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规划、绩效和控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1725255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规划、绩效和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财务规划、绩效和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财务规划、绩效和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财务规划、绩效和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财务规划、绩效和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规划、绩效和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规划、绩效和控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规划、预算编制与预测第1节 预算概念a) 描述预算编制在组织的总体规划和绩效评估过程中的作用。b) 解释经济条件、行业状况以及公司的计划和预算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c) 确认预算编制在设立短期目标以及在规划和控制营运以实现这些目标中所起的作用。d) 理解预算在根据既定目标量度绩效方面所起的作用。e) 确认成功的预算编制流程所具有的特征。f) 解释预算编制流程如何有助于不同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如何有助于提升组织活动之间的协调性。g) 从可控成本与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估之间的关系上,描述可控成本的概念。h) 解释预算编制流程中如何为有效分配组织资源制定计划。i) 确认各种预算类型的合适时间框架

2、。j) 确认为使预算获得最大成功,预算编制流程的参与者应包括哪些人选。k) 描述高级管理层在成功的预算编制中所起的作用。l) 确认预算流程的最佳实务指南。m) 理解成本标准在预算编制中的应用。n) 区分理想(理论)标准与当前可实现的(实际)标准。o) 区分权威式标准与参与式标准。p) 确认在设立直接材料标准和直接人工标准时所采用的步骤。q) 理解标准设定中所采用的技术,如作业分析和对历史数据的使用。r) 讨论允许预算修订这一政策的重要性,以便能根据预算假设的重大变化修改预算内容。s) 解释预算在监测和控制支出以实现战略目标方面的作用。t) 定义预算松弛并讨论预算松弛对目标协调的影响。第2节 预

3、测技术a) 理解简单回归方程以及与简单回归方程相关的量度指标。b) 定义多元回归方程,并认识到多元回归在什么情况下是一种合适的预测工具。c) 计算简单回归方程的回归结果。d) 理解学习曲线分析。e) 计算累积平均时间学习模式和增量单位时间学习模式各自的结果。f) 理解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使用这三种方法计算预测结果。g) 理解时间序列分析,包括时间序列分析的目标和分析模式,即趋式、周期、季节性以及无规则变化。h) 列出回归分析、学习曲线分析以及时间序列分析的优点和缺点。i) 计算随机变量的期望值。j) 确认期望值方法的优点和缺点。k) 使用概率值估计未来的现金流。l) 确认敏

4、感性分析的用途。m) 针对状态和/或报偿的不同概率值,实施敏感性分析。n) 确认敏感性分析的优点和缺点。第3节 预算编制方法针对每种预算制度(年度预算/总预算、项目预算、作业基础预算、零基预算、连续性(滚动)预算和弹性预算),考生应能:a) 界定其目的、适合的应用以及时间框架。b) 确定预算组成元素,解释这些元素这间的关系。c) 理解预算编制方法。d) 比较和对比该种预算制度的优点与局限性。e) 评估商业状况并推荐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f) 根据所给出的信息编制预算。g) 计算增量变化对预算的影响。第4节 年度利润计划与相关报表a) 解释销售预算在年度利润计划编制中所起的作用。b) 确认在编制销

5、售预测时应予考虑的因素;基于所给出的企业信息和经济信息,评估销售预测的可行性。c) 确认销售预算的各个组成元素;基于所给出的相关信息编制销售预算。d) 解释销售预算与生产预算之间的关系。e) 确认存货水平在生产预算的编制中所起的作用,确定在编制生产预算时应予考虑的其他因素。f) 根据所给出的相关信息,编制生产预算。g) 理解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和生产预算之间的关系。h) 解释存货水平和采购政策对直接材料预算的影响。i) 基于相关信息,编制直接材料预算和直接人工预算;根据这些预算信息,评估实现生产目标的可行性。j) 确认并描述员工福利费用的各种分配方法。k) 理解间接费用预算与生产预算之间

6、的关系。l) 将成本划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m) 基于所给出的相关信息,编制间接费用预算。n) 确认销货成本预算的各个组成元素;基于所给出的相关信息编制销售货成本预算。o) 理解单位边际贡献与总边际贡献,确认这两个概念的合适应用,计算单位边际贡献与总边际贡献。p) 确认销管费用预算的各个组成元素。q) 解释销管费用预算的具体组成元素对边际贡献的可能影响。r) 编制营运预算。s) 编制资本支出预算。t) 理解资本支出预算、现金预算和模拟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u) 界定现金预算的目的,描述现金预算与其他所有预算之间的关系。v) 理解信用政策、采购(应付账款)政策与现金预算之间的关系。w) 编制现金

7、预算第5节 简易规划与分析技术a) 界定模拟损益表、模拟财务状况表和模拟现金流量表的目的;理解上述三种报表和其他所有预算之间的关系。b) 基于若干收入假设和成本假设,编制模拟损益表。c) 根据模拟损益表中的信息,评估公司是否实现了其战略目标。d) 使用财务预测数据,编制模拟资产负债表和模拟现金流量表。e) 确认编制中期和长期现金预测时所需明确的各项因素。f) 使用财务预测数据,确定所需的外部融资和股利政策。g) 确定财务预测对债务契约的影响,包括债务比率和利息覆盖率(不作计算要求)。h) 根据模拟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信息,预测每股收益(要求能够计算基本每股收益)。第2章 绩效管理第1节 成本量度

8、与差异量度a) 根据所量度的责任中心或部门的类型,采用收入、制造成本、非制造成本和利润等指标,基于营运目标来分析绩效。b) 解释绩效监控系统内产生差异的原因。c) 通过比较实际成果与总预算中的相关指标,实施绩效分析;计算预算产生的有利差异与不利差异,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d) 通过比较实际成果与总预算中的相关指标来评估绩效,确认并描述这种绩效评估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e) 基于实际销售(产出)量来编制弹性预算。f) 通过比较弹性预算与总(静态)预算,计算销量差异与销售价格差异。通过比较实际成果与弹性预算结果,计算弹性预算差异。g) 进一步考察弹性预算差异,以确定实际投入价格与预算投入价格以及实际投

