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十章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701451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第十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幼儿心理学第十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幼儿心理学第十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幼儿心理学第十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幼儿心理学第十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第十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第十章(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幼儿的个性什么是个性?个性主要有什么特性?个性是由哪两大方面组成的?为什么说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期?幼儿个性的发展对人一生有什么影响?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有什么特点?幼儿需要的发展有何特点?幼儿气质发展有什么特点?幼儿性格有什么年龄特点?幼儿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哪两方面?什么是幼儿个性评价,如何进行?一、什么是个性什么是个性?你如何理解个性的独特性、整体性和稳定性?个性是如何形成的?个性由哪两部分组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世界上绝对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即使是孪生兄弟姐妹,在相貌上,你可能分不出谁是谁,但熟悉他们的人会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上把他们区分出来;即使

2、是初次见到他们,只要和他们接触一段时间,注意观察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及待人接物的态度,也会把他们区别开来。他们之间的这种不是在相貌上,而是存在于行为各个方面的不同所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个性的整体性,是说一个人的个性体现在他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可以说,在一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他个性的影子。如一个脾气急的人,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动作快、吃饭急、做事时喜欢一口气干完、和人相对时也容易冲动等;一个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人往往在任何时候都会表现出这种特点,不安于现状,爱动脑筋,不愿跟在别人的后面走,而希望和别人有所不同等。因此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3、。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的行为都会有非常相似的表现,是比较稳定的。比如一个具有关心别人品质的人,不论是在家里,在街上,还是在学校都会表现出这种品质。在家里,他会经常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收拾房间、洗碗、洗衣服等,当爸爸妈妈身体不好时,他会很着急,伺候爸爸妈妈;在街上,如果看到盲人、老人有困难,他会主动帮助;在公共汽车上,他会主动让座给小孩和老人;在学校,当同学有困难时,他会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同学解决困难。这种个性的稳定性,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在一个场合的行为去推测他的个性。如在公共汽车上,几个女中学生在说笑,她们的座位之间都有空。这时一个妈妈领着一个3、4岁的孩子上车,想挤个空

4、让孩子坐下。可是,这几个学生不但没人让座,而且无动于衷。通过这样一个场景,我们就可以想到,这几个学生的个性是一种自私的,不关心别人的。我们也很难想到她们在家里、在学校里会关心别人。所以有时候,我们了解一个人不要只看他对你好不好,而要看他对他的父母、朋友及不相识的人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这个人真实的个性。一个人的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下,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比如,一个孩子早期形成的一些个性特点,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而改变。即使一个成人的某些个性特点,也会由于其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所以说,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一个人

5、独特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呢?个性是在人先天生物特点的基础上,在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如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民族文化、社会等,都对其个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直接影响个性发展的具体因素是人生活的微观环境,即家庭、学校及生活、工作环境,对于儿童来说,影响其个性发展的主耍是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个性的动力系统:具体包括个性调控系统(自我意识)和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它决定着个性发展的方向,是个性的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的个别

6、差异。二、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想一想,为什么说幼儿期是个性的初步形成期?人的个性并不是先天带来的,而是在人出生后,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么,人的个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人们普遍认为,学前期是儿童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因为幼儿期儿童心理活动的完整性、独特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同时作为个性组成部分的两大方面都已有了明显的表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幼儿期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孩子刚出生时,主要靠本能来维持生命,心理刚刚开始发生,只具备简单的感觉现象,微弱的视力、听

7、力及嗅觉、味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心理现象。可以说,3岁前是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逐渐发生的时期,但这时孩子的心理活动是零散的、混乱的。儿童行为中有很多矛盾现象,如说哭就哭,说笑就笑,作为人的心理的最主要特征的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非常差,而调节控制能力逐渐成为心理的协调者的过程发生在整个幼儿期,到了幼儿末期,幼儿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增强,开始能够按照一定目的、计划去活动,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才能说开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期心理活动开始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二)心理活动独特性形成,儿童间的个别

