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补充材料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7.02KB
约9页
文档ID:9174605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补充材料_第1页
1/9

1九下语文第六单元补充材料第 21 课 《古文二则》——(《四知》 、 《私心》 )一、文学常识 1. 《四知》和《私心》选自《后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与《汉书》 (东汉班固) 、 《史记》 (西汉司马迁) 、 《三国志》 (西晋陈寿)合称“前四史”2. “四知 ”就是人们常说的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第五伦,东汉大臣二、内容填空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运用了 侧面描写(通过他人反映来烘托) ,说明了杨震的贤明是远近闻名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是这两篇短文的写作特点之一2.《四知》一文的两个典型事件是杨震拒金(杨震拒收贿赂)和杨震拒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拒开产业) ,表明杨震是一个廉洁自律的清官(表现杨震清正廉洁、严于自律、不徇私情的高尚品格) 3.《私心》一文中第五伦认为自己在举贤任能和私人感情方面还有私心从中我们看出他是一个清正廉洁、严于律已、公正无私(一心奉公、坚守节操、公正无私)的人三、字音字形骘(zhì ) 辟(bì) 之 邑(yì) 谒(yè)见以遗(wèi)震 涿(zhuō)郡 谏(jiàn) 辄(zhé)叱(chì)遣之便(biàn)宜 蕴(yùn)藉(jiè) 省(xǐnɡ)视 以贞白称(chēnɡ)性质悫(què) 安寝(qǐn) 竟夕(xī) 四、古今异义1.无知 古义:不知道 今义:没有知识,不懂事理2.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古义:比拟,比作 今义:方形3.便宜 古义:对国家有利的事 今义:方便合适或价钱低4.性质 古义:禀性气质 今义:事物的特性和本质5.选举 古义:选拔举用贤能 今义:指用投票或举手等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五、一词多义知:故人知君(了解) 遗(wèi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赠送) 何谓无知(知道) 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赠送)令:或欲令为开产业(让) 称:在位以贞白称(著称) 王密为昌邑令(县令) 称为清白吏子孙(被称作)时:诸子或时谏止(有时) 以:亦以此见轻(介词,因为) 时人方之前朝贡禹(当时) 怀金十斤以遗震(介词,表目的,来)之:当之郡(动词,到) 以此遗之(介词,用) 以此遗之(代词,指子孙)辄叱遣之(代词,指“ 诸子中劝谏的人”)而:密愧而出(表修饰,地) 而亦终不用也(表转折,但,却)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表转折,但,却) 退而安寝(表顺承,然后)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作,是)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替,给)王密为昌邑令(做,担任)六、词性活用1.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名作动,怀里揣着)22.子孙常蔬食步行(名作动,吃粗粮)3.故旧长者(形作名,老朋友)七、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后转涿郡太守(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②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诸子中有人有进候劝止他,他(第五伦)就斥责并让他们走开)2.被动句①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让我的后代子孙被称作是清官的子孙)②亦以此见轻(也因此被人看轻)3.固定句式①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②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八、重点语段(一)阅读《四知》回答问题:1. 谈谈你对“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的理解,并说说你是怎样看待“杨震拒金” 的。

答:这是杨震对暮夜“送金” 的回答,表现了杨震拒不受贿的坚决态度,使送金者惭愧而出此言一出,落地有声,它影响和震撼了后世无数的清官和贪官,成为后世拒腐名言,流传至今 “杨震拒金”也足以看出他是一个廉洁自律的清官2.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答:同意因为留给子孙好的名声比丰富的遗产更有价值3.杨震拒金给你怎样的启示,结合现实谈一谈①在赞扬杨震拒金的同时,还应批评教育行贿者,让他认识到行贿的错误②行贿者不会无端行贿,他们为的是得到更大的好处,而受贿者往往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给予行贿者好处可见腐败之风,古已有之,反腐败任重而道远4.杨震的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杨震面对重金拒不受贿,身居要职不谋私利,他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值得大家学习二)阅读《私心》 ,回答问题:1.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第五伦是奉公无私的?答:①“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 ”; ②“吏人奏记乃便宜者,并亦封上” 2.你怎么看待第五伦的私心?答:第五伦的“私心 ”都属人之常情,算不上 “私心”,这表现了第五伦严于律已、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精神孔子曰:“ 君子慎独”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足以说明自我反省的必要性。

