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题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717675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主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红楼梦主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红楼梦主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红楼梦主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红楼梦主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楼梦主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主题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红楼梦主题研究作者:朱琪 08040155 院系:文传学院08级(1) 专业:汉语言文学摘要: 综观古今,凡不朽的作品,大都涉及人生及人性问题的终极求索,能够引发心灵上的长久共鸣,这正是悲剧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体现。在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最高峰的书里,悲剧精神扑面而来,更是其灵魂之所在。其创造的每个角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怎样演奏,无一不是悲哀的旋律。恰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它以封建贵族青年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

2、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关键词:红楼梦、命运悲剧、爱情婚姻悲剧、家族悲剧、社会悲剧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清末国学泰斗王国维断其为哲学宇宙文字且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既存乎于此”【1】。他认为该书“实示生活此痛苦之由于自造;对其解脱之

3、道不可不由自己术之者也”。【2】 在大观园的虚拟舞台上演出的是看似家常、平常事,而实际上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不同寻常的人间悲剧。红楼梦是一个理想的美学课堂,在这里,随着一个贵族之家的败落,青春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被几乎无事的悲剧所吞噬,“家”的毁灭,象征着的不仅是封建社会结构最基层的单位的解体,而且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荒芜,红楼一梦醒来之后,人们发现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眼前却无路可走。精神的悲剧是最为深刻的悲剧。 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人物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

4、为作者悲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第一回中“好了歌”便道出了人生的哲学。“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3】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但人们为此拼搏一生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4】不过绝大部分人却是蒙昧的,麻

5、木不仁的,他们上演着悲剧又不明就里,所以作者将这种悲剧意识赋予给书中人物。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小说的精神内涵与总体结构都是围绕这一人物而形成的。从大荒山下的顽石到红尘中的宝玉,再回到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心灵的经历构成了这位贵公子性格世界主轴。贾宝玉可称是“今古未有之一人”,是那个时代的“怪胎”。贾宝玉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锐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5】他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

6、誉”。贾宝玉在婚姻问题上,他既不考虑家族的利益,门当户对;也不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去选择封建淑女。他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的感情。贾宝玉这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偏僻”、“乖张”、“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他毕竟是一个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他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禄,所以内心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他除林黛玉这个同盟者外再无其他外援,因而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6

7、】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7】,是她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8】,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9】,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10】,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她的诗词,无疑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另外作者饱含深情,浓墨重彩表现的金陵十二钗,他们性格鲜明,个

8、性各异却无一例外的归入“薄命司”,“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落得个香消玉殒的结局。“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11】“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12】 金陵十二钗之女子个个皆非凡,正如作者开头所言,“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其行止识见皆出我之上,知我之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孝,使其泯灭也。”【13】作者对这些女子是充满着深切的爱和同情的,他借贾宝玉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尊重和平等,同时也是满含着血泪写出了这一个个如花般生命最后凋谢的结局。即便是八面玲珑,巧言擅辩,心思狠绝如凤姐,最

9、终也只落得个“哭向金陵事更哀”的下场罢了。 作者之于人生悲欢离合所经历的痛苦忏悔以及解脱,都一并蕴含在书中。书中第二十二回有这样一句话“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14】”前面几句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便进入了佛性的自由王国,最后两句说,追求佛理的天国这一过程也是空的,一切皆空方是大彻大悟。最后贾宝玉遁入空门便是这种悲剧世界观最好的诠释。2、 宝黛钗爱情婚姻的悲剧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中心线索,贯穿着小说始终。“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

10、案,到底意难平。”【15】这是贾宝玉梦游幻境时听到的曲子,演唱了宝玉与宝钗的感情始终不能融洽的不幸和对宝钗的冷漠,抒发对黛玉终生难以忘恩负义怀的眷恋之情,充满对封建社会造成他的不幸婚姻的忿懑之情,爱情与婚姻无法在现实中达到统一,造就了宝黛钗的爱情悲剧。 宝、黛、钗就是生长在这种“末世”中的“末世人物”。他们处在封建大家族的控制之中,又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因而自发地形成了两个壁垒分明的阵营:一方是以贾政、宝钗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作为正统思想的维护派,他们对封建礼教诚惶诚恐、深信不疑,因而对新的思潮深恶痛绝。另一方是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民主思想派,作为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他们与当时的

