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讲义课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761079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讲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讲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讲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讲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讲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讲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讲义课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历来是国家各种考试的必考内容,事业单位考试也不例外。 其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是其考核重点。 考核方式既有简单的识记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哲学思考,且有向后者转变的趋势。,绪论: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考点1:哲学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这样的世界观不仅要回答世界“是怎样” 的问题,还要解决世界对人来说“应怎样”的问题,反映人的情感、愿望、理想和信

2、念,所以哲学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或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考点3: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和非科学性的缺陷,缺乏科学的论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这种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依据,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起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但缺少古代哲学中那种把世界看成是相

4、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考点4:唯心主义及其基本类型 唯心主义是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看成是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答题技巧】此考点出题方式往往是题干给出一段话,或古或今,然后让考生判断这段话属于什么观点,考生对主观与客观唯心主义往往分辨不清。首先来观察考题中经常出现的主观唯心主

5、义观点: (1)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5)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6)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7)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8)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9)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0)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在这些表述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包含“我”、“心”、“人”、“感觉”、“意志”等与我们个体相关的词汇,这也是我们称其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原因。,然后,我们再来分析考题中常出现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6、 (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黑格尔) (6)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客观唯心主义同样也有特定的词汇,如“道”、“理”、 “绝对观念”、 “理念”、 “上帝”等。 所以,在考场上我们只要确定这些核心词汇,就能区分其是哪种观点,做此类题就易如反掌了。,【单选】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

7、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的思想。 A. 客观唯心主义B. 主观唯心主义 C. 机械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王守仁即王阳明,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观察题干,发现关键词汇“心”,即可确定为主观唯心主义。,三、 马克思主义,考点5: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可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来源分别如下: 1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直接来源。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

8、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 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 德国古典哲学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D。本题较为简单,注意题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考点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科学性是指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 革

9、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节 唯物论,考点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0、” 【单选】“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 马克思的观点 B. 恩格斯的观点 C. 黑格尔的观点 D. 费尔巴哈的观点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考点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

11、点。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防止思想僵化和行动保守;在实践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单选】“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体现了()。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与题干不相干,故排除;“风定”与“花落”、“鸟鸣”

12、与“山幽”体现的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二、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考点4: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首先,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其次,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从内容上看,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再次, 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 (2)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

13、,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单选】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人脑的形成 B. 语言的思维的形成 C. 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D. 自然界的变化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C。劳动是促使猿向人转化、猿脑向人脑转化、动物心理向人类意识转化的决定性因素。 【单选】宋朝画家文与可的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14、A. 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本题难度不大,每一个选项支都表述正确,稍加分析,不难发现ACD选项与题干不相干,题干主要表明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本题的价值在于出题方式的变化,用具体的实例让考生分析反映的哲学原理,这种出题方式代表了哲学类考题的出题趋势。,考点5: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石,同时也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 (1)世界是统一

15、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单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石,同时也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规律 C. 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D. 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石。,第三节 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一、

16、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想的联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事物的联系是极其复杂而多样的。按照联系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等。 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1)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 (2)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3)世界是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