3.以“ 私心 ”为标题,你认为合理吗?答:合理因为文章一方面用事实说明第五伦没有私心,另一方面又让第五伦解剖自己的私心,可以说处处都是围绕有无私心而言的虽然文章没最重要表现的是第五伦的公心,但用“私心”为题反向立意(通过他自认为的私心来突出他的真无私) ,表现力更强,形象更凸显九、拓展延伸1.列举历史上像杨震一样的清官及其事例包拯铁面无私,怒铡陈世美,维护了法律的公正海瑞殿骂昏庸的皇帝,维护了国家的利益董宣公正执法,被为“强项令“ 32. 有关廉洁自律的格言警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正已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宋)岳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当代)郑培民第 22 课 《与朱元思书》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xiáng) 2.本文的体裁是骈体文这种文体盛行于南朝,大多追求华丽的形式因为当时不少人效仿吴均,进而形成一种“吴均体”二、理解填空1.本文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描写“异水”时抓住了水清和水急的特点,写山之“奇 ”,表现在山的高峻 上。

2.文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明作者是乘船出游的3.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文中用拟人(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的手法描写山势的句子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把原本静止的崇山峻岭之状写活了5.能暗示文中所写景物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寒,写一个含有该字的古诗词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唐杜牧《山行》 ) 6.作者在欣赏了奇山异水后发出的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三、字音字形缥(piǎo)碧 湍(tuān) 夹(jiā)岸 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ɡ) 嘤嘤(yīnɡ) 千转(zhuàn)不穷 窥(kuī)鸢(yuān)飞戾(lì) 天 横柯(kē) 经纶(lún) 世务四、通假字窥谷忘反:反,通“返“ ,返回,回去千转不穷:转,通“啭” ,鸣叫,蝉鸣五、古今异义任意东西 古义:往东往西 今义:物品泛称六、一词多义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 直:直视无碍(一直)横柯上蔽(名作状,在上面) 争高直指(笔直)百:一百许里(数词,指十的倍数) 见:千丈见底(看见)百叫无绝(虚指,极言其多)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绝:天下独绝(妙绝,独特) 从:从流飘荡(顺着,随着)猿则百叫无绝(断绝,停止) 择其善者而从之(听从,采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跟随)七、词类活用1.横柯上蔽(名作状,在上面) 2.任意东西(名作状,到处)3.风烟俱净(形作动,散净) 4.负势竞上(动作状,争着)4八、特殊句式省略句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船儿东西南北,四处漂流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九、重点语段:阅读《与朱元思书 》一文,回答问题: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 《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文中描写山奇是通过人物的哪些感官来写的?这样与有什么好处?答:视觉和听觉,这样多层次多角度写出山的奇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③第二段从哪些方面来突出水的“异” ?答:颜色、深度、水质、水速、气势五个方面,也可概括为清澈和湍急两方面④“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所用修辞及其作用答:比喻,突出江水汹涌奔腾气势,使人惊心动魄⑤第三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因为写景时由山顶到山谷,由远处群山到近处横柯、疏条⑥为什么要写“皆生寒树 ”?答:山高林密,使人感觉树木在高山上冷飕飕的冒着寒气,以此来衬托山之高⑦“竞 ”“争”二字,有何作用?答: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它们以生命和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⑧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是否仅仅为了表明群峰是一个美好的音乐世界呢?答:不是。

作者铺写山中各种声音,是以闹写静(以声衬静) ,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下文的感慨埋下伏笔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慨?答:作者触景生情,因情而明志,一方面表现出富春山的魅力令人赞美和留恋,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淡泊人生的思想这是对当时黑暗官场及追名逐利的一种否定⑩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热爱美好自然、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和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⑪从全文看,作者的对比手法用得十分出色,试分析答:作者不仅将此水与彼水,此山与彼山作对比,还将水与山作对比,技巧的高超令人惊叹十、拓展延伸1.本文在写景方面与《三峡》有何相同之处?答:两文都做到了动静结合,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去写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2.本文与《三峡》都是借景抒情的散文,请结合作者的处境和时代背景,分析文中所抒感情的异同答:相同点: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不同点:郦道元是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在游览名山大川时,会触景生情,在《三峡》中抒发了旅人的哀愁;吴均为人耿直,因如实记史被免官职,他在《与朱元思书》中表现了对追求功名利禄者的嘲讽和蔑视。

3.喧嚣的社会,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请你就本文作者的情感,联系个人的实际,谈谈感想5答: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头脑应清醒,不随波逐流,不贪图名利第 23 课 《送东阳马生序》一、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浦江人( 浙江义乌县一带) ,明初著名文学家主修《元史》 ,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有 《宋学士文集》75 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