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钢琴”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695999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讲“钢琴”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八讲“钢琴”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八讲“钢琴”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八讲“钢琴”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八讲“钢琴”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讲“钢琴”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讲“钢琴”课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讲“钢琴”,制作:天津市统计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刘旸,一、钢琴简介: 钢琴(Piano)是源自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用于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弹奏者通过按下键盘上的琴键,牵动钢琴里面包着绒毡的小木槌,继而敲击钢丝弦发出声音。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世界上第一台钢琴,由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BCristofori)于1710年前后在佛罗伦萨制造出来,当时取名为“弱和强”(Piano e forte)。后来,几乎所有语种都称钢琴为Piano,就是Piano e forte的简称。中文称Piano 为钢琴,这是中国化了的名称。 在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种古今乐器

2、当中,现代钢琴被众多的音乐家们誉为“乐器之王”。这不仅是由于它的体积最大、内部结构最复杂,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它优良全面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都是其他任何乐器(除为数不多的教堂、音乐厅中的管风琴外)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现代钢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直立式钢琴(upright piano),一为三角平台式(grand piano)。,钢琴基本上有八十五至八十八个琴键,钢琴有二至三个踏板,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在右,叫强音踏板,促使所有断音装置被解除,令任何弦被击时能自由地震动,直到踏板被解放;在左边的叫柔音踏板,是一个能造出柔和的声音的踏板。 对钢琴艺术乃至整个音乐艺术的进步都有深远意义的事,就是十二平均律

3、的普遍应用。所谓十二平均律,就是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里,所有相距半音的两个音之间的“距离值”,都是相等的,这是其他任何律制都不具备的特点。这个特点的优越性,在于音乐从此可以“畅通无阻”地自由转调和方便地应用和声技巧。由此,音乐的多声思维才飞上了前所未有的可以自由翱翔的广阔天空。,十二平均律的最早发明者是中国明朝的大数学家、天文学家、乐律学家朱载堉(Zhu Zaiyu )。依据史书,他最迟已于1584年之前创立了十二平均律这一伟大的律学理论,但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并未在中国推广应用。在音乐实践,特别是音乐创作中,最早成功的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并预示出光辉前景的,是德国的作曲家巴赫。

4、他于1722年写了一部平均律钢琴曲集(原名为平均律键盘曲集),使用了全部24个大小调,1744年又完成了同样应用24个大小调的第二部。这两部曲集,被信仰基督教的西方音乐家称为音乐艺术的“旧约全书”,足见其在音乐文化上经典性的价值和意义。,钢琴的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变化丰富,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或刚或柔,或急或缓 均可恰到好处;高音清脆,中音丰满,低音雄厚,可以模仿整个交响乐队的效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钢琴声如天籁,奏出心中最柔软的歌谣; 钢琴声如涧溪,蜿蜿蜒蜒、百折千回; 钢琴声如自然,不经雕琢、质朴浑然; 钢琴声如美玉,温润柔和,贴近心灵; 钢琴声如心声,它诠释着弹奏者内心的

5、波澜起伏和心路历程; 钢琴声如泉水,行云流水般从指间倾泻而下,配合着心的律动,静默地溶入血液。 钢琴世界,用行云流水般的音符阐释浪漫情怀。完美的音效、优雅的演奏,给你纯净浸心的音乐享受! (海上钢琴师),二、乐曲欣赏:肖邦夜曲Nocturne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6、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精致的小品。这些作品能激起无穷的情感体验,大多优美、文雅、富有歌唱性。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肖邦那样使钢琴发出如此优美的音响,他创造了钢琴歌唱的幻觉。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他的色彩性的和声处理得很有独创性,并且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包括夜曲,夜曲一般指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johnfield,1782-1837)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旋律优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总的表现意境是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肖邦

7、共有21部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的风格。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是这一体裁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降b小调夜曲 降b小调夜曲(作品9之1)本曲作于1830-1831年间。作品9中共有三首夜曲,这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而作品9之1则是肖邦夜曲的“最初之最初”,其旋律非常优美,情绪极为丰富。 甚缓板,6/4拍,三段形式。第一段旋律充满柔和而朦胧的魅力,节奏处理十分自由;乐曲的中段由八度音奏出非常甜蜜的旋律,此曲之所以能使人迷醉,也全在这一部分。(视频演奏),降E大调夜曲 (作品9之2),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

8、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 饱含诗意, 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 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 (视频演奏),乐曲欣赏:贺绿汀牧童短笛 贺绿汀(h l tng、1903年1999年),湖南邵阳人,中国著名音乐家和教育家。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二十岁时,他走进长沙艺术专修学校,攻读绘画与音乐,两年后留校任音乐教员。1931年,贺绿汀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三年后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

9、中,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 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中国 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第五、第 六届全国政协常委,贺绿汀先生将主要精 力放在音乐教学上。主要音乐作品有天 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 、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 乐森吉德玛、晚会等。著有贺 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牧童短笛(视频) 钢琴曲牧童短笛,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写照。 乐曲中段是传统的民间舞蹈风格,用欢快的节奏和旋律写成。 最后一段,再现第一段的主题,

10、只是在第一段的曲调上稍加装饰,使乐曲更加流畅、紧凑、欢快。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乐曲欣赏: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节选)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等等。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1943年临终

11、前入美国籍;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纳入于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拉赫玛尼诺夫当初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有意表现帕格尼尼传说中的舞台形象,瘦骨嶙峋、苍白、狂热、鬼魅般的躯壳包裹着

12、热情的灵魂,被艺术之神唤醒时,便光芒四射地疯狂演奏,辉煌的音乐照亮整个大厅。,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这段音乐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富于浪漫气息,成为脍炙人口之作,被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时光倒流七十年)采纳为背景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