局15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2.20 市环保局16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1.10 市环保局17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2.20 市城市管理委18污水处理率%3.30 市水务局19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10 市环保局、市统计局三、环境质量(权数=19.3%)20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完成情况分8.28 市环保局21地

3、表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分8.28 市环保局22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千克/公顷1.38 市农委、市农业局23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千克/公顷1.38 市农委、市农业局四、生态保护(权数=16.5%)24森林覆盖率%4.50 市园林绿化局25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3.00 市园林绿化局26城市绿化覆盖率%3.00 市园林绿化局27湿地保护率%3.00 市园林绿化局28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1.50 市环保局、市规划国土委29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千公顷1.50 市水务局五、增长质量(权数=9.2%)3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1.67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3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

4、.67 市统计局32高端产业功能区劳均产出率万元/人2.51 市统计局3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67 市统计局3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67 市统计局六、绿色生活(权数=9.2%)35公共机构人均能耗降低率%1.53 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36居民生活能耗中清洁能源的比重%1.53 市统计局37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比重%1.53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38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4.60 市园林绿化局七、公众满意程度39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程度%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注: 1. 标的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资

5、源环境相关指标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标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及本市相关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等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标的为其他绿色发展重要监测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与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一致,每项一级指标下,按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三类指标权重之比原则上为3:2:1,部分指标权重根据现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了适当调整。 2.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测算,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相关部门规划目标,测算各区绿色发展指数和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

6、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6个分类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由“公众满意程度”之外的38个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成,指数值在60,100之间。 计算公式为: (N=1,2,,38)其中,Z为绿色发展指数,为指标的个体指数,N为指标个数,为指标的权数。绿色发展指标按评价作用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按指标数据性质分为绝对数和相对数指标。在计算指数时,将绝对数指标转化为相对数指标,将逆向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将总量控制指标转化成年度增长控制指标,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计算个体指数。3.公众满意度调查为主观调查指标,通过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组织的抽样调查来反映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

7、程度。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各区城镇和乡村居民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综合计算16个区的公众满意程度。调查结果不参与总指数计算,进行单独评价,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4.绿色发展指数所需数据来自各部门的年度统计,各部门负责按时提供数据,并对数据质量负责。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目标类别目标类分值序号子目标名称适用范围数据来源子目标分值一、资源利用30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各区市水务局、市统计局42用水总量各区市水务局43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各区(不含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市规划国土委5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降低率各区市规划国土委、市统计局45耕地保有量

8、各区(不含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市规划国土委2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各区市统计局、市发展改革委4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各区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2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各区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29能源消费总量各区市统计局、市发展改革委3二、生态环境保护4010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完成情况各区市环保局1011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各区市环保局101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各区(不含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市环保局213氨氮排放总量减少各区(不含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市环保局214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各区市环保局415森林覆盖率各区(东城区和

9、西城区由“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指标替代,总分值不变)市园林绿化局416森林蓄积量市园林绿化局417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各区市城市管理委4三、年度评价结果2018各区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的综合情况各区市统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20四、公众满意程度1019居民对本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的满意程度各区市统计局等有关部门10五、生态环境事件扣分项20各区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其他环境污染责任事件、严重生态破坏责任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减少等情况各区市环保局、市园林绿化局等有关部门扣分项 注:1.标的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

10、年)中确定的指标,标的为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目标,标的为本市相关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等确定的重要评价指标。2.“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类各子目标采用专项考核部门组织开展专项考核认定的数据。考核指标未覆盖的区,对应的指标分值分摊至该区同类别其他指标,保持“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一级指标总分不变。3.根据市环保局现行考核方案,“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氨氮排放总量减少”两项水污染物减排目标,不考核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4个区,海淀区、丰台区考核区域分别为海淀区的山后地区和丰台区的河西地区(非市排水集团污水管网处理区域)。对于东城区、西

11、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除山后外、丰台区除河西外等市排水集团管网处理区域,市水务局与市排水集团签订减排责任书。4.“年度评价结果”采用“十三五”期间各区年度绿色发展指数,每年绿色发展指数最高的区得4分,其他区的得分按照指数排名顺序依次减少0.1分。5.“公众满意程度”指标采用市统计局组织的居民对本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满意程度抽样调查,通过每年调查居民对本区生态环境质量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并将五年的年度调查结果算术平均值乘以该目标分值,得到各区“公众满意程度”分值。6.“生态环境事件”为扣分项,每发生一起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其他环境污染责任事

12、件、严重生态破坏责任事件的区扣5 分,经核查发现辖区内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减少、生态功能下降或未经批准进行开发建设的,每一项扣5分,该项总扣分不超过20 分。具体由市环保局、市园林绿化局等部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北京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国家及本市有关文件规定进行认定。7.根据各区约束性目标完成情况,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对有关区进行扣分或降档处理:仅1 项约束性目标未完成的区该项考核目标不得分,考核总分不再扣分;2 项约束性目标未完成的区在相关考核目标不得分的基础上,在考核总分中再扣除2 项未完成约束性目标的分值;3 项(含)以上约束性目标未完成的区考核等级直接确定为“不合格”。其他非约束性目标未完成的区有关目标不得分,考核总分中不再扣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