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9《赤壁赋》 精品教案

上传人:d****y 文档编号:91775644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9《赤壁赋》 精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9《赤壁赋》 精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9《赤壁赋》 精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9《赤壁赋》 精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9《赤壁赋》 精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9《赤壁赋》 精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9《赤壁赋》 精品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3.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4.理解作者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1介绍与课文相

2、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课时安排】两课时。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教学步骤】一、 导入1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故称乌台诗案。而这些御史台官员诬陷苏轼的理由是他写的一些诗文

3、。最可笑的例子是王圭指着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幸亏神宗皇帝英明,说:“彼自咏桧,干卿何事?”这个罪名才不成立。乌台诗案在苏轼的生命历程中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这种文字冤案一直伴随着他。苏轼先后被贬至黄州、颍州 惠州 海南。在惠州他曾写过一首纵笔诗,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描写自己在春风中酣美的睡眠。当朝宰辅章敦看到那两句诗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把他贬谪到海南。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作家现实生活中的

4、不幸经历往往成就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经过了这段炼狱般的经历之后,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期间他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不仅有文学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5、。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二、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因为写的诗因为讽刺新法而遭到逮捕。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 “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幸亏亲友的营救,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

6、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他常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写下赤壁赋。三、 介绍赋的有关知识。四、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在汉代,赋往往用很长的篇幅,用很多华丽的词藻。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

7、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五、 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1)“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政治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

8、州病逝。所以说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2)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早年就有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对人生有一种放旷达观的心态;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观念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3)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4)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

9、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五、课文正音、朗读。属(zh)客 窈窕(yotio) 斗(du) 冯(png)虚御风 棹(zHo) 和(h)歌 愀(qio)然 扁(pin)舟无尽藏(zng) 相藉(ji)六、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1重点字词一词多义(1)如A纵一苇之所如(往)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

10、D如期完成(按照)(2)属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劝酒)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C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E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通假字(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特殊句式(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2内容分析(1)苏子的心情怎么样?乐甚(2)为什么呢?美景(3)这幅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秋江的澄澈,诗人的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神情。月月出于

11、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简洁明快的文笔、朗朗上口的节奏。 (4)“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指的是诗经。陈风中的月出。这首诗描写诗人见到月光下美人姣好的容貌和娴雅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以及爱而不得的烦闷不安。(5)为什么作者吟咏的是这一首诗呢?我们接着看,作者紧接着描绘了什么?(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

12、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7)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作者的感受什么样?丢掉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一个“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压抑的心,在这大江里终于得到了解放,你随意前行,爱怎么漂就怎么漂吧!同样,“凌”它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

13、时的主观心情: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烦闷都让它见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飞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壮美的。自由自在,如在无垠的太空中飞行;无拘无束,仿佛要远离人世,升入仙界。,3诵读指导: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其中的节奏。注意: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读出这种情感来。例如:下列句子诵读时哪些地方需要延长?请同学找出来。明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是意境的基础,与下文一致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读,体会延长的作用,感受欣赏美景后的兴奋。)

1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诵读时,应体会延长所表现出的壮阔激荡的情感。)七、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一)重点字词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特殊句式(1)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二)(1)基于作者上一段的自由自在和怡然自得,作者这一段开始就写了什么心情?乐甚。(2)作者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欢乐?扣舷而歌之。(3)作者怎么想到美人了呢?古人用美人来作为圣主

15、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4)远隔千里怎么还想呢?被贬黄州怎么还惦记仕途呢?大家交流一下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依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心,而不甘心沉沦。受到儒家思想经世致用的影响,作者身在千里,心忧天下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5)在乐背后有一种什么样的情绪?面对江水之阔,宇宙之大,和自己的知音却天各一方,难免产生有着隐隐的忧患淡淡的哀愁。所以我们说这一段的“乐”是苦中作乐。(6)有歌者,是否有应和者?是一种悲凉忧伤的调子。(7)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音乐呢?(强调使动用法)舞幽之壑潜蛟,泣孤舟之嫠妇。(8)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