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785476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呼啸山庄是英国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不朽之作。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这部小说在刚面世的时候就被斥为“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1小说中随处可见病态的甚至是令人厌恶的暴力现象。然而,暴力现象作为作品其中一个组成元素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因为它不仅反映着艾米莉勃朗特独特的生命体验,还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分析小说中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现实意义可以加深对整部作品以及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理解。一、呼啸山庄中的暴力表现 暴力现象

2、是呼啸山庄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我们很容易见到凶杀,斗殴,流血等暴力场景。根据这些暴力现象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暴力现象分为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两个方面:(一)语言暴力语言暴力可以比较具体地描述为“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2呼啸山庄中的语言暴力一共有19处,尤其以辛德莱和希斯克利夫出现得最多:由于希斯克利夫夺走了辛德莱的父爱,辛德莱自小就对希斯克利夫十分憎恨。他的语言多数带有恐吓性:在第四章中,辛徳莱与希斯克利夫争夺一匹马,辛徳莱凶巴巴地对希斯克利夫说“把我的马拿去吧,吉普塞人! 我巴不得它让你摔断脖子。拿去吧,该死的我希

3、望这匹马把你的脑浆踢出来!”3这件事深深伤害了希斯克利夫的心灵,也成了他日后疯狂报复的理由。自老恩肖死后,辛德莱一直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因而对于仆人耐莉和儿子哈里顿他总是打打骂骂的。例如在第九章中,辛德莱认为儿子哈里顿欺骗自己,于是要求儿子亲亲自己,可是年幼的哈里顿很被动,辛徳莱便说道:“该死的,亲一个!老天爷,我要掐断这小鬼的脖子!”哈里顿在辛徳莱的怀里害怕极了,使劲地又哭又踢。在十一章中,希斯克利夫执意要见凯瑟琳,林顿发现后冷静地劝他离开,可是希斯克利夫根本不把林顿放在眼里,还对凯瑟琳说:“他碰上我的拳头便会有脑袋开花的危险,老天爷!林顿先生,我真是万分遗憾你简直不堪一击!”这里希斯克利夫

4、的语言带有嘲笑和恐吓性,林顿害怕了,暗中想唤人把希斯克利夫赶出去。在第三十三章中,小凯瑟琳试图拉拢哈里顿一起对抗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对小凯瑟琳极为不满,他咆哮道:“如果哈里顿不把你从这间屋赶出去,我就要把他打进地狱!”“该死的妖婆!你竟敢教唆他来反对我?让她滚!把她扔进厨房里去!艾伦丁恩,你要是再让她到我眼前来,我就要杀了她!” 这里希斯克利夫的语言多是恐吓性的,目的就是要迫使他人完全服从自己。而事实上只有哈里顿愿意听从他的命令,小凯瑟琳由此至终都进行着反抗,这就导致了后来希斯克利夫对她的身体攻击。此外,小说还描写了凯瑟琳的语言暴力。在第十一章中,凯瑟琳对丈夫林顿唤人来对付希斯克利夫的做法十

5、分不满,她对林顿说:“我但愿希斯克利夫好好抽你一顿鞭子,抽得你得病!”林顿本来对希斯克利夫的到来就感到害怕,经凯瑟琳这样一说,林顿神经质地浑身颤抖起来,脸色苍白,他抵御不了被心爱的人这样刺激,痛苦夹杂着之前希斯克利夫对自己的羞辱,林顿只能靠着一张椅背,双手蒙着脸。(二)行为暴力与语言暴力相比较,行为暴力主要是指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人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行为暴力不同于语言暴力的地方就是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的身体或施害者自身,使受害者或施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呼啸山庄中人物的行为暴力一共有22处,其中以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出现

6、得最多:希斯克利夫性格倔强、行为粗野、手段残忍,是个恶魔式的人物。当辛德莱向他报仇时,他把刀子插进辛德雷的手腕,并使劲地往回拉,把辛德雷手腕上的肉割开一条长口子,他还踢踩已失去知觉的辛德莱,并不断地把他的头往石板地上撞。自从辛德莱最后一次的报复失败后他就一蹶不振,终日借酒消愁,最后因一次翻船意外死去了。希斯克利夫对自己的妻子伊莎贝拉,自己的儿子小林顿和旧恋人凯瑟琳的女儿小凯瑟琳也不肯放过。他逼伊莎贝拉下跪,甚至叫嚷着要一脚踩死她,朝她头上飞刀,让她娇美的脸上留下青紫、裂痕和血迹,最终伊莎贝拉精神崩溃,被迫逃往外地,客死异乡。对于自己的儿子他则是多次打骂,又把他关在房间里,致使他性格懦弱胆小。对

