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生素使用方法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696924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抗生素使用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常用抗生素使用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常用抗生素使用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用抗生素使用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抗生素使用方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顾名思义是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药物。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可用人工合成及部分人工合成(称半合成抗生素)的方法制造而得,形成了庞大的抗生素家族,也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感染药物。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广泛地应用,其治疗面不断拓宽,不仅对细菌、真菌等“菌”类致病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螺旋体、支原体、依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及恶性肿瘤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故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

2、一类物质。自1940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内酰酶抑制剂(-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 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 包括四环素、

3、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 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 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 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 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抗生素的作用1928年,一个外国人弗莱明在实验室偶然发现能杀死细菌的青霉素,命名为“盘尼西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能使伤兵

4、因为伤口感染而导致的死亡大大降低,成为非常稀罕和贵重的药品,英国首相邱吉尔曾经下令青霉素“必须给最好的军队使用”。链霉素的作用更是神奇无比,被人们称为成为结核的“克星”,使以往治疗无望的结核病人得以治愈。随着新抗生素的不断的被发现,白喉、猩红热、肺炎、梅毒等全部被抗生素遏制住,人们发现世界上那些最可怕的疾病突然失去了威胁,抗生素真是人类的大救星。除了传统的用途以外,一些老药已经成为新认识的感染性疾病的较好治疗药物,如多西环素是蜱传播立克次氏体病、埃里希体病和早期莱姆病的首选药物;TMP-SMX是贝氏等孢子球虫和无孢子虫病的首选药物;米诺霉素已经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

5、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感染;克林霉素或甲硝唑与一种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是治疗多种微生物感染的极好方案。用抗生素原则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

6、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四)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五)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 1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3感染灶

7、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5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7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

8、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抗生素n宗罪抗生素对营养素的影响1青霉素长时间使用可引起低血钾。 2头孢菌素对肾脏有损,并可引起低血钾及胃粘膜损伤,导致维生素K缺乏。3庆大霉素长期服用,可致低钾血症,钙、镁吸收下降,维生素K合成减少。4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等)可以与某些元素(如铜、铁、锌、锰、钴、钙、镁等)结合形成不易被吸收的化合物,降低机体对药物及营养素

9、的吸收。牛奶中含这些元素较多,所以服四环素类药时不宜食用。5氯霉素可引起缺铁性贫血,降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6抗菌增效剂甲氧苄胺嘧啶(TMP)可导致叶酸缺乏,长期服用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和白细胞下降,所以应及时查血象。毒性反应之一:对神经系统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青霉素类全身应用时如剂量过大、浓度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时,药物对大脑皮层可产生直接刺激而引起癫痫样发作、甚至死亡。注射任何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一些反应如头痛、背和下肢痛、颈项强直、发热等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和昏迷。2对第八对脑神经损害:氨基糖重要副作用之一(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和丁

10、胺卡那霉素等)。它们能引起耳蜗或前庭损害或二者兼而有之。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等,常有暂时性;而听力减退后则尚缺少有效措施助其恢复。母亲孕期或哺乳期应用过耳毒性抗生素,可致胎儿或乳儿听力受损。3对周围神经的影响:多粘菌素类及基糖甙类注射后可引起口唇及手足麻木,严重者伴发头晕、舌颤等。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4精神症状:青霉素g、氯霉素、链霉素等可引起精神症状,表现为短暂的精神失常、濒危感、幻视、幻听、忧郁、狂躁、猜疑、失眠、夸大或癔病样发作等。毒性反应之二:对造血系统氯霉素对造血系统的毒性最为常见,可引起红细胞生成抑制所致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

11、溶血性贫血及过敏因素。毒性反应之三:对肾脏肾脏本身血管丰富,因此药物含量高。抗菌药物中,氨基糖甙类、头孢噻啶、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等均对肾脏有一定毒性,有时可引起结晶尿和血尿。毒性反应之四:对肝脏肝脏抗菌药物可通过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或过敏反应而造成肝损害,或二者兼而有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毒性反应之五:对胃肠道胃肠道多种抗菌药物口服后可致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主要由于药物的直接化学性刺激所致,但也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的后果。毒性反应之六:对骨骼和牙齿四环素类、氯霉素等长期口服可导致维生素b、k等缺乏症。新生儿和早产儿应用较大剂量氯霉素后可因血中药物

12、浓度急剧增高而引起急性心血管衰竭,即所谓“灰婴综合征”。四环素可沉积在骨及牙釉质中,使乳齿色素沉着、染成棕黄色、25周以上孕妇服用四环素后,也可使药物沉积于新生儿乳齿中,导致牙釉质发育不全,易患龋齿。二重感染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菌群处于平衡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者乘机繁殖,在机体防御机能低下时可引起二重感染。年老、体弱,有严重慢性病或血液病患者更易发生二重感染。主要表现为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如鹅口疮、食道炎、肠炎等),尿路感染和败血症。伪膜性肠炎病人长期应用,尤其是滥用广谱抗生素后,由于正常菌群中的敏感细菌受到抑制或被杀灭,而属于耐药细菌的葡萄球菌或难辨梭状芽孢

13、杆菌则因失去了其它细菌的拮抗和制约,乘机大量繁殖,于是发生菌群失调。葡萄球菌或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在肠内的迅速繁殖,导致大量内外毒素的产生,致使肠道和全身呈严重中毒反应,引起发病。伪膜肠炎是由葡萄球菌或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肠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约20%,治疗十分棘手。本病因排泻物中有黏膜样物,通称伪膜,由脱落上皮、黏膜、纤维蛋白、红白细胞和病原菌形成故而得名。它的发生与抗生素应用,特别是滥用有密切关系,故又有“抗生素肠炎”之称。病人出现严重的腹泻。细菌耐药性“乱”用抗生素,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细菌的耐药性增强。在人体内,细菌就如同一个“军团”。当使用抗生素时,可能暂时将它们打败,但如果时间一长,它了解了战术,就不怕了,从而改变作战方式,开始细菌内部发生变异,抵抗抗生素的攻击。此时,抗生素用得再多,也对它毫无作用。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会使人类面临严重感染时将走到无药可治的境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