8、差异日益明显,并渐趋稳定幼儿的个性特征已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在新生儿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幼儿气质的不同已十分明显;在能力方面,儿童的智力的差异及特殊能力也开始显露出来;特别是作为个性特征核心成分的性格开始形成。同时,儿童的个人特点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渐趋一致,出现稳定的个人特点。如可以通过对幼儿日常生活的行为观察,对每个儿童作出比较准确的个性评定。幼儿期的这种差异成为儿童日后发展的基础,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有些绝对,但它表明了幼儿期个性的独特性及基础作用。例一: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女孩,为了让许多小朋友跟她玩,就买了一些小玩具戒指,并告诉其他同学,谁有这种小戒指就可以跟她玩。从她妈妈那里

9、得知,用玩具等新鲜物品作为结交伙伴的手段,是在她上幼儿园时就有的。因为这个女孩本身长的非常矮小,在班里的玩伴少。为了和别人有更多的机会玩,她就经常从家里拿一些好的玩具,去“贿赂”那些在班里较有地位的孩子。这种特点一直持续到小学二年级,并成为一种行为特点。例二:一个小男孩,在小的时候就习惯依赖别人,饭由大人喂,衣服由大人帮着穿,在家想要什么,奶奶、姥姥就给什么,非常任性。到了小学四年级,他发生过这些事情:书包丢了两个,红领巾买了二十多条,铅笔橡皮买了无数;写作业要大人看着,甚至有一次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让姥姥做;不明是非,班里有的同学的文具盒里放了钱,当这个同学不在时,别的同学让他拿,他就拿了去

10、买东西几个人吃。例三: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女生,平时经常偷同学们的好看的笔,是她没笔用吗?不!她的笔比谁都多,一捆一捆的放在家里。就是因为喜欢,她才去偷。在很小的时候,她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在她的心目中,只要她想要,什么都应该是她的。从上述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期儿童的个性对其以后的影响。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可见,幼儿期的成长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提醒我们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幼儿期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气质、性格及能力的发展等几方面。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什么是自我意识什么是

1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包括哪几方面?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必须有一种区分于他人的“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和他人不同的。第二,“稳定的同一感”,知道不管自己怎样变化,都是同一个人。自我意识是人和动物的最后分界。动物不具有自我意识,如一只猫、狗、老虎,虎,甚至猴子在照镜子时,不是在镜子上挠,就是对着镜子发怒,好像要跟镜子里的动物打架。这说明他们不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的形象。我们人类婴儿很小的时候也和动物类似,没有自我意识,他们照镜子的时候往往到镜子的背后去寻找另一个人

12、。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产生分离感,首先是和母亲的分离。孩子很小的时候觉得自己和妈妈是同一个人,认识人的时候首先认识爸爸,先会叫爸爸;以后逐渐知道妈妈和自己是两个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才开口叫妈妈。在此基础上,慢慢对自己形成一种稳定的认识,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分离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形成稳定的同一感才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终目的。而这种稳定的同一感的形成要到青年期才能真正完成。自我意识的最初发生是在婴儿期。我国心理学界对3岁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1岁前儿童没有自我意识,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别开,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因而常常可以

13、看到7、8个月的孩子咬自己的手指、脚趾,有时会把自己咬疼而哭叫起来。逐渐地,儿童知道了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自我感觉)或准备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以儿童动作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动作,1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开始知道自己和物体的关系,认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产生自信心。如常见到1岁左右的孩子不小心将手里的玩具弄掉,成人马上拣起递给他,之后,他会有意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看见成人去拣,他会高兴得笑出声来,似乎从中或得了极大的乐趣。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在掌握了有关的词后,儿童开始知道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然后发展

14、到会像其他人那样叫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遇到别人也叫相同的名字时就会感到困惑。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别人动自己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较准确地使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三、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哪几方面?有什么特点?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等三方面。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

15、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主要特点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幼儿初期,孩子还没有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如“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三)自我控制的发展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方面。从三岁左右,孩子开始“闹独立”,什么事都想自己来,这是儿童独立性发展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发展,幼儿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可以自己做很多事情;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到5、6岁也有较大的发展。第三节:需要的发展一、什么是需要一什么是需求什么是需要?需要对人有什么意义?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每天吃饭、穿衣、睡觉、劳动、娱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各种活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原因就在于需要。需要是个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对其存在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最低级需要是人的生理需要,在生理需要满足的条件下,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即安全需要。在这两种需要满足的前提下,各种社会性需要就会逐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