7、于小凯瑟琳,他曾经想强行把小凯瑟琳留在呼啸山庄,小说在第二十七章中有这样的描述:“他用空出来的手抓住她,把她拖到他的膝上,另一只手就像雨点般地落下来,狠狠打着她的头部两侧,如果她倒得下去的话,那每一巴掌都足以像他所威胁的那样把她打翻在地。” 希斯克利夫不仅对他人施以暴力,对自己也不温柔。在第十六章中,当希斯克利夫知道凯瑟琳的死讯后,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把头往有节疤的树干上撞,抬起眼睛向上望着,嚎叫得不像是人,而像一头被刀子和长矛戳得要死的野兽。”树皮上溅了几处鲜血,希斯克利夫的手和前额都沾满了血迹。小说除了描写希斯克利夫的行为暴力,在第十章中,还写到伊莎贝拉在一次宴会上用自己尖利的指甲在凯瑟

8、琳的手上抓出了一些红印,凯瑟琳痛得大叫起来,狠狠甩开伊莎贝拉的手。在第二十四章中,小凯瑟琳正要读书给小林顿听,小哈里顿突然把门推开,抓住小林顿一只胳膊,把他甩下了椅子。他对着小林顿和小凯瑟琳大骂,不允许小林顿有时间分辨,就几乎把他扔到厨房里去了。可怜的小林顿脸上刷白,发着抖,瘦脸孔和大眼睛表现出一种疯狂的,软弱的愤怒。二、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现实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产物,作家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实质上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照镜子,通过透视,折射和反射等各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量,从中艺术地截取生命力量聚集形成的影像。因此,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镜与像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

9、人生经验,本文尝试从艾米莉勃朗特自身的生命体验来解读作品中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一)哥特手法的继承与突破据考,哥特一词最初来自于北欧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辉煌一时的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即为其所灭,后来,哥特族也消失在历史进程中。在西罗马帝国灭亡1000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萨里首次采用“哥特”一词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建筑风格。直到18世纪90年代,“哥特”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正式确立。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特殊流派,哥特小说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它的“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思想上,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

10、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这种文学体裁对19世纪勃朗特姐妹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艾米莉的小说呼啸山庄继承了哥特传统,大量采用了哥特手法。洛克伍德梦境中血淋淋的手,辛徳莱把刀子插入耐莉的牙齿之间,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荒野上游荡的幽灵这一切无不令人毛骨悚然。艾米莉不仅借用了这一系列手法,而且把暴力现象渲染到了极致,与复仇、争夺继承权的主题、“恶魔式”的人物,荒芜阴郁的内外环境融合贯通。但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暴力现象并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哥特传统,而是巧妙地在借用这种形式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首先,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因为人类所有的创造活动,包括文学的创作都伴

11、随着情感活动。4而艾米莉的成功就在于她在人物的暴力言行中注入了自由放任,甚至是放纵恣肆的情感:希斯克利夫的内心充满对林顿的憎恨情绪,他扬言“一旦她不再关心他了,我会撕出他的心,痛饮他的血”在第十一章中,凯瑟琳面对林顿提出的选择无法抑制内心强烈的痛苦,于是把头往沙发的扶手上撞呀碰呀,“磨着牙齿,似乎要把它们碾磨成碎片”当从耐莉口中证实凯瑟琳的死讯后,希斯克利夫出于自身无法控制的激动,“把头往有节疤的树干上撞,抬起眼睛向上望着,嚎叫得不像是人,而像一头被刀子和长矛戳得要死的野兽”传统哥特小说语言简单枯燥,人物形象大都平板干瘪,苍白机械,人物对待感情只有个人利益和欲望。而艾米莉在创作中尽力挖掘人物的

