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31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712226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31张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四单元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31张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四单元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31张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四单元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31张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四单元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31张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31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31张(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崇尚武力,文化落后,文化先进,不善征战,五胡内迁,北方的统一,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

2、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二.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 1 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 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2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和接受 汉族先进文化。 影响: 1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2 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

3、,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北魏文官俑,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

4、)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措施 : 1.改用汉语 2.改穿汉服 3.改姓汉姓 4.与汉族联姻 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6.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 国,提倡养老,尊老的风气。,历史作用: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背景: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民族融合趋势形成.,孝文帝 改革,措施,政治制度,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社会生活,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官员及家属穿戴汉族服饰,改汉姓鼓励与汉族通婚,思想文化,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 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作用,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大融合,动脑

5、筋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反对汉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

6、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活动与探究 1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反对汉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

7、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活动与探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的时期,你能将魏、蜀、吴、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返 回,返 回,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北朝的更替,北魏,平城,中原,东汉,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南朝,北朝,本兰辞的歌词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知,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是

8、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 从本兰辞歌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很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机旁织布劳动。 本兰辞的最后,借“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来表现鲜卑女子敢与男子一争高低的豪迈气概。,开心一刻,中国人最讲求饮食,你是否留心过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胡”字其实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餐桌、改变了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农史学家认为:“胡”系列大多为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原来如此:,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你知道凳子椅子的来历吗?,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