9、入数量与预算投入数量之间的具体差异。h) 解释例外管理中如何利用预算差异报告。i) 定义标准成本制度,确认采用标准成本制度的原因。j) 理解价格(费率)差异,计算与直接材料投入和直接人工投入相关的效率差异。k) 理解效率(用量)差异,计算与直接材料投入和直接人工投入相关的效率差异。l) 理解与固定间接费用和变动间接费用相关的开支差异和效率差异。m) 计算销售组合差异,解释销售组合差异对收入和边际贡献的影响。n) 理解效率(用量)差异可进一步分解成混合差异和产量差异。o) 解释混合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计算混合差异。p) 计算并解释产量差异。q) 说明价格差异、效率差异、开支差异和混合差异在服务型公

10、司和制造型公司中的应用。r) 通过计算变动间接费用开支差异、变动间接费用效率差异、固定间接费用开支差异和产量差异,分析工厂间接费用差异。s) 分析差异,确认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供调整建议。第2节 责任中心与报告分部a) 确认并解释不同类型的责任中心。b) 就给定的商业情景,提供合适的责任中心建议。c) 理解边际贡献报告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计算边际贡献。d) 分析边际贡献报告,评估绩效。e) 确认组织评估中所采用的分部,包括按产品线、地理区域划分的分部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分部。f) 解释为何共同成本在各分部中的分配会构成一个绩效评估问题。g) 确认共同成本的分配方法,如独立成本分配法和增量成本分配法

11、。h) 定义移转品定价,确认移转品定价的目的。i) 确认移转品定价方法,列示并解释各种定价方法的优缺点。j) 使用变动成本、完成成本、市场价格、协商价格和双重定价等方法来确认和/或计算移转品价格。k) 解释各种商业问题对移转品定价的影响,如外部供应商的存在以及与产能利用相关的机会成本。l) 描述一些特殊问题如关税、汇率、税收、货币限制、财产没收风险以及材料和技能的可获得性等对跨国公司绩效评估的影响。第3节 绩效评估a) 解释为何绩效评估指标应与战略目标和营运目标直接相关;及时反馈为何至关重要;以及为何绩效指标应与被评估元素的驱动因素相关,比如绩效指标应与成本动因和收入动因相关。b) 解释在确定

12、产品获利能力、业务部门获利能力以及客户获利能力时所涉及的问题,包括成本量度、成本分配、投资量度以及估价。c) 根据给定的数据和假设,计算产品线获利能力、业务部门获利能力和客户获利能力。d) 根据获利能力对客户和产品作出评估,就如何改善获利能力和/或剔除不盈利的客户及产品提出建议。e) 定义并计算投资回报率。f) 分析并解释投资回报率的计算;根据对投资回报率的分析,实施绩效评估。g) 定义并计算剩余所得。h) 分析并解释剩余所得的计算;根据对剩余所得的分析,实施绩效评估。i) 比较和对比投资回报率与剩余所得作为绩效评估指标的优点及局限性。j) 解释收入和费用确认政策会如何影响对所得的量度,以及这

13、两项政策会如何降低业务部门间的可比性。k) 解释存货计价政策、联合资产分配政策以及总资产量度政策对投资量度可能造成的影响;解释这几项政策会如何降低业务部门之间的可比性。l) 理解跨国经营对绩效评估的影响。m) 定义关键成功因素,并讨论这些因素在评估公司绩效时的重要性。n) 定义平衡记分卡概念,确认平衡记分卡的各个组成元素。o) 确认并描述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内部业务流程指标以及创新与学习指标;针对使用平衡记分卡的具体组织,评估这些指标与该组织的关联性。p) 确认并描述与成功实施和利用平衡记分卡相关的几个特征。q) 分析并解释平衡记分卡,以该项分析为基础实施绩效评估。r) 基于给定的营运目

14、标和实际成果,就绩效评估方法和定期报告方法提出建议。第3章 成本管理第1节 成本量度概念a) 理解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长短期行为特征,理解成本类型或相关范围的假设前提的变化会如何影响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b) 确认成本对象与成本集库,将成本分配给合适的作业。c) 理解成本动因的性质与类型,理解成本动因与已发生成本间存在因果关系。d) 理解各种成本量度方法,理解在制品存货和成品存货的成本归集方法。e) 确认并计算各种成本量度方法的组成元素,如实际成本法、正常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等量度方法;确认每种成本量度方法的合适应用;描述每种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f) 理解变动(直接)成本法与吸纳(完全)成本法的特

15、征,理解这两种成本量度理念的优点与局限性。g) 分别计算变动成本法和吸纳成本法下的存货成本、销货成本以及营运利润。h) 理解变动成本法和吸纳成本法对存货价值、销货成本和营运收入的影响。i) 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吸纳成本法,编制简明损益表。j) 确定联产品成本法和副产品成本法的合适应用。k) 理解分离点和可分离成本等概念。l) 采用物理指标法、分离点销售价值法、不变毛利率法和净变现价值法,确定联产品成本和副产品成本的分配;描述上述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第2节 成本制度a) 定义每种成本制度的本质,理解每种成本制度的成本流转,确认每种成本制度的合适应用。b) 计算存货价值和销货成本。c) 理解正常损耗和非正常损耗的恰当会计处理。d) 讨论与产品和服务、定价、间接费用分摊以及其他问题相关的成本信息的战略价值。e) 确认并描述每种成本归集制度的优点与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