12、内心情感,并通过暴力言行的刻画让读者体验到人物痛苦,压抑,恐惧,憎恨等强烈的情绪骚动,不仅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和强度,还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可以说这种充满暴力的情感折射着艾米莉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内心体验。其次,艾米莉在暴力现象中注入了丰富的心理内容。当凯瑟琳得知伊莎贝拉爱上了希斯克利夫后,凯瑟琳认为伊莎贝拉要抢走希斯克利夫,心里充满忌恨,于是她处处以恶言相向,甚至在一次聚会上把伊莎贝拉的手臂掐出红印来。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有着强烈的爱情,可是又知道无法和他在一起,内心极度痛苦。当希斯克利夫最后一次拥抱她时,凯瑟琳揪住他的头发,把他按了下去,口里还说:“但愿我能抓住你!”尤其当林顿要求她作

13、出选择时,凯瑟琳无法割舍,内心极度矛盾,“她用牙齿咬着枕头,从咬开的枕头中将一片一片的羽毛拉出来”由此可见艾米莉在哥特人物的暴力言行中加入了深层次的心理内容,弱化了暴力本身的残酷性,令读者在体验恐怖感的同时能对作品人物进行更复杂更成熟的思考,这大大加强了哥特小说在展现暴力时的思想深度。(二)自由精神的宣泄艾米莉勃朗特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苏格兰边界民谣的重大影响,追求自由是苏格兰人民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天性。而艾米莉从小生活的地方约克郡在19世纪中期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阴郁凄凉,荒凉不毛。只有石楠如火如荼地开放着,在荒凉的荒原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一种放任自流,自由自在,完全合乎天性的模样,给予了

14、她精神上极大的影响。在艾米莉早期的诗歌中自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我惟一的祈求,那使我双唇启动的便是,还给我我的平常心,给予我真正的自由。”5就连不太理解她的姐姐夏洛蒂也不得不承认:“而她胜过一切,最挚爱的是自由。自由是艾米莉的鼻息,没有自由,她就毁灭。”6艾米莉的写作纯粹为了宣泄,自娱,因而怎么想就怎么写,根本不顾别人的好恶,自己完全是写作的主人。7在她的笔下,不管是专横跋扈的辛徳莱,精神分裂的凯瑟琳,还是疯狂复仇的希斯克利夫,他们的行为和情感都非常极端,自由放任,不受任何道德伦理的束缚。在艾米莉与姐姐外出求学和做家庭教师的时间里,经历了受人役使、压迫和偏见的种种磨难,她强烈地感受到了心灵

15、自由的丧失。艾米莉短暂的一生几乎全是在约克郡地区的牧师住宅里度过的,但她内心对亲情、爱情的渴望与女性的自尊、矜持之间的矛盾无时不在继续。与外界社会的长期隔绝及情欲的长期压抑,使艾米莉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把她所有的郁闷、压抑与失去自由的愤怒都发泄在她虚幻的世界呼啸山庄里:年轻的凯瑟琳非常粗暴,又肆意妄为,当小哈里顿称呼她为“坏姑姑”时,她一把抓住他的双肩,使劲地摇撼,“摇得那可怜的孩子脸色青灰”,林顿想去抓住她的手来搭救这孩子,凯瑟琳竟然一下子挣脱出一只手来,“年轻人猛然一惊,感到这只手打在了他自己的脸上。”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中心人物,希斯克利夫的暴力言行也反映出艾米莉心中对自由的强烈渴求。希斯克

16、利夫心中的自由是与凯瑟琳无拘无束地生活在一起。凯瑟琳的背叛并嫁给林顿的残酷现实毁灭了希斯克利夫的生存希望,他对林顿无比憎恨:“我现在若不把他打翻在地,我总有一天要杀了他”当凯瑟琳死去后,便从真正意义上剥夺了希斯克利夫追求自由的所有希望。失去生存动力的希斯克利夫心里只有恨,于是他便随心所欲地使用暴力来发泄对自由丧失的愤怒,以求得心灵的自由和宁静。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很自然地,她在小说中融进了自己渴求自由,向往自由的思想和情感,艾米莉所追求的自由是心灵的一种无拘无束,希斯克利夫在讲究门当户对、充满繁文缛节的文明世界中所感受的压抑感和艾米莉在现实中所感受到的压抑感是相呼应的,希斯克利夫需要宣泄,艾米莉也需要宣泄,她借人物的暴力言行在循规蹈矩的维多利亚时代发出了精神自由的呐喊。 总而言之,呼啸山庄通过对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和林顿之间,以及小凯瑟琳与小林顿、哈里顿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