11、社会、环境及所处的阶层格格不入。双方争夺的焦点归结在贾宝玉身上,宝玉是贾府当然的继承人,却与当时污浊世界的意外隔离,使他从大观园那一班涉世未深、纤尘不染的少女身上,看到了理想的、完美的“人”的化身,并以此推论天下女儿。只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他,那就是他的盟友林黛玉。黛玉因“在人屋檐下”而要求人格得到尊重,与宝玉的民主思想意气相投。他们混沌初开,坐卧不避,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经过长期的耳鬓厮磨,潜移默化,二人渐成知己。他们共读西厢,被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所感动;他们共葬落花,为大自然的花开花落而唏嘘。他们不避耳目,大胆表露,倾心相爱。显然,这种悖逆传统道德观念和违背家长意志的爱情,使二人在叛逆的道路上越

12、走越远。宝、黛爱情面临危机,对视爱情为生命支柱的黛玉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宝钗本来就无可无不可,表现最为大度,因而“对黛玉的悒郁不愤,浑然不觉”;宝玉视黛、钗二人,一如纤柳有灵窍,一如娇花具仙姿,“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因而如置夹缝,左右为难。但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在无论哪方面都钗胜于黛的情况下,他却放弃了封建阵营的薛宝钗,选择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林黛玉。然而在那可以纵容淫乱,却容不得真正爱情的时代,在表面上礼法森严,实质上庸俗龌龊的贾府中,宝黛之间光明正大的爱情,却被看成是荒唐的、不合时宜的。宝、钗联姻,遂了封建卫道者们的心愿。这个看来十分“合理”的结局,却因为忽视了“合情”的基础

13、,使工于心计的宝钗弄假成真,自尝苦果,徒然作了被人利用的工具而已。可见,双方争夺,两败俱伤,使处于两个不同阵营、代表新旧两种思想的宝、黛、钗同时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三、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仿佛一座摩天大楼,高大严谨,丝丝入扣。小说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作者用前五回的序幕奠定了整部书的悲剧基调,营造了全书的悲剧氛围,它预示了这样一个轨迹“家庭社会人”,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将走上毁灭和消亡。第六回起,作者便层层展开,步步推进,让

14、悲剧的种子,萌发,生长,看似一幅繁华景象,实质危机四伏“山雨欲来风满楼”。第十六至三十九回,悲剧事件频频发生已露出那下世的光景。直至八十回之后总爆发,在没有歌舞升平,只有险象环生,树倒猢狲散,达到了悲剧的顶峰。“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16】 贾府虽经百年,衰败之色虽隐隐显现,然那盛极一时的景象仍依稀可见。小说第六回通过小人物刘姥姥之眼再现了贾府昔日的辉煌,“荣府大门”前的“石头狮子”无比威严,“簇簇轿马”,人来人往,“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家人在“说东谈西”,他们对刘姥姥赔笑的请求“都不理睬”。钟

15、鸣鼎食之家的气势、威严通过几个镜头便突现出来了。而后几回写秦可卿之死,元春省亲更是将荣、宁二府的铺张浪费、穷奢极欲表现得淋漓尽致。“棺木”、“买官”、“做好事”、“动用家人”、“吊丧”、“送殡”,一场丧事竟耗费了数以万计的银两。盖造省亲别院大观园,同样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一砖一瓦、一墙一院、一石一木,件件精细不凡,样样富贵不俗,而其耗费的代价也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盛极必衰是不可躲避的事实。鲁迅说“大故迭起,破败死相相继”。【17】贾府的烟消火灭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一系列重要人物的死亡,第九十五回元春薨逝,意味着贾府后台的倒塌;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

16、断痴情,是小说主要人物的夭折;第一百一十回写贾母归天,她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其死亡说明封建宗法偶像失灵;第一百一十四回王熙凤病死,当家人、管家婆的死亡,是贾府这所封建大厦顶梁柱的折断。其次是抄家,贾府被查抄是贾府破败的重要标志。再次是家仆的逃跑反抗,贾母病逝时荣国府的花名册上,统共只有男仆二十一人,女仆十九人,合计四十人,而当年元春省亲的时候,奴仆有一百多人。最后是宝玉出家,贾府儿孙中唯一略可望成的人,却是悬崖撒手,遁入空门。百年家业一朝散尽,正像书中所说“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